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调查队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西汉王朝的都城,其规模宏大,城垣雄伟,宫殿栉比鳞次,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与西方的历史名城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都会。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长安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自然剥蚀与人为的损坏,使这座古老的都城遗址面临着被毁的危险,为了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局系统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汉长安城遗址调查队”,于1994年11月对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为今后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概况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东经108°03~108°56‘北纬34°17’~34°21之间,即今西安北郊,地处平坦的关中平原,北临渭河,西倚�河(见《汉长安城遗址位置图》)。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平均相对湿度在70%左右,年降水量504.7~719.8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汉长安城周长25.7公里,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包括城西的建章宫遗址和太液池遗址,遗址保护面积共65平方公里)。城内的主要交通干道是三条区级公路,尤西路和丰产路分别从遗址的中部和北部东西贯穿,邓六路从遗址的西部南北贯穿,其余皆为生产路。
汉长安城遗址属西安市末央区所辖范围以内。遗址内共有3个乡(即未央宫乡、汉城乡和六村堡乡),58个自然村,54个行政村。总户数10396户,总人口42498人,耕地总面积42664.45亩,村庄占地5198亩,人均耕地1.028亩。1993年经济总收入4007.77万元,人均收入943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40.
建章宫遗址和太液池遗址也在西安市未央区内。遗址内共有6个自然村,3个行政村,分别属于三桥镇和六村堡乡。总户数1295户,总人口5410人,耕地总面积4093亩,村庄占地647.5亩,人均耕地0.757亩。1993年经济总收入782.65万元,人均收入1446.67元。
汉长安城遗址内的东北部,利用西安市排污渠作为浇灌水源,种植莲菜面积达4148亩。47个大小不等的鱼池散布于遗址的各处,占地164.5亩。遗址保护范围内现有乡镇企业128家,占地801.07亩,其中汉城墙内111家,占地674.07亩。这128家乡镇企业均未按照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的政策法令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二、历史沿革及管理状况
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遗址。西汉初年,高祖定都长安(公元前202年),以秦兴乐宫为基础,修建长乐宫。同时又令丞相萧何兴建了未央宫、武库和太仓。汉长安城墙修筑于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西汉中期,汉武帝修建了桂宫和明光宫,在城西营建了建章宫,开凿了昆明池,充实了上林苑中的各种宫观建筑。西汉末年,王莽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庙,重修了社稷,扩建了太学。东汉迁都洛阳,长安城被称为西京。唐代汉长安城故址成了唐都禁苑。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略呈方形,四周筑有夯土城墙。城外有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因河道走向和原有的宫殿,使北墙和南墙曲折,故后人有北墙像北斗七星,南墙像南斗六星之说,又有“斗城”之称。城四面各有3个城门。宫殿区集中在城的中部和南部,约占全城面积的2/3.东市、西市工商业区在城的西北隅。城的东北角是普通居民区。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明光宫、北宫和武库等。城西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群。
1956年8月,汉长安城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郭家村,西至崎岖河,南至大白杨、南窑头、南河口,北至张家道口、席王村、西坡村。
1961年3月,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同上。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35号文件正式公布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范围:
重点保护范围:汉长安城墙周长25700米;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宫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少府遗址东西120米,南北80米;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200米;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2米;楼阁台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制陶作坊遗址东西500米,南北200米制陶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15米,高9米。
一般保护范围:城墙外延100米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南到大兴路,西到崎岖河,东、北同一般保护范围。
太液池遗址:西汉,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太液池苗圃。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35号文件公布的保护范围:太液池基址3600平方米。
建章宫前殿遗址:汉代,位于西安市未央区高、低堡子村。1957年5月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35号文件公布的保护范围:高、低堡子村。现存夯土台450000平方米。双风阙遗址:东阙80平方米;西阙300平方米;神明台遗址面积3600平方米,高10米。
三、遗址现状
(一)城墙:由于汉长安城城墙的存在,使得汉长安城遗址保持了它的整体格局。在四面城墙中:南墙和东墙保存较好,墙体逶迤不断;北墙保存最差,有5/6的城墙已被挖毁,所余1/6部分也多分散于民宅后院,挖掘、侵蚀破坏相当严重;西墙有2/3遭到破坏,特别是北段的六村堡至铁锁村之间,地面已完全不见城墙痕迹。
四面城墙共12个城门。霸城门两端墙体保存最好,夯土高达8.3米,门道位置明确。西安门、覆盎门、宣平门、洛城门、厨城门、直城门、章城门的门道位置也比较清楚。安平门、清明门、横门、雍门的城门门址由于两端墙体大面积被挖,地面上已不能明确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四个城角中,西北角已毁,西南角保存最好,现存夯土高出地面8.5米。东南角外侧围绕着污水库,虽有污染,但也阻止了人为的挖掘,墙体仍高达10米。东北角墙体仅高4米,厚也只有2米,现为民宅院墙,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对其内外两侧进行了包砌并采取了隔离措施,避免了进一步人为破坏。
1.南墙:南墙在四面城墙中保存最好,现存长度5873.3米。西安门至西南城角一段,墙体保存最好,一般高度均在5米以上,宽在7~10米之间,最宽处达15米,最高处达8米。
南墙上共有缺口22处,主要为道路、水渠和堆存垃圾。李下壕村南缺口长达450米,墙体、墙基全被挖毁后作为污水库。
南墙墙体上有7处被开垦为耕地,总长度为1220米,种植小麦、蔬菜等。
南墙内外两侧和墙体上有现代墓2358座,主要分布于5处。
2.东墙:东墙现存长度为4184.4米,一般宽5~9米,高3米左右,最宽处12米,最高处8.3米。南段保存较好。北段从杨善寨村北至东北城角保存差,最窄处不到0.5米。
东墙上有缺口27处,主要为道路、水渠、耕地使用,北部有一段被村庄叠压。
北玉丰、东杨善寨、青西村皆依城墙建村,部分墙体已被挖毁,墙基作为道路或院墙,没有房屋直接建于墙基址之上。庞马村、三官庙村有房屋建在墙基之上。
东墙内外两侧和墙体上有现代墓939座,主要分布于5处。
3.北墙:北墙在四面城墙中保存最差,现存城墙长度仅1399.7米,只占原长度的1/6,城墙被挖毁处现为道路、村庄和耕地。
三官庙、吴高墙、惠东、惠西、高庙、席王、席东、席西、曹家堡、关庙、相小堡、六村堡等12个自然村自东向西皆依城墙建村,现存城墙多作为民宅后院墙,常年挖掘、削蚀,再加上厕所、猪圈、污水池的浸泡,对墙体危害十分严重。除高庙村北和曹家堡村北城墙保存相对较好外,关庙村地面城墙已荡然无存,其余各村也只保留一段或几段城墙。
汉城北墙有多处曲折,现存城墙残段对反映其曲折的历史原貌尤其珍贵。
北墙内外两侧有现代墓280座,主要分布于3处。
4.西墙:西墙保存情况较差,现存城墙长度1795.5米,只占原长度的1/3.
其中六村堡至卢家口之间,地面城墙保存很少,卢家口村以南至西南城角段保存相对较好。城墙被挖毁处现为村庄、耕地、道路、水渠。
六村堡、铁锁、民娄、夹城堡、周家河湾、卢家口等村由北向南皆依城墙建村,现存城墙多作为民宅院墙,破坏严重。
西墙内外两侧及墙体上有现代墓790座,主要分布于4处。
(二)宫殿遗址已明确的遗址共29处,其中地面保存有夯土台遗迹的11处,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地下已发掘和探明的遗址18处,从发掘情况看,只有少府遗址未遭受破坏。
1.未央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是西汉帝国二百余年间的政令中心,也是汉长安城内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地面现存夯土台遗迹4处,已经探明和发掘的遗址7处。
(1)未央宫前殿遗址:即未央宫一号遗址,位于西马寨村西200米处。殿基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85×405平方米,基址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最高处达15米。依地势分为三个台面:第一台面被苗圃占用,种植花木,南端被挖去许多,夯层明显;第二、第三台面较平坦,保存较好。殿基西北角分布着二十余座现代坟墓,其余为农田。1980年进行过全面钻探和局部试掘。
(2)椒房殿遗址:即未央宫二号遗址,位于大刘寨村西180米处,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属后宫之列。20世纪70年代末平整土地时受到破坏,1981~1983年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掘面积为12392平方米。发掘资料表明,其规模宏大,有正、配殿及厢房建筑。首次发现巷道(暗道)等,反映了当时殿堂建筑十分华丽。现遗址已回填,上为农田。从现场看,此处地势略高,汉代碎瓦随处可见。
(3)官署遗址:即未央宫三号遗址,位于卢家口村东100米处,是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辖全国各地工官的官署,1986~1987年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9600平方米。现遗址被农田所覆盖。
(4)少府遗址:即未央宫四号遗址,位于柯寨村西南部,是西汉少府的官署建筑物。1987~1988年发掘,发掘面积5575平方米。发掘资料表明,该遗址是近年来发掘的秦汉大型建筑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其柱石保存基本完整,柱网结构清楚,建筑形制考究,建筑规格较高。现地面为柯寨果园。
(5)角楼遗址:即未央宫五号遗址,位于三桥镇车刘村北400米处。1988年发掘,遗址面积67×31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出土了大量武器和瓦当,突出反映了该遗址的功能,即宫城西南角楼。现遗址已回填,上为农田覆盖。
(6)天禄阁遗址:位于小刘寨村西未央宫小学院内,是汉代国家档案馆或图书馆。现存夯台平面略呈方形,面积22×34平方米,高7米。台上建有刘向祠。台南为紧贴台壁的教师宿舍,北部为操场主席台。东西两侧建有教学楼。
(7)石渠阁遗址:位于周河湾村东300米处,为汉代皇家藏书之地。遗址面积70×70平方米,高7米。夯台南部有洞及现代坟墓数座。东、北、西三面为平坦的农田。
(8)未央宫夯台遗址:位于周河湾村南250米处,遗址面积14.5×6.5平方米,高8米。台北面有一米深取土壕,危及遗址。
(9)未央宫遗址Ⅰ:位于官署以东约100米处。
(10)未央宫遗址Ⅱ: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约90米处,遗址面积为40×25平方米,最高点3.5米。
2.长乐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隅。是汉长安城内最早的一组宫殿建筑群。地面现存夯台遗迹1处,已经探明或发掘的遗址3处。
(1)罗寨遗址:位于罗寨村北。20世纪70年代末曾进行过部分发掘,遗址面积400×500平方米。现为农田覆盖。
(2)樊寨遗址:位于樊寨村西100米处,现存遗址面积100×200平方米。四周为平坦的农田。
(3)长乐宫遗址Ⅰ:位于樊寨村西80米处。
(4)长乐宫遗址Ⅱ:位于樊寨村东南60米处。
3.桂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部偏北,是汉武帝为其后妃所建的宫殿群,其内许多宫殿遗址在平整土地时被毁。现存夯台遗迹1处,被毁遗迹1处。
(1)鸿宁殿遗址:位于民娄村东北150米处,遗址原有夯土台,在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挖毁,现为农田。
(2)桂宫遗址:位于夹城堡村东250米处,遗址面积48×51平方米,高12米,夯土东南部为现代墓所扰。
4.武库遗址:位于大刘寨村东未央宫农林实验场院内。1975~1977年发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710×322平方米。库址共7处,其中发掘了一号和七号库址,发掘面积分别为4680平方米和103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铁兵器和铜兵器。遗址现已回填,地面高低起伏,主要为耕地,亦种植花木。
5.制陶作坊遗址
(1)位于六村堡村东北,相家巷以南,这里原来地势较高,近年来因平整土地,窑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地面比原来低1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先后两次发掘了22座窑址,编号Y1―Y22号。遗址面积500×200平方米。现遗址区为农田,北部被村庄住宅所覆压。
(2)位于六村堡村东南。遗址面积14000平方米,1985年发现西汉晚期裸体陶俑。现遗址大部已被村庄所覆压。
6.冶铸作坊遗址:位于相家巷南400米处,是制造铁器及铸币的作坊遗址。1992年进行过考古发掘,遗址面积150×200平方米。现为农田所覆盖。
7.税务官署遗址:位于横门正南,关庙村西南100米处。
8.楼阁台遗址:位于楼阁台村西,唐代遗址。现为4个不规则土丘。总面积15207平方米,高5.5~8米。遗址四周被大片莲菜地、鱼池所困扰,破坏十分严重。
9.建章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墙外。在该遗址范围内现存有地上遗迹和地下遗址共6处。
(1)建章宫前殿遗址:位于三桥镇高、低堡子村,面积450000平方米,现遗址上叠压着高、低堡子两个自然村。
(2)太液池遗址:位于三桥镇太液池苗圃内,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73年在太液池西北岸故址,出土大型石鱼一个。现遗址低于四周约1米。
(3)双凤阙遗址:位于南双凤村东150米、北双凤村南200米处,是建章宫的宫门遗址。现存东阙面积44.15平方米,高2.5米;西阙面积262.5平方米,高8.5米。两阙东西排列,相距52米。四周为平坦的农田。1987年市文物局对两阙夯土台用砖进行了包砌保护。
(4)神明台遗址:位于孟村北,是汉武帝安置铜露盘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长生的地方。解放前遗址上挖有防空洞,土台多次塌陷。现存夯土台面积48×48平方米,高10米。夯台上部平坦,现有铁架及碉堡形建筑物各一座。
(5)建章宫遗址Ⅰ:位于柏梁村南,现为平坦的耕地,面积400×300平方米。遗址区有大面积夯土层遗迹,有约100米长,3米宽的宫墙夯土遗迹,南部有1.5米高台基一处。1972年平整土地时发现。
(6)建章宫遗址Ⅱ:位于卢家口村西北150米处,现被农田覆盖。
10.讲武殿遗址:位于讲武殿村西北250米处,现存夯土台面积40×40平方米,高7米,四周为农田(北周遗址)。
四、保护措施
(一)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现状的调查研究,我们分析威胁和破坏遗址的主要因素
1.人口对遗址的压力
汉长安城遗址内共有行政村54个(自然村58个)。建章宫遗址和太液池遗址共有行政村3个(自然村6个)。遗址内共居住着近4.8万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给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口的自然增长,使遗址保护区内的人口不断增加,庄基地的逐年扩大和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增加,造成用挖毁遗址来扩大耕地,许多重要的地上遗存现在都无迹可寻,破坏大多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从而使遗址保护受到人口压力的严重威胁。
2.遗址保护区内产业结构不合理
遗址东北部大量种植莲菜,面积达41.48亩;遗址内还散布大大小小的鱼池,共47个,占地164.5亩。据考古资料表明,汉代文化层一般距现地表约20~130厘米,而据我们调查,鱼池一般要下挖2米左右,莲菜地也要挖0.5~1米,再加上常年注水浸泡,对地下遗存造成严重的破坏。
3.遗址保护区内大批乡镇企业对遗址的影响
汉长安城遗址一般保护区内现有乡镇、国营、全民、集体、合资、股份制企业共128家,占地801.07亩,这些企业均未按照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政策法令依法履行审批手续,违章建厂。因其性质不同,对遗址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空气污染类:主要为轧钢、冶炼类企业,这些企业本身没有比较严格的排污净化措施,每日排放出大量浓烟,污染空气。
水质污染类:主要为化工、造纸、塑料类企业,这些企业每日排放出大量未经净化处理过的工业污水,污染水质、污染土壤。
其他类型:主要指虽未造成严重危害,也未造成水质与空气的污染,但它们圈墙占地,修建厂房,对古遗址的环境风貌造成破坏。
4.国家对大遗址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
目前,遗址的保护基本是以限制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和发展为代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对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限制较多,致使遗址内农民人均收入普遍低于遗址范围外的农民的收入,并且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二)保护措施
为了全面保护好这座古代都城遗址,坚持“维护整体格局,加强重点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的原则,贯彻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针对上述破坏因素,提出以下几条保护意见:
(1)继续加强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令的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广大干部依法保护文物的水平,将文物保护,特别是大遗址的保护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加强统一的规划审批管理,将文物管理部门的审批职责依法纳入基建审批程序,严禁在遗址区或文物密集区乱建乱盖。
(2)完善古遗址保护的行政法规,尽快制订西安市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尽快编制西安市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
(3)尽快组建汉城遗址保管所,以加强政府对大遗址的管理。
(4)尽快组建群众保护网络。鉴于西安市大遗址多,保护范围大、级别高、任务重的特点,仅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难以实施保护,因此要建立由区、乡、村三级负责人组成的群众性保护网络,一可以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文物法律知识,同时可以及时了解文物保护信息和文物破坏情况。
(5)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控制遗址保护区内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加快遗址保护区内人口向城市的转化,以有效地减少人口对遗址造成的压力。
(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不破坏遗址的产业,如:畜牧业、观赏农业以及具有土地投入少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等;对遗址造成污染的企业,应尽快停产、转产,向第三产业方向转变。
(7)增加国家对汉长安城遗址的投入,加强对现存遗址的保护;抢救加固即将坍塌的城墙残段;逐步将汉长安城遗址建设成为集重要遗迹的现场保护,汉长安历史风貌的展示,以重点遗存为主体和园林景观为一体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公园,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使其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汉城队、西安市未央区政府以及所在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调查队队长:向德(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副局长、副研究员)
调查队队员:李军辉(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巨亚莉(西安市文物园林局文物处干部、馆员)
翟春玲(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干部、副研究馆员)
王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馆员)
孙武(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干部、馆员)
唐龙(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管所干部、助理馆员)
梁小凌(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干部、助理馆员)
魏建功(西安市阿房宫遗址保管所干部、馆员)
张晓峰(西安市未央区文化局干部)
执笔:翟春玲、巨亚莉、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