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6章 梦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云皆典故(3)

  嘉靖十年(1531),在西苑豳风亭之西建社稷坛。该坛“高六尺,方广二丈五尺,?以细砖,上铺净土,缭以土墙”(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坛北为棂星门,高六尺八寸。坛南置石龛,高六尺,宽二尺,用以藏神位。神位用木片制成,均高一尺八寸,宽三寸,俱以朱漆上书“帝稷之神”。祭时,社稷神位置于坛上,用毕藏于石龛。坛西为祭器库、乐器库。每年二月、八月“次戊日”,皇帝“躬行祈报礼”。若“次戊日在望日,则以上巳日临朝,命文武大臣十二员陪拜”(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祭祀。

  明代北京的御苑

  明代北京的御苑,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紫禁城之北,名万岁山(今景山之前身);另一处位于紫禁城之西侧,名西苑,又称“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万岁山的前门,是万岁门,再南是北上门,万岁山居中,周围是高墙。万岁山是明初扩建北京城时,用挖掘紫禁城护城河和太液池(即南海)之土,堆积成的一座假山,时命名为万岁山,俗称煤山。此山从山顶至山根斜量长为21丈(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山上堆起五座山峰。中峰最高大,因这里是元朝延春阁的旧址,故多堆土,意在镇住前朝,使其不得翻身,故又称“镇山”。其余四峰,分别对称地排列在中峰两侧。

  在明代,万岁山上不仅有蹬道,而且还有许多亭、殿、楼、阁,明末史学家孙阿泽在《天府广记》中说:“万岁山,山高一十四丈余,树木蓊郁,有毓秀、寿春、长春、玩景、集芳、会晃诸亭。山下有一洞,曰寿明。有二殿:曰观花,曰永寿。有一楼,曰春。另外有三阁:曰万福,曰永康,曰延宁。”

  在万岁山之北,有寿皇殿等建筑群。山上树木成荫,周围花草繁盛。山下豢养着成群的鹤鹿。每年重阳佳节,皇帝总要登上万岁山,登高远眺,以求消灾延寿。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李自成农民军攻入京城,明王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崇祯帝)却自缢死于“万寿山”的寿皇亭(《明史纪事本末》)(另一说是他吊死在“万寿山”东麓的一棵老槐树下)。

  站在万岁山主峰,就可看到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承天门,穿过故宫正中心御道,越过万岁山主峰,一直向北,止于金台坊的钟楼、鼓楼,气势宏伟、壮观。

  另一处御苑是西苑,即元代的太液池。明代在池南端开凿小湖,形成“南海”,与“北海”“中海”并称“三海”。又因三海位于宫城之西,故称“西苑”。

  太液池中有琼华岛(太液池即今北海前身),岛上有一山,名万寿山,这是金代称谓。元至元八年(1271)改称“万岁山”。此山由奇石叠成,中设三殿,中殿名仁智殿,左为介福殿,右为延和殿。山顶有广寒殿。左右四亭,曰方壶、瀛洲、玉虹、金露。

  登上万岁山顶,可以鸟瞰北京全城,尤其低头俯视太液池水,但见波光澄澈,绿荷芳藻,含秀吐香,游鱼浮鸟,竞戏群集,使人迷恋忘返。宣德年间(146-1435),明对元代的万岁山上主要建筑进行过大修缮,修复之后的仪天殿改名清暑殿,并且建了犀山台圆殿。天顺年间(1457-1464),在太液池东岸新建凝和殿,西岸建迎翠殿,西南岸建太素殿,同时营建了一批亭、台、楼、馆。正德年间(1506-1521),役使军匠3000人,动用白银20万两,重修太素殿。嘉靖年间(1522-1566),陆续修筑雷霆洪应殿和金海神祠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素殿前面沿太液池畔的五座亭子,中为龙泽亭,左为澄祥亭和滋香亭,右为涌瑞亭和浮翠亭,参差错落,横贯于水面,有石桥曲折沟通相连,明世宗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赐名为“五龙亭”。

  弘治二年(1489),将分隔北海与中海的木吊桥改为大石桥,用大理石砌成。石桥东西两端有华丽的牌楼各一座,西曰金鳌,东曰玉虫东,故称为“金鳌玉虫东桥”(即今北海大石桥之前身,解放后拆除其两端之牌坊,加宽了桥面)。这座大石桥的建成,将元初命名的太液池一截为二,其北为北海,其南称中海,明初又凿太液南端的小湖,称南海,后人俗称为“三海”。通过金鳌玉虫东桥,可以沿着一条环湖的回游式路线,欣赏太液池中的水中蓬莱仙山等各个画面,使人感到如入仙境。

  在太液池畔,元代称为“瀛洲”,或称“圆坻”的小岛,岛上建仪天殿。明代把小岛东岸填为平地,将仪天殿重新改建,称为清暑殿,后又改称“承光殿”(此名沿用至今),周围用砖围砌,成为带有雉堞的砖城,俗称团城。团城承光殿屹立在北海东南岸,颇为壮观。

  第二节 蓬莱仙境降人间两桥山海通龙脉

  刘伯温说:“凭你徐达的神力射出一箭,箭落在哪儿,就在哪里修建北京城。”北京城终于建成,但在那些挖出银子的地方留下了3个大坑。后其坑入水,形成浅湖,便成了北海、中海和南海。太液池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是由池上的两座桥隔成的:金鳌玉虫东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之南为南海,两桥之中间为中海。

  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

  三代都城的大规模营建规制,形成了大致保存至今的城市面貌、营造格局、建筑风格。而其建筑风格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有一条著名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中心点,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中心点,全长近8公里。这条中轴线连接着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城中其他建筑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东西对称的格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关于京城中轴线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削藩称帝后,居住南京城,但他时常想念北平,心里便盘算着在北平重建重修一座京城,于是下诏唤来大臣刘伯温,命他修建北京城。刘伯温听后,向朱棣举荐了大将徐达。

  大将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代务农。朱元璋参加郭子兴起义时,便与徐达结成好友。后来,在群雄争立的斗争中,徐达屡立战功,直到明王朝建立,徐达受任右相,担负起在中原扫清元朝残余势力的重任。自洪武元年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一直以北平为基地,进一步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他经常是春季由北平出征,战罢后回北平,所以徐达对北平非常熟悉。也正是由于徐达了解熟悉北平,刘伯温向朱棣举荐徐达修建京城,朱棣欣然准奏。

  徐达和刘伯温来到北平。刘伯温说:“凭你徐达的神力射出一箭,箭落在哪儿,就在哪里修建北京城。”

  徐达是武将,说话办事干脆利索,他听了刘伯温的建议后,爽快地答应了。

  徐达张弓搭箭,运足神力,向北射出了箭支。

  箭飞驰而去,刘伯温赶紧带人坐上船,顺着大运河往北追击。

  这一箭射得可够远的,一下子飞到如今北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

  箭入土中,箭尾依然可见。这枝神箭落地之时,恰好被居住在这里的一位大财主看见。这位财主心想,在这儿建城,自己的房产、田地不都被侵占了吗?这位财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房产,便拔出神箭,取出自家的箭弓,搭弓又向北射击,箭借风势,一下子飞落在现今后门桥这个地方。

  后门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后改为单孔石拱桥,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又称后门,故桥也称后门桥。

  再说刘伯温追到南苑,掐指一算,知道徐达射出的箭落在了这里。他便找来那位财主,向他要箭。财主知道刘伯温不是凡夫俗子,瞒是瞒不住的,便说他将箭向北射了出去。刘伯温非常恼怒,财主看刘伯温生了气,赶忙说道:“只要不在这里建京城,您要什么条件都行。”

  刘伯温见事已至此,便说道:“那好吧,我可以不在这里建京城,你们射出的箭落在哪儿,我就改在哪儿修北京城。但是修建京城用的钱由你来出。”

  财主一核计,自己有的是钱,建个京城也算不了什么,就答应了。

  刘伯温找到落箭的地方,就拿出早准备好的图纸,找来工匠开工了。

  最先修建的是西直门城楼,所用的费用全都是南苑的财主出的,但没想到一座城楼还没有修完,财主已经倾家荡产,穷得吃不上饭了,怎么办呢?

  刘伯温在工地上非常焦急地来回踱步,左思右想之后,抬起右手掐指算了起来。突然,眼前一亮,有一个名叫沈万三的人很有钱,于是便命手下寻找沈万三。

  为了寻找沈万三,皇帝朱棣还专门派了两名官员,并限定一个月。如果到时交不出人来,就拿他们是问。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当差的非常着急,心想,这次脑袋要该搬家了。

  在距期限的最后三天,当差的来到东华门。从一个大汉跟一个卖饭的争吵中,得知那个赤膊大汉就是皇帝限期寻找的沈万三。

  当差的欣喜万分,不由分说上前用铁链将那个大汉锁住,带到刘伯温的帐前。

  刘伯温看了一眼这位赤膊而又满不在乎的大汉后,走近跟前,见大汉沈万三胳膊窝下还夹着一个破瓦盆,下身穿的裤子又破又脏,便下令手下,带大汉沈万三到澡堂洗澡,然后给他换一身好衣服,赏赐他酒肉。

  沈万三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傻愣愣地看了看眼前这位貌形皆像风水先生的刘伯温,心中不免生疑,为啥他会对我如此这般,有点玩世不恭的沈万三,生性豪爽,且天不怕地不怕,他不管眼前是何等人物,应先问个明白,抓他到此,干什么?

  沈万三想到这里,便放开大嗓门,气冲冲地问道:“抓我来做甚?为什么要给我衣服,款待我酒肉?”

  刘伯温轻轻一笑。捋了捋稀疏的山羊胡,很是斯文地说道:“你是有财不外露的大财主,你虽食不果腹,衣不裹体,但你却是心中拥有金山银山的大财主,表面上你以乞讨为生,但偌大的北平城,金银财宝所藏之处,你一清二楚……”

  沈万三毕竟流落街头,自由散漫多年,官场礼仪不知,主仆身份不顾,不等刘伯温说完,就大声嚷道:“你这老头,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自幼父母双亡,街头乞讨多年,至今身无分文,大字不识一个,更不需说能掐会算,我怎知北平城何处藏金?如果我在这个地方有碍观瞻,杀头算了。你们一句话,何必拐弯抹角,乱加罪名。”

  刘伯温依旧心平气和地说:“你是一个大财主,现在修建北京城,正需银两,需要你出大力,怎会把你杀掉呢?”

  沈万三见刘伯温斯斯文文,说话慢声慢语,不由得怒气涌到脑门:“呸!你竟胡言!我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说完,气呼呼地扭过头,不再看刘伯温。

  刘伯温见状,收起笑容,把眼一瞪,“啪”地一声拍了一下方桌,喝声道:“没钱不行,死掉也不行。棒打四十,看你说不说。”

  当差的得令,操起棍棒,朝沈万三狠打了起来,可打了半天,沈万三始终叫嚷:“没钱,打死我也没钱!”

  当差的打完四十大棍之后,看着刘伯温,等候刘伯温的示令。

  刘伯温看了一眼沈万三后,吩咐当差的,将沈万三戴上枷锁,游街示众,就这样三天时间,沈万三仍没有说出哪有钱。

  一天,当差的又押着沈万三游街,从北面出了地安门之后,沈万三昏倒在地,动不得了,当差的就用鞭子抽他。但沈万三头朝东北,脚对西南,怎么也起不来了。

  这时,一个白胡子老头走过来,吆喝一声,说:“这个人只能来软的,硬的不行。”说罢掏出自己的烟袋锅,装上一锅烟,递给沈万三,沈万三抽了几口,有了一点精神,坐起来,看着这白胡子老头,有气无力地说:“他们再打我,我就说‘这儿’有银子”,沈万三用右脚磕了磕地。

  当差的听沈万三说,脚磕地这个地方有银子,便赶紧找人用锄头挖,果然挖出了48万两银子。

  有了银子,修城工程便继续进行,但没过多久,银子用完了。

  刘伯温得到禀告后,又一次下令当差的拷打沈万三。沈万三开始连声哀求,后来打急了,就把脚一跺说:“这地下有银子,你们挖吧。”当差的在他跺脚的地方挖,果然又挖出了银子。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银子源源不断地被挖出来。北京城终于建成,但在那些挖出银子的地方留下了三个大坑。后其坑入水,形成浅湖,便成了北海、中海和南海。也有人说,沈万三挨打10次,跺了10次脚,在地下挖了10个大坑,这10个大坑积水之后,就成了“十窖海”。叫久了,就叫成“什刹海”了。

  “一池三山”西苑太液池

  辽、金时,北海、中海是一片低洼地带,由于引西山之水,便成为浅湖。金代建都后,在这里营建离宫,开挖“海子”,扩充“瑶屿”,沿湖建造宫殿,植树种花,形成一片风景区,并命名为“西苑”太液池。

  沈万三挨打,跺脚之地挖出银子,其坑填水,形成中海、北海和南海。

  这个传说虽离奇有趣,但传说终究是传说。

  其实,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金代时开辟了中海,明初时开凿了南海。

  在辽金时代,北海和中海是一片低洼地带,因为当时的京城引用西山之水,久而久之在这里便形成了浅湖。清澈潺潺的泉水从玉泉山引来,从德胜门水关流入,汇聚成巨池,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00多步,当时称“西海子”。

  玉泉山水,甘洌清凉,流入“西海子”,供皇宫享用。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西5里,属西山东麓支脉。山势嵯峨,秀蔚天然,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山清澈,晶莹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亦由此得名。金章宗完颜王景时代,曾在山顶建立一座芙蓉殿,作为他的行宫。

  关于玉泉山的泉水传说颇多。择其流传甚广者叙之:

  说刘伯温奉旨在北京建都之前,京城是一片汪洋,是龙王管辖之地。刘伯温来此建都,占了龙王的地盘。当时,刘伯温曾对龙王许过愿,说建都之后,给龙王的九个儿子安排职位。

  龙王甚喜。但京都建成,燕王朱棣迁都京城之后,九条龙被安排在华表、梁柱、房檐和影壁上,变成了砖烧、石刻、漆画之物。

  龙王由喜转怒,大骂刘伯温不守信用,一怒之下,将城中所有的水收起来,装在两个大水包里运走。

  霎时,城中井里、河里的水都干了,刘伯温闻知此事,掐指一算,知道是龙王把水弄走了。便急忙派人叫来大将高亮。

  高亮来向刘伯温报到,听候差遣。刘伯温对高亮说:“你出西直门一直往西追,追上推水车的,就把左边的水包扎破,然后转身往回跑,要记住千万不能回头。”

  高亮领令,便提着长枪,骑着高头大马,向西追去。不一会儿功夫,高亮就看见前方大道边上停着一辆小推车,距小车不远的地方,树下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这两个人正是龙王和龙王婆变的。

  高亮下马,提着长枪,悄悄地走到水车跟前,然后用枪使劲地朝水包刺去,然后转身,骑上马飞驰而去。可是,由于高亮心慌,扎错了水包。高亮扎的是右边的苦水包,所以有苦海幽州北京城之说,北京城水不好喝,皆因高亮扎错了水包。

  再说龙王见高亮扎破了水包,气急败坏,赶忙推着水车拼命地往西山跑。龙王推着这甜水包,一直来到玉泉山,使出老劲往山上推,可毕竟年岁大了,怎么也推不上去。于是,龙王索性解开水包,将这包甜水倒进玉泉山的山谷,从此玉泉山流出的水就特别甘甜。

  这同样是一个传说。

  我们抛开种种传说,虽找不出辽代何以引玉泉山水的正史记述,但我们从史籍中可以确切知晓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历史上的流量最大的泉,泉水甘冽清凉,是北京各大名园的“生命之源”,是皇宫的饮用之水。这些记述,足以说明辽时引西山之水的缘由。

  辽国盛极而衰。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于是大规模的城市营建开始了。

  城市的营建规制,必然带来行宫御苑的繁华兴盛。

  1163-1179年(金世宗大定三年至十九年),金世宗一声令下,上万民役开始在现在北海、中海一带开挖改造营建离宫――太宁宫。同时开挖“海子”,扩充“瑶屿”,沿湖建造宫殿,植树种花,并把宋都汴梁“艮岳”园中的太湖石运到这里,堆砌假山,建成美丽的风景区,新的主人给瑶屿行宫冠以新的名称,将瑶屿行宫更名为“西华潭”。其实,早在辽代,这里就已初具规模,在水边设有临水殿等建筑物。

  太宁宫,后改称寿安宫,金章宗明昌二年又改称万宁宫。万宁宫建在湖泊之东,是一座庞大的宫殿群,专门设有万宁宫提举司作为管理机构,它“掌守护宫城殿位”,这也说明万宁宫是一座宫城,内有殿位多处。万宁宫的内宫门称紫宸门,紫宸门内有主殿,称紫宸殿。万宁宫作为金帝每年夏季避暑的行宫,金世宗每年三、四月就到万宁宫,八月返回中都。金帝在万宁宫期间,在宫中设朝办事,处理政务。在宫的南部有环秀亭,其西门称西横门。在金盛时期,又称之为“西苑太液池”。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李少君之言,认为东海蓬莱仙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派人寻找,结果一无所获,便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并在池中堆起了“蓬莱”“瀛洲”“方丈”三座假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喜欢效仿“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宫苑。

  独具草原景致的皇宫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城,一声令下,重建都城。太液池中的琼华岛得以修缮,继而环绕北海、中海修建宫殿城池。这次大兴土木,垒土为山,山成而海愈阔,23年后,独具草原景致的皇宫告竣。

  斗转星移,历史到了1260年,蒙古大汗忽必烈骑着蒙古骏马,手持纯钢弯刀,用铁骑征服世界,打到多瑙河流域和今天的莫斯科郊外,之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

  忽必烈进驻北京,改名大都,因城里宫殿被烧毁,暂住太液池的万宁宫。可这位“马上皇帝”似乎不满足万宁宫住所,便下令修缮太液池中的琼华岛,继而环绕北海、中海修建宫殿城池。

  琼华岛,岩洞窈窕,磴道迂折,多叠奇石,山赞山元山乍?。“废苑?花尽,荒台燕来生。韶华如逝水,粉黛忆倾城。野菊金钿小,秋潭玉镜清。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正是由于琼华岛风景秀美,美丽迷人,在金代时,就成为帝妃游幸的地方。金章宗完颜王景和他最宠爱的妃子李师儿常在这里居住。李师儿原是宋代宫女,被金兵掳掠到燕京城,进行“宫教”。为了严防男女接触,“宫教”教师与宫女间用青纱相隔,只能闻音,不见面容。教师从帐外教授,宫女在帐内映纱请教。李师儿异常聪颖,所有行当,一学就会。一天,金章宗询问李师儿的老师张建,谁最聪慧而有教养?张建如实而又婉转地回答道:“声音最明亮者最聪慧而又有教养。”

  金章宗听后,忙命内监查问,内监领旨赶快寻查,得知声音最明亮的是李师儿。

  金章宗急忙召见李师儿,因李师儿善于猜度迎合,金章宗心里非常喜欢李师儿,便封李师儿为淑妃,进而又封为元妃,从此两人形影不离。一天夜晚,二人坐在琼岛的山坡上,面对如镜的明月,以谜字作联语咏情。金章宗先说一上联:“二人土上坐”,李师儿随口吟出下联:“一月日边明”。李师儿的下联是根据《妆台诗》中“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的诗句脱化而来,以此比喻她和金章宗的关系,这就更加博得了金章宗的宠爱。

  忽必烈也正是看中了琼华岛的美景和听说金章宗与李师儿的缠绵情爱故事,下令修建琼华岛,并以此岛为中心建宫城。

  大兴土木,垒土为山,山成而海愈阔。经过二三十年的建设,一座气魄宏伟、设计精巧的新都城落成了。

  元朝皇宫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以大明殿为主体的宫城,宫城后面为御苑。西岸建有以光天殿为主体的兴圣宫以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两组建筑群,一是万岁山上以广寒殿为主体的一组宫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仪天殿。

  至元十一年(1274),在宫城正殿大明殿刚建完时,又在太液池两岸动工,兴建皇太子宫室。由少府绘制宫殿图样,内府出资,工部负责建造。至元三十一年(1294)东宫改称隆福宫。

  隆福宫的正殿叫光天殿,是一个约有550平方米的七间大殿。正门为光天门,左有崇华门,右有膺福门。正殿后有寝殿、暖殿。光天殿周围有172间,四隅也有角楼,东北角还有一个三间的楠木殿。这组宫殿群长廊环抱,重栏曲折,规模宏大。

  隆福宫后面是兴圣宫,始建于至大元年(1308),是武宗为其母昭献元圣皇后所建。至大元三年(1310),兴圣宫建成。其主体为兴圣殿,殿后有寝殿。寝殿东有嘉德殿,西有宝慈殿。寝殿后为山字门,门里又建有延华阁、畏吾儿(即今维吾尔)殿等建筑。

  兴圣殿四周有回廊,东面回廊建有凝晕楼,西面回廊建有延颢楼。回廊三面开门。南通三门,正中为兴圣门,东边为明华门,西边为肃章门。东面一门为弘庆门,西面一门为宜则门。宫殿采用汉蒙相结合的建筑方法,内部装饰则完全因袭蒙古传统的毡帐风格。宫殿四周、通道两旁,又遍植茂草,俨然一派绮丽的草原景致。

  发源于草原游牧部落的元帝国,梦魂牵绕的是水。在草原上,有了水便有了生命。水比金贵,故而蒙古人把水称之为“海”,这也是明明是湖,但却称之为“海”的缘由,是“中南海”之名的由来。

  两桥隔一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