s 阅读页

1、秋千之戏

如果我们说原始社会妇女追逐捕猎善于奔跑的动物已预示了后代女子跳跃、投掷、骑射的出现,妇女攀藤上树采集野果的高空作业已孕育着后代女子的秋千和竿伎活动,而以天地、祖先或其他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祈祥祭祀的巫术、歌舞活动也包含了后代女子体育的种种因素,是绝不夸张的。

自从历史车轮进入阶级社会,历代统治者都实行了一种文化上的愚民政策和体力上的弱民政策,而女性地位在“文明进化史”中的失落,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水平和智能体质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女性文化生活权利的普遍褫夺和对妇女智能体质和锻炼的广泛抑制。事实上,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社区的妇女者有适合于自身的某种体育活动形式,历代妇女出于生存发展的某种实际目的也都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一定的体质智能锻炼。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许多活动最初总是带着浓厚的风俗色彩,是民间俗文化的一个生气勃勃的部分,后来逐渐在全社会妇女生活中产生影响,而具有了跨越时代、阶层、社区的渗透力,历久而不衰,成为几千年中国妇女全幅生活史和人格精神的一个侧面。因而,如果说本章的论述较多涉笔的是贵族妇女的话,我们相信,这些活动并非是孤立的现象,它有着过去时代的风俗活动的影响和深厚的民间活动的基础,从这里可以窥见更广泛的妇女群体参与文化创造的足迹。

“荡秋千”是最早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山戎之戏”,齐桓公北伐山戎后将这一活动传入中原。因其动作轻捷矫健,腾挪生趣,并且“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事物纪原》),因地制宜,随处可以进行,甚得士庶阶层尤其是妇女的欢迎,很快推广开来,至汉武帝时,已成为后宫佳丽的经常性游戏。

南朝荡秋千的风俗见诸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为秋千之戏,悬长绳于高木,士女盉服,坐立其上推引之。”自唐以后,荡秋千成为寒食清明的一项节令活动。唐代以去冬至一百五日为寒食正日,规定禁火冷食三日,待清明钻榆柳之木改新火后方可生烟。冷食之事,人多不堪,妇女尤甚,因而在此期间激荡秋千不惟应俗嬉游,也起到了排解滞郁的作用。唐人寒食诗往往将“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柳中庸《寒食戏赠》)这冷餐食物与热烈的游戏联系起来吟咏是有道理的。

唐代秋千之戏无论在地缘还是规模上都是空前的。杜甫《清明二首》(之二)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云:“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在春花烂漫时,妍姿绰约的女子们在绿杨深处,艳服黛妆随秋千时起时落,如新莺出谷,似乳燕归巢,神采奕奕,意态可人。民间妇女们还常常以荡秋千逞强争胜,王建《秋千词》有极为生动的描述: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一群少女簇拥到一棵高达百尺的大树下,系好丝绳,分列两队,进行比赛,看谁能荡得最高。一般说来,身轻裙薄者比较灵便,而体重衣冗者则自然比较呆滞,但谁也不肯服输。在比赛过程中也有人违反规定,靠别人助力送上高处,那是绝不作数的。靠自己的灵巧,如鸟飞空,与高树相平,尽管宝钗堕地,下来也有些后怕,但总是值得骄傲的!这里虽然仍是女儿情态,却也不乏须眉气度。

与民间妇女相比,宫中女子的荡秋千活动显得更加训练有素,向有“半仙之戏”的雅称。晚唐诗人高无际曾借汉喻唐,描写宫中女子的秋千表演:“态婵娟而上跻,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擢纤手以星曳,腾弱质而云齐。一去一来,斗舞空之花蝶;双上双下,乱晴野之虹盋。径如风,捷如电,倏忽顾盼,万人皆见。香裾盌以牵空,珠汗集而光面。时进时退,以游以遨。”(《秋千赋》)动作复杂多变,情态格外迷人。宋代秋千仍是寒食清明期间妇女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欧阳修《越溪春》词云:“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起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人家。”王禹偁《清明》诗亦云:“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此类描述在宋人笔下俯拾皆是。但寒食清明只是一个高潮而已,实际上,宋代秋千游戏的风俗大致如唐代以前,时至初春便荡旋开来了。《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元宵收灯,“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武林纪事》卷三所载淳熙某年初春孝宗御笔定夺太学生《风入松》词中亦有“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的句子。春风乍起,催发着一切美的情愫,三两女郎打起秋千,一如投入了春的怀抱。严仁《蝶恋花·春情》词曰:“院静日长花气暖,一簇娇红,得见春深浅。风送生香来近远,笑声只在秋千畔。”这笑声,天真、灵慧、极富感染力,多少须眉男儿被牵动情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恼,撩拨也。这里正映照出女子荡旋秋千的美丽的姿态、情趣和魅力。然而亦有狂浪公子借此调笑以宣泄情欲的。如《梦溪笔谈》卷二五载:“潘阆,字逍遥,咸平间有诗名,尝为诗曰:‘散拽禅师来蹴鞠,乱拖游女上秋千’,此其自序之实也。”

明清两代荡秋千活动稍趋式微,但在清明时节仍不失为一项调剂身心、消除闺愁的游戏。王圻所编《三才图会》中就有栩栩如生的妇女荡秋千图。《金瓶梅》中也有生动的妇女荡秋千的细节:“论说灯节已过,又早清明将至,吴月娘在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率众姊妹游戏。先由月娘与孟玉楼打了一回,下来李瓶儿与潘金莲打,然后玉箫和惠莲两个打秋千。这惠莲手挽丝绳,身子站得直屡屡的,脚踩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起在半天云里,然后忽地飞将下来,端的好像飞仙一般,甚可人爱”。显然丫头出身的惠莲比起几个西门妻妾来胆大艺高多了。

清代秋千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南衰北兴的格局。《帝京岁时纪胜》说,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秦楼楚馆遍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清代各地方志也多有清明时节北方城乡女子在庭院竖秋千架荡漾嬉戏的记载。但南方贵族妇女清明也有以秋千为乐的。苏州女子张绚宵(兵部尚书毕沅妾)《踏青词》云:“平原芳草乍芊眠,巷陌人家例禁烟。一阵风来闻笑语,绿杨楼处有秋千。”

在少数民族地区,秋千也是极其普及的一项娱乐活动。在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撒拉语中,“秋千”一语意为“花朵”,可称谓花枝招展的妇女,可见当地妇女对秋千活动的喜爱和荡秋千时美丽的风采。《番社采风图考》也记载过南方少数民族的妇女开展秋千活动的情景:“缈绵氏之戏,即秋千也……每风和景明,招邀同伴,椎髻盘花,靓妆丽服,以银钱、珊珠贯肩背,条脱缠腕,累累相比,欢呼游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常见的荡秋之外,还有纺车秋、磨秋等多种形式。

总之,从古到今,秋千画板上总是深深烙印着妇女的妍姿倩影。在诸多女子参与的娱乐活动中,秋千之戏最富于积极主动的自娱色彩和广泛的地缘适应性,因而受到各民族妇女的欢迎,具有深厚的民间活动的基础。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