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燕
西周兽面纹鼎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我于2001年3月对其进行了修复保护。西周兽面纹鼎,口径15厘米,两耳距离15.5厘米,高15.6厘米。圆口,小平沿,沿下有一周兽面纹饰带。腹为素面。三立足。
一、兽面纹鼎修复前保存状况
兽面纹鼎的腹部有一处残裂,近底部有一处破洞。观其伤残状况,估计是出土时被硬器所伤。残缺处稍有变形。器体内外锈蚀严重,厚且硬,以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锈蚀为多,有少量红色和黑色的氧化亚铜、氧化铜锈蚀和点状的碱式氯化铜粉状锈,表面局部还覆盖有较硬已钙化的泥垢。器身上的纹饰被锈蚀及泥垢所掩盖、模糊不清(彩插五,图版一)。器表还有铸造时留下的小砂眼。底部有似“Y”形的铸筋。保存状况良好。
二、修复保护处理
我们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处理前要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考虑,遵守文物修复原则,这是每一个文物修复者必备的素质和起码的要求。必须按着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规范操作。
1.做好修复前的原始记录确定修复方案
原始记录是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的首要工作。通过对西周兽面纹鼎进行仔细的观察,再用文字、绘图、照相等方式,详细记录下修复前的原始状况,为后人的研究、分析提供原始资料。做好原始记录后,根据器物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兽面纹鼎保存状况良好,决定采用机械法为主,化学法为辅的方法去除锈蚀、泥垢及氯离子;对残缺处用树脂和矿物颜料进行补全;最后用微晶石蜡做封护处理。
2.器物的修复步骤及处理方法
A。除锈清洗试验。这一步骤是为了了解器物表面土垢及锈蚀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清洗除锈方法,确定文物表面清洗标准。使整个器物颜色光泽和谐一致。首先在器物表面选择一处有各种锈蚀、污垢的区域,作为试验块,通过用手术刀、钢针、牙科钻、小锤、小刷、酒精棉签、吸耳球等工具,做出清洗标准试验块。
B。全面除锈清洗。清洗试验块做好并认可后,可以开始进行全面清洗除锈工作。具体清洗除锈步骤为:用棉签蘸酒精浸湿泥垢和锈蚀,再用手术刀或牙科钻剔除;因此鼎质地较好,可用小锤轻轻震击,使锈蚀松散剥落,再用手术刀轻轻剔除;用手术刀尖、钢针、牙钻去除粉状锈,再用脱脂棉蘸1.5%双氧水点敷,随时观察更换,直至脱脂棉不再变色。经过上述处理之后,再用酒精仔细擦洗器物通身。
C。补全:用双组份环氧树脂以1:1比例调和,再加入适量绿色矿物颜料搅拌均匀,用小竹刀补入缺口处抹平。待24小时固化后,将手术刀在酒精灯上加热、修平缺口,再用细砂纸打磨。
D。封护,鉴于当时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方法――微晶石蜡封护。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白色或淡黄色的固体,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可溶于苯、氯仿、松节油、橄榄油等,对金属器物的表面封护效果较好且价格实惠。具体做法是将兽面鼎在红外灯下略为加热,将石蜡均匀擦涂于鼎的内外,使之溶化流淌。最后用干布擦拭,去除多余的石蜡而消除反光现象。石蜡虽可很好地保护器物表面不再继续腐蚀,但它容易吸附大量灰尘,故用石蜡封护后的器物表面要有很好的防尘措施。
三、兽面纹鼎的造型与铸造工艺
西周兽面纹鼎的造型为双立耳,小平沿,沿下是一周宽为2.5厘米的卷角型兽面纹饰带,细小的回纹为底纹,纹饰以兽面的鼻梁隔划成六个区域形成三组相互关联的纹饰,纹饰中的兽或正面或侧面,双角或弯曲或立起,身尾或蜷曲或展开,均是双目凸出,口扁而阔。鼎的腹部、底部为素面。有三立足,足上有扉棱代表兽鼻,鼻梁两侧双角弯曲对称,双眼向上斜挑起,双目突出,阔腮宽嘴衔一环,环下还有三重突起的弦纹。
通过对实物观察,发现在鼎的底部和三立足上有清晰的铸造披缝和似“Y”形铸筋,由此可推测出,此鼎的铸造工艺为范铸,铸型最少是由三块外范和一块腹芯组成,倒浇而铸。
四、结语
通过对西周兽面纹鼎的修复和保护,我们发掘出许多原先未知的原始信息,鼎上精美的纹饰显露出来,最可一提的是原藏匿在锈蚀泥垢下的铭文也得以发现。经过除锈后,在鼎内壁发现了一个阴刻的图案,图案为一个武士,他一手执戟,一手持盾,双腿分开,下方有两个字,经辨认为“父辛”(见拓片),上方图案应是父辛家族的族徽。这个图案为研究西周父辛家族和西周族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兽面纹鼎的修复保护暂告结束(彩插五,图版六),但对其长久的保存,还要靠平时的定期养护,尤其是在雨天,空气潮湿情况下,更要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才是长期保存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