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36章 毛泽东谈笑试晴雨!“联合舰队”遭覆灭(2)

  林彪在1959年9月取代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以后,半真情半假意地迎合与颂扬毛泽东。在毛泽东与中央第一线有严重分歧的时候,他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1959年8月1日在讨论彭德怀问题的中央常委会上,1962年初在许多人怀疑“三面红旗”的7000人大会上,林彪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迎合毛泽东。在军队建设上,他揣摩毛泽东的心意,搞了“突出政治”的一整套。他不仅被毛泽东视为正确而加以器重,也在军队广大指战员中赢得很高的名声。

  在“文革”中,林彪更是抱定宗旨“紧跟”毛泽东。他处理中央传阅文件的原则是“主席划圈我划圈”,亦即“毛泽东同意我同意”(林彪本人一般不亲自划圈,而由秘书代劳)。他在讲话中以竭尽思虑想出的各种各样“生动”的语言讴歌毛泽东,不仅充斥“高举”“紧跟”“突出”之类的词语,而且颇多“警句”。他的题词有: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人民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立新功!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这些题词次次“突出主席”,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林彪上天安门参加大会,规定秘书严格掌握出发时间,必须比毛泽东早到一两分钟,在城墙下电梯旁等候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则紧随毛泽东。林彪从来不读《毛泽东语录》,也从来不“随身带”,规定秘书替他保管。林彪每次去参加群众性的集会,则由秘书交给他。当群众高呼口号时,林彪用右手举起《毛泽东语录》,一上一下地挥动。大会结束,“红宝书”又回到秘书手中。1966年,林彪批给毛泽东的文件都是写“请主席阅”“送主席批示”之类的语句;从1967年年初开始,“请”“送”则一律改为“呈”字。有一次他对一位秘书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秘书不敢评论,无以答对。林彪口气平和地说:“可以评论。你说说看法,没有关系。”秘书说:“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有两条:一条是,首长对毛主席跟得紧;另一条,是首长讲话少而精。”林彪颇为得意,他说:“你谈的这两条特点,这第一条非常重要。要紧跟毛主席。其实我没有什么本事,我的本事都是从毛主席那里学来的。你们给我当秘书,记住这一条很要紧。”紧跟毛泽东,这就是林彪的政治态度,是真诚还是虚伪?恐怕二者兼而有之吧。如果不从个人角度来考察,可以说,这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与此相联系,林彪反对过于突出他自己。事例很多,这里举出四个:

  例一,林彪规定,在送给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小组的传阅件中,如有关于林彪的新提法,秘书要及时提醒。一次,在一份军内上送毛泽东、周恩来、中央文革的文件中有了新提法,秘书就向林彪报告。当秘书说到文件中称林彪为“副统帅”时,林彪立即表态:“划掉!”当秘书说到文件中提到林彪是“三忠于”的“光辉榜样”时,林彪断然命令:“一律划掉!”叶群在旁说“这一条不能勾”,说明“理由”;林彪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划掉这个提法就是了!”

  例二,1967年3月20日,林彪在军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讲话的末段是:“另外,我讲一个单独的零碎的问题,最近,我发现有什么林彪同志语录,是学生搞的,一个是一个中学校搞的,另一个是一个什么红卫兵组织搞的,我们就收到两种,另外,我们总政过去也搞了我的一个政治工作语录。我看,不要搞。你们看到的时候。请你们代为没收。总政,我是给他们讲了,我这个意见是雷打不动的,你们不要搞。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活学活用毛主席的思想。毛主席思想是全中国人民的思想财富,而且是全世界人民的思想财富。毛主席的话,一句等于我们一万句。我们要以毛主席的思想来统帅全国,来指导我们一切的工作。”

  例三,根据林彪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了《林彪同志给总理和中央文革小组的一封信》。林彪在1967年6月16日夜写的这封信中说:“不宜提‘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的口号。只有突出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才符合于全国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需要和客观实际。今后一切演出、一切会议、一切文件、一切报刊以及其他各种宣传形式都应突出毛主席,不要把我和毛主席并提。”

  例四,1968年夏,林彪出去“转车”(坐在车上出去转悠),在大街上看到一些“纪念林副主席八九讲话发表一周年”之类的大字标语,回家以后就下令连夜把这些标语揭去。下面立即执行。

  这一些,能不能单纯看做故作姿态以沽名钓誉呢?殷鉴不远,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吧。正如林彪自己讲的,他“身体不好”,他“神经不好”。他怕光、怕风、怕水、怕冷、怕出汗。他不洗澡,不吃水果,他对室温有严格的要求:21相差不能超过半度。他要求在室内的各个部位都放着温度计,以便随时查看。他不能读文件,需要秘书“讲”给他听。“文化大革命”中送到林彪那里的文件,每天少说也有几万字,最多时一天有30万字。经过秘书选择和概括,讲给林彪听,讲的时间限制在30分钟内。一天只许讲一次,有一段时间准许讲两次。讲文件的秘书,必须离他几米远,因为他害怕翻动文件时有风。

  林彪的讲话,除了必须照念的之外,都有自己的特色。他对讲话的准备,方式独特。他是怎样准备的呢?请看他的秘书张云生的描绘:

  在林彪即将出场讲话的那天早晨……他守着一叠白纸,自己冥思苦想,想了一阵,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几个别人弄不懂含义的大字,然后将这张白纸摊在地毯上;他接着再想,想好了又在另一张纸上写几个字,同样摊在地毯上……地毯上到处是林彪散扔着的白纸,最后由林彪命令内勤将它们拾起,并由他自己重新排列一下顺序。这就是他的讲话‘条子’(按即提纲),别人可能觉得他这种独特的工作方式好笑,但他自己倒是颇为得意的。

  关于“五一八”讲话,他的另一位秘书说:

  首长(按指林彪)讲话不愿用稿子,向来是喜欢自己顺口讲……“五一八讲话时我赶上了。主任(按指林办主任叶群)叫我们几个秘书帮助拉条子,结果是白费劲。只有主任和作战部的雷英夫帮助搜集的那些古今中外政变资料,倒还用了。”

  林彪在生活上、政治上有不少独特的习惯。他不吃鱼肉,不吃大米,喜欢喝麦片糊糊,喜欢吃炒了的黄豆。偶尔吃一点肉饼。食物不在乎味道,而注重热量和温度。林彪睡觉时从不盖棉被而盖毛巾被,视温度高低而决定盖几条;冬天从不穿棉衣而穿单衣,视温度高低而决定穿几件。他从不亲自接电话,他的卧室和办公室内也不安装电话。他同意“林办”的一个工作人员模仿他的字体,有些批示要这位工作人员代劳。他规定对他的重要批示、指示作“冷处理”,即停半日后发出,以免考虑不周。

  林彪沉默寡言。他特别讨厌叶群的自作主张和讲话口罗嗦,要工作人员写了一个条幅挂在叶群卧室内,条幅上写的是:“做事莫越权,说话莫口罗嗦。”他几乎从不与别人闲聊,他与天天见面的讲文件的秘书四年多中只交谈了一次,时间也极短。他除“转车”外,常常坐着不动,有时在室内背手踱步。他冷漠而极少发脾气,喜怒不形之于色。他孤独、超脱、高傲,遇事置身事外。

  靳大鹰在《“九一三”事件始末记》中说:“对于林彪这个人,人们直到今天了解得都太少了。”这是剀切之言。

  叶群,原名叶宜敬,她是林彪办公室主任。聂荣臻说过“林彪是个昏君,真正给他当家主事的是他老婆叶群。”邵一海在《“舰队”投入第一线》中说:“叶群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林彪……林家王朝的实权,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掌握在叶群手中。”

  叶群是个爱活动、爱热闹、爱虚荣、不甘寂寞的人,与林彪完全不同,林彪虽然对她相当不满,讨厌她说话颠三倒四、唠唠叨叨,对她常借他的名义在外面做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愤慨,有一次因她越权行事而要打她;但是,因为林彪身体不好,许多事需要叶群出面,林彪很需要从她那里听到从钓鱼台等处得到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从报纸、文件上不可能得到的),有时她周旋于江青、陈伯达、吴法宪等人之间对林彪也很有益处,所以林彪离不开叶群。林彪因年龄较叶群大了许多而又体弱,甚至觉得在生活上有亏于叶群,曾肉麻地当众写了“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衾死同穴”以“书赠爱妻叶群”。叶群与林彪在生活上的矛盾很深。1961年11月,叶群在家乡福州写了一篇不短的日记,通篇以最刻毒的语言描绘跟着林彪如同伴着僵尸,咒骂林彪毁灭了她的青春。又写道,林彪是“一个专门仇恨人,轻视(友情、子女、父兄——无意趣)人,把人想得最坏最无情,终日计算利害,专好推过于人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人”。但是她必须靠着林彪,靠着林彪才能作威作福,去填那永远也填不满的私欲。她虽然官儿不大,只是师职干部,但是权力极大。林彪的意见、指示、批示要由她把关;这是林彪授予她的权力,因为她有时可以向林彪提出“更好”的意见。下面向林彪的请示必须通过她,她可以推延请示、婉言拒绝、自行处置,甚至假传“圣旨”。她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吴法宪之流也就奉承她,巴结她。毛泽东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在外地巡视时说过:“我一向不赞成自己的老婆当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林彪那里,是叶群当办公室主任,他们四个人(按指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向林彪请示问题都要经过她。”可惜这话说晚了。

  要了解叶群,不妨先请参观一下她的房间。如果说,走进林彪的房间,像是进了一座阴森的殿宇;而走进叶群的房间,你就像是到了一个暴发户的姨太太的家里:富丽、庸俗、杂乱。豪华的家具,五花八门的小摆设,各式各样的字画,把这间不算小的房间挤得满满的。墙壁上挂的画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人物,下层是花草,这些都是不花钱弄来的。林彪手书的条幅“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挂在显眼的地方。屏风上,挂着陈伯达的手笔“克己”二字,床头贴着上面已经讲到的林彪叫贴上的条幅。门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是她自己吩咐工作人员写的三句话:“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充其量坏不到哪里去”,“少吃多餐”,这三条叶群自选的座右铭,活灵活现地暴露出这个有野心的女人的精神世界。同林彪房间比较,这里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别:保持恒温18,比林彪那里低了三度。这是叶群想出的一条妙计。这么一来,林彪就怎么也不敢走进叶群的房间。

  叶群贪婪,虚伪,权迷心窍,自以为是,酷爱背后捣鬼,以他人的痛苦为乐事。她是个空虚的女人。

  林彪全家原来有五口人:林彪、叶群,三个孩子。大女儿林小琳是林彪前妻所生。“文革”初期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参加了“保守组织”“八八团”。叶群假借林彪的名义,写了一个声明,大意是:小琳一贯反对我(按即林彪),她在外的一切言论、行动并不代表我,我概不负责。从现在起,我与她脱离父女关系。这个声明在哈尔滨到处张贴。以后,叶群又指使吴法宪派人把她送到大西北沙漠中的一个基地。她跑了出来,叶群又设法把她送到西南地区的部队里。所以,这个大女儿实际上已不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了。林彪、叶群身边,只有女儿林立衡和儿子林立果。林立衡是林立果的姐姐,小名豆豆,曾在空军工作,任《空军报》副师职副主编。林立果,小名老虎,1945年生,二人尊重父亲,有感情,还有些敬畏;对叶群没有感情,从懂事起没有叫过一声“妈妈”,林立衡有点怕叶群,林立果根本瞧不起叶群。林立果1966年时21岁,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1967年3月,任空军党委办公室秘书。1967年7月1日,林立果按照叶群指定的日子,由吴法宪、周宇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9年10月17日,吴法宪按照林彪的授意,任命林立果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副师职)。10月18日,吴法宪把林立果、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王飞、同林立果一起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的周宇驰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今后,空军的一切都要向立果同志汇报,都可以由立果同志调动、指挥。”周宇驰、王飞等人先后在空军党委常委办公会议上和机关作了传达。一股吹捧林立果的旋风,在空军领导机关刮起。而在事实上,林立果在空军并不能指挥一切,调动一切。后来,林立果是法西斯秘密组织“联合舰队”的头子。

  黄永胜,湖北省咸宁县人,1910年生,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旅长、纵队司令员、军区司令员、兵团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等职。在1968年3月22日任总参谋长以前,是广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吴法宪,江西省永丰县人,1915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团青年干事、师青年科科长、团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空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空军政治委员和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作鹏,江西省吉安县人,1914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历任中央军委参谋、科长、抗大参训队长、师侦察科科长、师作战科科长、纵队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参谋处处长、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参谋长、军政大学副校长、高级步兵学校校长、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部长、总参军训部部长、海军副司令员、海军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邱会作,江西省兴国县人,1914年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军团宣传队队长、军委总供给部政治指导员、军委科长、粮秣处处长、军委供给部部长、师供给部政治委员、师组织部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四人中,上将一人,中将三人。他们出身都很苦,有的是放牛娃。很早就投身革命,都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老红军。无疑,他们在历史上为党和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