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四、试论吕夷简的政治“操术”

  吕夷简是北宋中期最有影响的宰相之一,在仁宗朝曾三入中书,前后主政达二十余年,这在北宋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抛开吕夷简生前死后褒贬不一的政绩不谈,其所谓的“操术”,也就是政治权谋却是极为突出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宋史》本传称:“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北宋史家王称也说:“夷简诚有绝人之才,故能达权而应变”。那么吕夷简绝人的政治“操术”究竟如何,又是怎样出现的,它与北宋的封建政治又有什么关系?这无疑是政治史上一个引人入胜而又颇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纵观吕夷简生平,公允地说其既非舍身报国的“诤臣”之辈,也绝非祸国殃民的“奸邪”之流,他在入相以后所表现出的显著的“操术”活动,是经历了入仕、沉浮及与宫廷交往的政界历程而形成的,而这个政界正是高度强化的北宋中央集权政治操纵下的舞台。也就是说,吕夷简的权谋活动是一个与北宋封建政治密切相关的复杂历史现象。

  如所周知,经历了中唐、五代时期“臣强君弱”混乱局面之后建立的北宋王朝,从开国伊始就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和措施,至太宗时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物极必反”的规律也使得此后的宋王朝逐渐丧失了生气,形成了政治萎靡的局面,臣僚过度屈从于君权,遇事少有作为,而两次北伐的失败更加剧了政坛的保守气氛。特别是“澶渊之盟”订立后,宋真宗为洗涮屈服的耻辱,大搞祭天祀土等宗教迷信活动,以转移国人的视线。一时间“天书”普天降、“祥瑞”遍地生,劳民伤财,“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如寇准之类敢言多谏之臣前后被贬出朝,如王钦若、丁谓之流谄媚奸佞之徒相继当国秉政,而如王旦、向敏中等更多的所谓贤臣只能依畏其间。史称王旦为政能持重,但不免于以宰相身份屡充天书使,“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恒邑邑不乐”,却不敢稍有违抗。向敏中则遇有难事,“但唯唯”、“复唯唯”、“亦唯唯”。在此形势之下,朝政日趋颓废,政坛上下充斥着消极惰性的气息,这便不能不对整个官僚队伍产生莫大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没有官员不关心时弊,然而,这方面的呼声和举措既显得微弱不堪,又难得受到重视,大多数臣僚都安于现状,“尸餐素禄”而已。

  吕夷简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于咸平中释褐入仕的。吕夷简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父吕蒙正为太宗、真宗两朝宰相。史称:“有是君则有是臣”,吕蒙正历两朝大政,惟“将顺德美”,以顺从稳重而著称。吕蒙正从政谨慎的特点无疑对乃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也正是在已致仕的吕蒙正的推荐下,“夷简由是见知于上(真宗)”。应当说,在从政的早期,吕夷简尚不乏关心民瘼、遇事敢言的政治热情。他在历州郡长吏时,曾多次上言时弊,如从知滨洲代还时上奏:“农器有算,非所以劝力本也”,因其所奏“遂诏天下农器皆勿算”,有益于减轻农民负担。此举得到了宰臣王旦的赞赏。又如任提点两浙刑狱时,针对为应付京师宫观建筑所需,造成当地许多工徒死亡的问题,“夷简请缓其役,从之”。此外,在侍御史知杂事任内,也曾数度言事,如请真宗“责躬修政,严饬辅相”;揭露假冒李顺案;弹劾奸相丁谓党徒李溥;为遭难的寇准辩诬等等,一度“忤大臣意”,引起了权贵的不满。但吕夷简通过自己的出色才干和有利的背景关系(如吕蒙正之荐、辅相王旦和参知政事王曾之器重等),逐渐得到了升迁,至天禧时,官至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揆诸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吕夷简在进入中书之前既非庸碌之辈,亦非以投机取巧而见长。当然,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其尚属中下级官员,还未接触到中枢错综敏感之事,故精明强干的吕夷简处事相对能做到率直敢言。从有关记载来看,其权谋活动并不显得突出。

  乾兴初,真宗病死,章献刘太后辅佐年幼的仁宗垂帘听政,形势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吕夷简也从此一步步进入权力中心。参与朝政既使吕夷简大开了眼界,也使他开始卷入了险象丛生的政治旋涡之中。仁宗登基不久,朝中便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斗争,猖獗多年的首相丁谓因久失人心,又“稍失太后意”,遭到素来不合的参知政事王曾等人的反对。王曾利用与丁谓关系密切的大宦官雷允恭处置真宗陵寝失误为契机,向太后密奏丁、雷专权不法事,于是雷允恭被降旨下狱。在审雷实则攻丁的狱案处理过程中,吕夷简以权知开封府的身份参与了此事,这也是其首次接触到的尖锐重大的政治问题,不管其从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如何,但吕夷简支持王曾反对丁谓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不久,丁谓及其党徒遭到贬逐,王曾入相,吕夷简也同时官拜参知政事。形势虽然在短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但真宗以来紊乱颓废的政局却已积重难返,仅凭驱逐几个奸佞之徒是不可能解决多少问题,加上太后垂帘听政,依旧喜用顺从亲信之辈,从而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换汤不换药的结局。通过乾兴初至天圣七年间吕夷简参政任内有关活动的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从率直敢言向世故圆滑退缩的转变过程。吕夷简就任参知政事不足一个月,便赞助王曾劝太后将真宗朝伪造的各种天书随葬,以绝劳民伤财的荒诞之举再起。这无疑是一项大胆而又明智的举措,此举标志着多年“君臣如病狂然”的大规模迷信活动的结束。次月,当真宗“神主”入太庙时,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吕夷简再加劝谏,提请太后远奸邪、奖忠直、辅幼主,“则所以报先帝者宜莫若此”。天圣元年,吕夷简与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鲁宗道受命主持茶法改革。权三司使李咨等针对以往交引榷茶法造成的诸多弊端,提出以通商性的“贴射法”取而代之,得到了吕夷简等人的支持。新茶法的实行,不仅有益于茶叶生产者和普通茶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国家的收入。然而,由于新法剥夺了旧茶法时大商人的暴利,“豪商大贾不能为轻重”,因此引起了他们的猛烈攻击,“争言其不便”。于是,天圣三年,当新法中出现一些失误后,宋中央又以“三说法”取代了贴射法。从事茶法改革的官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据史料记载,吕夷简等大臣“尝主变法之议,诏令分析”,张士逊称:“皆不出已”,矢口否认支持变法。但吕夷简并未推卸责任,而是据理辩护道:“自变法以来,京师积钱多,边计不闻告乏……以此推之,颇有成效”,同时承认三司上报中存在虚数,“非执政能亲自较计”。此事虽导致他受到罚俸的处分,但连同以上几件事足以反映执政初期的吕夷简,尚保留着兴利除弊、遇事敢言的特点。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天圣二年合祀天地后,“故事,辅臣例迁官”,吕夷简带头“辞之”,从此成为定制,辅臣“惟加恩而已”。

  然而,封建专制时代以人主意志裁决一切的原则,常常使正义无立足之地,迫使臣子唯命是从,以致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而官场的黑暗无道教训和熏陶着每个官员的灵魂,往往又使具有良知和抱负者最终走向反面。丁谓垮台与其说是由于奸佞不法,毋宁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失宠有关,与丁谓一丘之貉的王钦若虽名声败坏,却照样能在丁谓遭贬不久的天圣二年九月,因太后之意重登首相之位,“辅臣皆不与闻”。史称其为政“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以中上意。又性倾巧,敢为矫诞”,故能至死恩宠不衰。天圣初的其他大臣,如枢密使曹利用、枢密副使夏竦、张士逊之流也都是恃恩投机者,虽无建树可言,但其加官晋爵并不受到任何影响。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特别是看清了代表朝廷最高利益的人主的本来面目后,吕夷简的行为便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影响。天圣六年,次相张知白卒,首相王曾向太后推荐吕夷简接替其职,枢密使曹利用则推荐张士逊。“太后以士逊位居夷简上,欲用之”,王曾提出:“辅相当择才,不当问位”,太后不得不同意。可是,此时的吕夷简已深谙朝中内幕:张士逊虽才不出众,但却是仁宗藩邸旧人,又有太后和曹利用的支持,而自己根基尚浅,不便与其相争。于是,他从长远考虑,只得压抑自己而采取了退让之策。吕夷简遂主动向太后表示:“士逊事上于寿春府最旧,且有纯懿之德,请先用之”,从而博得了“太后嘉其能让”的赞誉,然而这毕竟使得封建文臣为之终生奋斗的相位失之交臂。吕夷简的这次忍让举动,既是其政治生涯中权谋的一次重要运用,也不能不说是吕夷简加深理解封建官场精髓的反映。次年初,曹利用因“恃恩素骄”,与太后发生了矛盾,遭到贬逐。张士逊与曹互为奥援,“时人目之为‘和鼓’,利用得罪,士逊又营救之”,引起了太后的恶感。于是仅仅由于株连的原因而导致了张士逊的罢相。机会又一次来临,天圣七年二月,当王曾再次向太后推荐吕夷简后,“谦恭能让”的吕夷简终于获得了次相之位。

  二

  吕夷简拜相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朝政和日趋严峻的内外形势,他剪锋挫刃、韬光养晦,逐渐放弃了直言敢谏的特性,明哲保身成了其遇事理政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吕夷简在深刻地认识了君权至上这一封建集权政治的内核后,调整了自己的从政方向和方法,承袭了宋初以来赵普、李沆、王旦以及吕蒙正等等前任为官的手段,并从寇准、丁谓两种类型的失败者中充分吸取了教训,以自己过人之才谨慎地处理与宫廷的关系,亦即充分施展“操术”,以“深结人主”。

  吕夷简在“深结人主”方面施展的“操术”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所谓的“和睦两宫”,亦即在章献刘太后操纵政局期间,调和太后与仁宗之间的矛盾。吕夷简入相之时,仁宗已经成年,具备了亲政的条件,刘太后虽已年逾六旬,但权力欲丝毫未减,继续垂帘听政,这就使得朝政处于扑朔迷离的微妙境况之中。如何处理好与两宫之间的关系,既是执政大臣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其将来政治前途的敏感问题。从有关记载来看,吕夷简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可谓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机。一方面,吕夷简在处理朝政、特别是涉及太后利益之事时,尽可能地顺从太后,以取信对方。刘太后自听政以来,朝内外一些人为邀宠而投其所好,如有方仲弓者,在太后亲信宦官罗崇勋的指使下,“上书乞依武氏故事,立刘氏庙”,权御史中丞程琳也密献《武后临朝图》,大有劝刘太后效法武则天改朝之意。吕夷简深知此事必将冒天下之大不韪,故对此没有支持附和,但为了赢得实权在握的太后的信赖,在其他方面却尽可能地顺从太后之意。就在吕夷简拜相四个月以后,首相王曾因曾反对太后在象征天子尊严的天安殿接受尊号册、受群臣庆贺长宁节,而“止共张便殿”,引起了太后的不满。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王)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于是被贬出朝。这无疑给初登相位的吕夷简敲了警钟。当年冬至,又逢章献太后寿辰,他一改王曾的做法,不顾范仲淹等人的反对,率群臣和仁宗赴天安殿朝贺太后,又将范仲淹请太后还政的奏疏压下。另外,对太后“稍进外家”及外戚专横不法之事,吕夷简也吸取了王曾的教训,竭力回避。如太后兄家某宠婢“出入禁中,大招权利”,刑部侍郎赵稹“厚结之”,被擢为枢密副使,吕夷简对此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又如,天圣九年,太后之侄、蔡州团练使刘从德死,赠节铖、封国公,又“录内外姻戚门人及僮隶几八十人”,其恩泽待遇空前,从而引起了御史曹修古、郭劝等四人的“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作为首相的吕夷简在其中的行为是不言而喻的。明道元年,皇宫发生大火后,秘书丞刘越等官员在应诏言事中“请太后还政”,吕夷简对此也不表态支持。明道二年,年迈多病的刘太后谒太庙,“欲被服天子衮冕”,参知政事薜奎等人以为不可,但主政的吕夷简仍不加以阻拦,太后遂得以如愿。从诸如此类等等的事例中,可以窥见吕夷简顺从太后、尽可能回避与其冲突的史实。

  另一方面,在一些关系仁宗地位、感情的重大问题上,吕夷简则运用权谋据理力争,从而赢得了仁宗的感激和信任。据史料记载,刘太后生前曾以真宗早夭长子托梦为由,将真宗异母兄弟元俨之子允初“养于禁中”,这无疑对尚未亲政的仁宗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允初“既长”,吕夷简深感不妙,遂坚请太后出允初,“命还邸中”。此举使得吕夷简一直到死后,仍能深深打动仁宗皇帝,这也是其之所以长期获得仁宗信赖的一块重要基石。还有一件令仁宗感激不尽的事是:明道元年二月,真宗顺容、也就是仁宗生母李氏病死,“章献秘之,欲以宫人常礼治丧于外”。由于仁宗自幼便由无子的刘太后养育,故此时仁宗尚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仁宗亲政后一旦追究,主政大臣必然获罪。于是,吕夷简冒险主动入宫询问李氏死讯,“太后瞿然曰:‘宰相亦预宫中事邪?’引帝偕起”,刘太后随后独自出来质问其:“卿何间我母子也”?吕夷简则冷静地答道“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太后怒气稍消。吕夷简接着“请发哀成服,备宫仗葬之”。又一再坚决反对凿宫墙“以出丧”的非礼做法,并通过宦官向太后表达了自己的一番苦心忠言:“宸妃(李氏)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李氏遂得以礼入葬,李氏弟李用和也特迁礼宾副使。果不如吕夷简所料,次年太后刚死,仁宗便得知自己的身世,当有人反映李氏“死以非命”后,仁宗乃遣李用和开李氏棺查验,“后(李氏)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者,以有水银沃之,故不坏也”,从而打消了仁宗对章献太后的怨气。吕夷简在仁宗生母李氏葬礼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他冒着很大风险据理力争的一次举动,也是其“操术”的一次高明运用。此举在消弭两宫之间芥蒂的前提下,既为赢得以后仁宗对自己的信赖打下了又一块重要的基石,又以替太后家族长远利益考虑说服了刘太后,同样获得了对方的好感。吕夷简的这一表现还在政坛博得了很高的声誉,苏辙即评价说:“公(吕夷简)能以智辑睦两宫,无纤毫之隙”。

  另外,吕夷简对尚未亲政的仁宗还不失时机地处处表现忠心。典型的事例如:明道元年皇宫发生大火后,百官欲入宫朝见,“而宫门不开”。后在辅臣的要求下,仁宗登拱宸门,群臣皆拜于楼下,但吕夷简疑心有变,“独不拜”。仁宗遣人问其故,他答道:“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仁宗遂举帘见群臣,吕夷简“乃拜”。这一忠心之举无疑给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吕夷简在章献太后听政时期“操术”的精明运用,对消弭两宫之间的矛盾及稳定政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博得了两宫的一致好感,从而得以“深结人主”,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宋仁宗亲政以后,吕夷简除了在大政问题上恪守成宪,不事更张外,又继续运用权谋取信于仁宗,在朝中依旧保持谨慎持重的忠臣形象。在仁宗亲政之初,吕夷简首先解释了自己以往未劝太后还政的苦衷:“大臣或及此,则太后必疑风旨自陛下,使子母不相安矣”,仁宗“以夷简为忠”。有关吕夷简持重表忠方面的记载相当多,如:庆历初,仁宗因病“久不视朝”。仁宗病愈后,“思见执政”,于是急召二府大臣。但吕夷简闻命后,“移刻方赴朝”。入宫后,又不顾宦官和臣僚的催促,“愈缓步”。当仁宗问他何以姗姗来迟时,吕夷简答道:“陛下不豫,中外颇忧,一旦闻急召近臣,臣等若奔驰以进,虑人心惊动耳。”仁宗听罢,大为感动“以为得辅臣之体”。又如,宝元中,御史台之长御史中丞一职久未任命,仁宗不知其故。某日,有人向仁宗反映“此乃吕夷简欲用苏绅,臣闻夷简已许绅矣。”引起了仁宗的怀疑。不久,仁宗便质问吕夷简御史中丞久缺的原因,吕答道:“中丞者,风宪之长,自宰相而下皆得弹击,其选用当出圣意,臣等岂可铨量之?”仁宗听后连连点头。吕夷简在处理此事上的表现,是否如他表白的那样纯粹出自一片忠心,颇值得怀疑,权谋的成分倒可能更大一些,但却确实令仁宗深感满意,“自是知其直矣”。

  事实上,吕夷简虽非丁谓之流佞臣,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官位,也经常揣摸人主之意,通过一些逢迎活动,取悦于宫廷。如宗室原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礼,则普迁一官”。景�初,仁宗因过度沉溺女色而体弱多病,吕夷简为博得仁宗的欢心,提议超迁宗室位秩,“宗室听换西班官”,以致于“俸禄十倍于旧”。为了更多地了解仁宗的动向,使自己的举动得以“称旨”,吕夷简还深知拉拢宦官的重要性。天圣七年九月,吕夷简拜相初,便利用王曾罢相、自己独主中书的机会,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即升都知、押班(宦官官职)班次”。庆历初,又进一步提高宦官官秩地位“议者非之”。通过此类施恩活动,吕夷简与仁宗身边的宦官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往往能及时察觉到宫中的变化,采取必要的应变之策。如吕夷简第一次被罢相后,他便迅速从大宦官阎文应处了解到郭皇后从中作梗的原因,而他以后对郭皇后的报复,也是在阎文应的配合下完成的。

  吕夷简通过诸如上述“操术”活动,博得了章献刘太后和仁宗的极大信任,史称:“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吕夷简病危时,仁宗剪须和药,以示关心。吕夷简死,仁宗又哭着对群臣说过“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的话。

  三

  在取得了宋仁宗的完全信任后,吕夷简为了进一步稳定自己在政坛的地位,再施政治操术,“党同伐异”,以便在朝臣中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在吕夷简这方面的权谋活动中,尤以打击对手之举最为重要和突出。可以说,吕夷简总结了历史上官场中的诸种尔虞我诈的手段,既残酷无情,又老谋深算,纵横捭阖,无计不用其极,常常通过三招两式便能击中对手要害,在不露声色之中获胜。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其中重要的事例如下:

  其一,赞废后。据史料记载,明道二年四月,仁宗亲政初,吕夷简配合仁宗清除刘太后亲信,枢密使张耆、副使夏竦等皆被驱逐出朝。吕夷简又“手疏陈八事”,提出多项施政主张。但政坛风云莫测,仁宗回宫与郭皇后谈到此事时,郭后很不以为然,“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于是吕夷简也被罢相,“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其名,大骇,不知其故”。他最终通过关系密切的宦官阎文应知道了真相,“夷简由是恶郭后”。所幸的是,继任者张士逊素来无才,“天下蝗旱仍见,士逊居首相,不能有所发明,上颇复思吕夷简”。时隔五个月余,张士逊罢免,吕夷简再度拜相。吕夷简经历了这次打击,除了更加谨慎圆滑外,也寻找机会报复郭后。史称:“郭皇后之立,非上意,浸见疏”。然而在章献太后垂帘时,郭后“恃太后势,颇骄横”。仁宗亲政后,“上始得自纵”,美人尚氏、杨氏遂得宠。“郭后妒,屡与之忿争”,一次在与尚氏争执中竟误打了仁宗,引起仁宗极大愤怒。“阎文应劝上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吕夷简不失时机地“因密劝上废后”,并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废后为先例,来打消仁宗的顾虑。权三司使范讽“方与夷简相结”,得到吕夷简的指使,也提出了郭氏立后九年,“无子当废”的理由。当左司谏范仲淹等人准备上奏劝谏时,吕夷简又“奏请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奏”。于是终于将贵为皇后的郭氏废黜,随后再将继续劝谏的权御中丞孔道辅和范仲淹逐出京师。

  其二,逐李迪。李迪在真宗后期曾为宰相,因受到刘后和丁谓的排挤,遭到贬逐。明道二年四月,吕夷简第一次罢相后,李迪再入中书,为次相。不久,吕夷简取代张士逊复任首相,遂与李迪同主中书。宋人对吕、李两人为政的特点曾评价称:“李公直而疏,吕公巧而密”。又说李迪拜相后,“自以受不世之遇,尽心辅佐,知无不为”,使独断专行的吕夷简深感不快,于是被视之为政敌。“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据苏辙说:“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其非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对曰:‘李无他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父也’”。吕夷简为除去对手谋士,采取了“欲取姑与”之术,遂向李迪表示要推荐李柬之,“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氏父子“不悟也,皆喜受命”,结果正中吕夷简之计。随后,吕夷简“欲倾迪”,又将被贬在外的王曾援引入朝,拜枢密使,以制约李迪。再利用治李迪姻党范讽之狱,采取株连的办法打击对手,指使御史庞籍“数劾讽”。当范讽、庞籍皆获罪后,吕夷简“欲因讽以倾迪,故特宽籍而重贬讽”。此外,还以李迪曾自己任命御史为口实,向仁宗影射攻击对手:“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景�二年二月,李迪终于被逐出相府。据记载,李迪事后对他人说过这样的话:“吾自以为宋�,而以夷简为姚崇,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其三,排王曾。如上所述,王曾在仁宗登基初拜相,曾力革真宗末乱政,“多所荐拔,尤恶侥幸”。吕夷简正是在他的屡次推荐下,才登上次相之位。当时,吕夷简“事曾甚谨”。据史料记载,李迪被逐前后,参知政事宋绶曾代表王曾向吕夷简表达了复相之意。并说:“孝先(王曾字孝先)于公,事契不薄,宜善待之,勿如复古(李迪字复古)”。吕夷简不仅“笑诺其言”,而且表示要将首相之位让于王曾,“吾虽少下之,何害?”不过,这一谦让之举纯属一种姿态,自然不会得到仁宗的首肯。事实上,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纵然是昔日恩公,只要对自己的权势构成、或者可能构成威胁,吕夷简也同样不能容忍。直言敢为的王曾做次相后,“吕公专决,事不少让”。如此以来,王曾“不能堪,论议多不合”,以致于两人“晚年睽异,势同水火”。景�四年,王曾乃据传闻向仁宗控告吕夷简“招权市恩”,但因证据不足,“帝不悦”,王曾只得自请罢相。为了消除仁宗的疑心,并博得仁宗的进一步信赖,吕夷简在做了相应的安排之后,也采取了暂时退让之策,主动辞去首相之职。

  其四,卖宋庠。吕夷简第二次复相后,“同列不敢预事,唯诺书纸尾而已”。只有参知政事宋庠恃仁宗“厚遇”,敢于与吕夷简争论。吕夷简虽恶宋庠,但“上顾庠颇厚,夷简忌之,巧为所以倾庠未得”。庆历元年初,名望颇高的知延州范仲淹从策略上考虑,一度与西夏元昊互通书信,又焚对方带有狂词的来信。此事传到朝廷后,吕夷简不失时机地借此巧设陷阱,以引诱宋庠。史称:吕夷简在中书“从容谓庠曰:‘人臣无外交,希文(范仲淹字)何敢如此?’”宋庠以为其必“深罪仲淹也”,于是在上朝时请仁宗斩范仲淹。枢密副使杜衍坚决表示反对,“庠谓夷简必助已,而夷简终无一言”,当仁宗询问吕夷简态度时,他答道:“杜衍之言是也,止可薄责而已”,仁宗采纳了这一意见。“庠遂仓皇失措,论者喧然,皆咎庠,然不知实为夷简所卖也”,宋庠终于在一片非议声中被逐出朝。与此同时,又以“朋党”之名将与宋庠有同年进士之谊的枢密副使郑戬贬出朝。

  其五,贬任布。庆历初,任布出任枢密副使,史称其为政“无所建明”,但好言事,多次与宰相吕夷简发生争议,“夷简恶之”。为了将任布逐出朝,吕夷简利用任布长子任逊“素狂愚”、喜议朝政的特点,以谏官为诱饵,教唆其上书言事。任逊不知其中有诈“即上书历诋执政大臣,且斥(任)布不才。”任布事先发现了此书,便将奏书藏匿。吕夷简再唆使任逊上书,并揭露其父藏匿奏书之事。于是,任布遭到了仁宗的责问,侍御史鱼周询“也劾奏(任)布不才之甚,其子具知。”任布遂被贬出朝。其不肖之子“尚留京师,望谏官”,却被吕夷简借他事一同驱逐出去。

  其六,也是影响最大则是以“朋党”之名对范仲淹等反对者的打击。景�初以来,吕夷简主政,独断专行,“进者往往出其门”,从而遭到了一些官员的非议。景�三年,权知开封府范仲淹上言仁宗皇帝,提出官员升迁、大臣进退“不宜全委宰相”。又上《百官图》和“四论”,“大抵讥指时政”,特别是对吕夷简专权表示不满,并以历史上权臣乱政之例告戒仁宗。于是,引起了吕夷简的极大仇视,“夷简大怒,以仲淹语辩于帝前”。为了打击对手,吕夷简给范仲淹加上了封建帝王最为忌讳的“朋党”罪名,所谓“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结果,范仲淹被驱逐出朝,鸣不平者和关系密切者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官员也先后遭贬。侍御史韩渎还在吕夷简的指使下,奏请仁宗批准,将有关范仲淹朋党之事张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使反对派遭到很大的压制。这便是北宋中叶所谓的“朋党”之争的发端。诸如此类等等,不一而足。

  吕夷简在运用权谋不遗余力地打击政敌的同时,又通过荐用庸才之术,从另一个方面为自己长期把持朝政服务。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如:景�四年四月,吕夷简将次相王曾排挤出朝后,采取了以退为攻之策,自己也主动辞职离朝。不过,吕夷简在卸任前却又施“操术”,即向仁宗密荐王随、陈尧佐“可用”,仁宗遂拜王、陈二人为相。据宋人揭露,王随、陈尧佐二人既庸碌无才,又年老多病,绝非宰相合适人选。吕夷简之所以推荐其,用意是很明显的,所谓“拔引非才,居己下者用之,觊他日上意见思而复相已”。果不如吕氏所料,王、陈主政后,措置无方,又与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意见不合,“数忿争于中书”,互不相让。于是,王随以养病为名,五日一赴“中书视事”,而陈尧佐“复年高,事多不举”,一时出现了“中书翻为养病坊”的嘲笑之声。右司谏韩琦等人遂上疏抨击宰执的无能、徇私,所谓“众望不协”,“引擢亲旧”,“今下至闾里之人,犹能扬言而非之,投书而谤之”,同时请用杜衍或吕夷简、王曾取代王、陈。在此形势下,时隔不到一年,王、陈以及韩、石等四人一同罢政,东宫旧臣、同样昏老的张士逊与章得象继任宰相。据说,张士逊再入中书,“又夷简密荐之”。然而,张士逊为政与王随、陈尧佐大同小异,史称:“时军兴,机务填委,士逊位首相,无所补,谏官以为言”。于是张士逊“不自安”,不得不数次“上章请老”。至此,吕夷简的精明才干便再度引起了仁宗的思念,康定元年五月,张士逊任相二年余致仕,吕夷简如愿以偿地第三次入为首相。

  可以说,吕夷简在主政期间,通过运用政治“操术”取宠固位,排除异己,打击了几乎所有的反对者,而“进者往往出其门”。史称吕夷简任相之时,“同列不敢预事,唯诺书纸尾而已”,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其独断朝政的局面。

  综上所述,吕夷简进入中书以后,逐渐放弃了为政直言敢谏、兴利除弊的特点,转而全力投入取宠固位的权谋活动,一方面竭力“深结人主”,另一方面处处“党同伐异”,其心计之诡秘多变,手段之复杂多端,远远超出同时代人,遂以精于“操术”闻名于史。吕夷简善用“操术”现象的出现,既是封建君主集权时代官场通病的具体体现,也是北宋真宗以来政治趋于萎靡状态下的特有产物。而吕夷简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又进一步对朝政带来了消极影响,加剧了北宋官场的无道,就连此后的许多所谓守正之臣也深受感染。正如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所著《宋论》里所指出:“(吕)夷简固以讪之不怒、逐之不耻为上下交顺之术,而其心之不可问者多矣。其继起当国能守正而无倾险者,文彦博(矣),而亦利用夷简之术,以自挫其刚方之气……群起以折异己而得伸。韩、富、范、马诸公,虽以天下为己任,而不能自超出于此术之上。”

  (原文发表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年6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