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古文明
苏美尔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持续时间是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主要成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最早发明楔形文字(写于泥块之上)。主要城市是启什、拉格什和乌尔。
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沿岸。持续时间是公元前3100~前525年,主要成就是用石块建大庙宇和金字塔,发明象形文字。主要城市是诺索斯和菲斯托斯。
巴比伦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900~前538年。主要成就是制定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书面法律之一;出现了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最早以60进制计算分和秒。主要城市是巴比伦。
腓尼基文明:位于地中海东海岸。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100~前842年。主要成就是发明一种字母系统(以后希腊字母即是根据腓尼基字母编成的);善于剪裁服装和制造各种商品;在全世界进行贸易;善于航海。主要城市是俾布罗斯、推罗、西顿和乌加里特。
希伯莱文明:位于现在以色列和约旦境内。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000~前587年。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伟大的文学,最重要的是《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大约写于公元前900~前150年之间);著名的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了一座大圣殿,主要城市是耶路撒冷和希伯伦。
亚述文明: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流域,持续时间是公元前800~前612年。主要成就是组建使用铁器的最伟大军队,这有助于他们打了许多大胜仗。主要城市是尼微和亚述尔城。
希腊文明:位于现在希腊的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是公元前800~前197年。主要成就是建造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雕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写出了许多伟大的诗歌和戏剧;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首创民主概念。主要城市是雅典、斯巴达、底比斯和科林斯。
波斯文明:位于从印度河到爱琴海这广阔地域(在帝国最强盛时期)。持续时间是公元前700~前331年。主要成就是用泥、砖和石块建了许多雄伟的大宫殿;在他们的壁画品中出现了许多传说中的野兽;创立了用小马快递的邮政制度。主要城市是波斯波利斯。
罗马文明:位于从罗马往西到英格兰和往东到美索不达米亚这十分辽阔的土地上。在古罗马的鼎盛时期,罗马文化遍及地中海周围的所有国家。持续时期是从公元前735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成就是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行政官员,首创从中心突破,从而控制周围地区的战略战术;允许被占领国家成立自己的政府来管理自己;动用军队来铺路,以求改善占领区人民生活。主要城市是罗马城、庞贝和拜占庭。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国家。依顺序分别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其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传续了下来,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消亡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无不源于他们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古国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较早地推算了圆周率,古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古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罗马最大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斯巴达克领导的古代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卖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不堪忍受角斗士的悲惨境地,决定起义。但不慎事泄,斯巴达克及伙伴共78人提前起义,击毙教师,杀散警卫,砸开铁门,冲出角斗训练所,先到达维苏威火山,附近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前来投奔,起义人数增加到1万人。罗马政府派大军包围维苏威火山。斯巴达克带领大家用野葡萄藤编成绳梯,趁黑夜缒下悬崖,绕到敌后,袭击敌人,罗马军队惊慌而逃,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到公元前72年已发展到12万人,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解放了卡普亚地区。
起义军有严格的纪律:禁止抢劫,不许打扰人民,战利品一律平分,向人民征集军需品都按价偿付。这些措施深得人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越战越强。斯巴达克决定向北进军,直抵意大利的摩提那城,但越过阿尔卑斯山却有不少困难,只得改变计划,挥师南下。当斯巴达克由北方回军时,罗马统治者任命大奴隶主克拉苏为狄克推多,募集大军,全力应付起义军,但屡次失败,无法阻止斯巴达克军队南下,斯巴达克到达半岛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岛,同那里的起义军汇合,克拉苏尾随而至,在半岛南端最狭窄处挖沟筑垒,企图堵住起义军的后路。因缺乏船只,斯巴达克去西西里岛的计划未能成功。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起义军突破克拉苏的防线,准备由东岸渡海,通过伊利里亚进入色雷斯。这时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贫苦农民不愿离开意大利,部分起义军离开主力部队,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公元前71年起义军和罗马军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展开决战,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奋力冲击。在战斗中大腿被长矛刺伤,从马背上跌下来,他视死如归,仍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斯巴达克的余部继续战斗达十年之久。
特洛伊城
历史上很少有能像“特洛伊战争”的传奇故事那样流传至今。公元前8世纪,希腊吟游盲诗人荷马写下了两大史诗:《伊里亚特》与《奥德赛》,它们讲述了发生在特洛伊的两场残酷的战争。特洛伊战争被视为希腊人早期的一段历史,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都是古希腊文化中的英雄,特洛伊也被誉为古希腊人获得辉煌胜利的地方。那么,这座不朽的城市特洛伊到底存在不存在?
九层废墟
据现代考古学家推断,“普里阿摩斯宝藏”发掘的地层,形成于公元前2500~前2200年。这比传奇中的特洛伊战争年代要早1000年。谢里曼雇佣监督工程的专家根据各地层所属年代的考察,发现出土黄金的整个废墟遗址从下往上由九个不同地层构成。特洛伊Ⅰ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000年;特洛伊Ⅱ,形成于公元前2500~前2200年;特洛伊Ⅵ,则是公元前13世纪,也就是《伊里亚特》史诗中所描述的年代;特洛伊Ⅷ,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来到的这座希腊城市;特洛伊Ⅸ,为最上一层,是古罗马的新特洛伊城。
谢里曼的发现
土耳其西北部的两个遗址和特洛伊传奇有着神话般的联系,这就是名叫布纳巴的村落和称为西沙里克的小山。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手捧着荷马史诗,在这两个遗址上进行着他的考察。两星期后,谢里曼挖出了一段石墙,他坚信,这就是荷马在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城墙!在西沙里克小山,谢里曼雇用了120名民工,纵贯小山两端,挖出一道39米长的坑。令人吃惊的是,他发现的不仅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面的一大片城市!一层一层的废墟一个压一个,一共有13.5米深!每一层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在前一个废墟基础上建造的城市。各层之间又有多层泥土相隔。此时,谢里曼已经发掘到了考古学家所能发现的最不平凡的遗址之一:普里阿摩斯国王的黄金宝藏!
特洛伊城遗址
今日的西沙里克已经完全不是1870年谢里曼开始发掘的那个泥土覆盖的小山丘了。它就像一个采石场,被打成许多的孔洞和壕沟,还有崩破的石墙,遗留下面目全非的城市痕迹。它目前是土耳其的主要文化景观之一,每年吸引着30万观光者来到这里。
形形色色的金字塔
一提到“金字塔”,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埃及的古代文明,因为埃及金字塔是和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的高度聪明智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也许人们没有想到除了埃及的金字塔以外,在美洲、亚洲、还有许多其他地方都保存了古代的金字塔建筑。
神秘的美洲金字塔
在墨西哥尤卡坦盆地的密林中,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平原上,你可以像在尼罗河畔徜佯一样,欣赏到一座座壮丽的金字塔雄姿。它们就是美洲古老文明的象征——美洲金字塔。
美洲金字塔的建造也有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外观上看,埃及金字塔造型规整、巍峨挺拔,而美洲金字塔造型奇特、雄伟壮观。
其中坐落在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城的太阳金字塔,可与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媲美而难分伯仲。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也是由无数规则的有几何图形的巨石砌成。塔高达64.5米,基座宽220米。其最上层还建有一座神庙,殿堂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像,面向东方。每当日出之际,神像上的嵌金饰银,与天光日色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十分壮观。
不过,美洲金字塔不是国王的坟墓,而是万民景仰的太阳神庙。有些美洲金字塔里虽然也有墓穴,但是,据考证,这些墓穴都不是与金字塔同时建造的,而是后来从外迁移增设进去的。由于美洲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据此有的学者推断美洲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复制品。有人甚至认为,美洲金字塔的概念都是由古代埃及横渡大西洋的人们带去的,是埃及人到达美洲后才建造起来的。
然而,除了相似之处以外,人们也发现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外形看,埃及金字塔呈四棱锥形,而美洲金字塔则是四棱台形,顶部还建有太阳神庙;从用途看,前者是法老的陵墓,后者是祭神高台。
据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两种塔在建筑上根本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进而得出了美洲文明独立发展的结论。当然,他们还举出了一些其他论据。总的说来,他们认为相同之处是一种建筑造型艺术上的巧合。用建筑原理来解释,将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建成金字塔形,无论在埃及人还是美洲人的观念中,都是出于一种稳固性和永恒性的企盼,当然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神秘的美洲金字塔,也像埃及金字塔一样,千百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美洲金字塔也有许多难以解开的疑谜,诸如建造年代、施工方法、以及与埃及金字塔究竟有无联系等,都有待于后来学者的进一步探讨。
“魔鬼海域”的金字塔
一提起“魔鬼海域”,至今仍令那些有志于航海航天事业的人们惊悸恐惧。从16世纪以来,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域,频繁出现船只、飞机的神秘失踪事件。仅在20世纪,美国就有100多艘航船、30多架飞机,连同数千名乘客、船员和飞机机组人员在这里不明不白遇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海域的汹涌狂涛变得如此恐怖呢?科学家们为解开这个谜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一种假说认为是海底大金字塔造成的。
1979年,由美法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百慕大群岛三角区进行了海底探测。他们惊讶地发现,在狂涛汹涌的海底,竟耸立着一座巨大的从来无人发现的海底“金字塔”。这座塔的底边为300米,高为200米,塔尖距海面约100多米。就其建筑规格而论,它比胡夫的大金字塔还高大雄伟;论时间,也比它更久远。塔身有两个巨洞,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穿过,卷起狂涛,形成巨大的旋流,从而使这一海域的浪潮汹涌澎湃,海面雾气蒸腾。
然而,上述事实,令许多人迷惑不解:在波涛翻滚的海底,人们是怎样生存,是怎样施工操作的呢?于是有人认为,这座海底金字塔,可能最早建在陆地上,后来由于发生强烈地震,陆地沉入海洋,这样,金字塔也就沉入海底了。还有人猜测,这座金字塔,可能是远古的阿特兰提斯王国的工匠们建造的。约12000多年前的某一时间,由于地震爆发,使王国突然沉入汪洋大海了。据此,一些学者进一步推断,世界上最早掌握建造金字塔技术的是远古阿特兰提斯人。在该国沉没之前,有些居民迁移到埃及或美洲,是他们带去了建筑金字塔的图样和技术。因此,远古阿特兰提斯王国居民可能是建造埃及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的工匠们的共同祖师。但是,另一些学者却根本否认这一说法,认为所谓海底金字塔只不过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海底巨大的岩石结构,与金字塔形相似而已。
矗立东方的金字塔
在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中国,也有被人们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它们是山东曲阜的少昊陵、宁夏银川市郊的西夏王陵和吉林集安市的高句丽王陵。这些金字塔造型美观,各具不同的建筑风格,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少昊帝陵坐落在山东曲阜城东4公里处。相传少昊是轩辕氏的儿子,已姓,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穷氏”。他后来迁都曲阜,以五行之首的“金”标其政法,“以金德天下”,据说他活了100岁才去世。
少昊陵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远祖而建造的,始建年代不详。现在人们见到的陵墓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大修后的作品。陵塔用大石块垒砌而成,石刻、石栏雕琢十分精巧。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将陵墓四周用10000块石块修砌起来,故人们又称它为“万石山”。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多次重修扩建,目前陵区总面积已达8000多平方米。除墓塔外,陵区还有成套的附属建筑群。陵台呈四棱覆斗状,表层用平滑的大石条镶砌,下底边长为28.5米,底周长114米,斜坡高15米。设计比例适当,给人以巍峨壮观、庄严雄伟的感觉。塔顶端是周长为35米的平顶,中间偏北立有黄琉璃瓦庙堂,堂内供奉着汉白玉石雕少昊像。最令人称奇的是,塔身没有砌筑阶梯,人们只能用双手抠住石面缝隙才能向上攀登。
高句丽王陵坐落在距今吉林集安市4.5公里处的洞沟河畔。这里是曾经延续达600年之久的高句丽王朝的发迹地,保留有数以万计、星罗棋布的古墓葬。约公元前1世纪,高句丽第二代王大米留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起,直到第十九代王广开土止,这里一直是高句丽的王都。史载高句丽民族“俗好厚葬”,所以集安一带至今仍保留如此众多的古墓,是不难理解的。那些用石块筑成的陵墓,高大雄伟,酷似“金”字,故人们也称它们为金字塔。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
太王陵是营造工程最大、最浩繁的一座。里面安息的是高句丽第十九代永乐太王谈德。陵墓的外形呈截尖方锥状,边长66米,残高15米,塔身由数级阶梯向上砌叠而成,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块平砌,上覆一巨石作为顶盖。这座陵墓营建当在公元4世纪末至7世纪初。作为高句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统治者,谈德的陵墓自然是最高大、最宏伟的。
将军坟是洞沟古墓群金字塔中保存最完好的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俗称“将军坟”,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长寿王在营建好自己的陵墓后,便将都城迁到了平壤。将军坟是用经过精工琢磨过的巨型花冈石条块垒成,呈截尖方锥体,边长31.58米,共7级,底边各用3块巨石戗护,陵的旁边有扶梯可供游人拾级登临,到达第5级中部即可进入铁门,经甬道进入墓室。墓室内置2组长正方形石棺座,据说当年是停放长寿王及其王后的棺椁的,尸骨早已无影无踪。室内阴风习习、寒气逼人。
宁夏银川西30公里的贺兰山下,有一片巨大的古墓葬群,墓区占地约40平方公里,其中有8座为西夏王陵。每个园陵都是一个单独完整的建筑群体。其规模与河南巩义的宋王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相似。尽管经过历史岁月的冲洗,人们从现存的遗迹中,仍可看出昔日西夏王陵的宏伟规模和豪华景象。当年鹊台高耸、碑亭矗立、享殿堂皇、陵台威严,而今最引人注目的只有那座高耸的陵台。它用黄土筑成,拔地突起,高17~20米。这些陵台原为5级或7级,每级构椽覆瓦,配以绿琉璃瓦饰件,外形颇似佛塔。而今表层饰件均已脱落,只留下一座座金字塔状的黄土堆,失去了往日的金碧辉煌和恢宏气势。然而,以金字塔式的陵台为代表的建筑遗迹和精巧的出土文物,仍然令人啧啧称赞、叹为观止。1988年2月,西夏王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使游客更好地领略王陵当年的风情,国家有关部门在陵区设置了声光装置。入夜,戈壁滩上一片宁寂,五颜六色的探照灯光,将矗立夜空的“巨冢”照得金碧辉煌,旷野传来悲壮的鼓角和兵马的厮杀声,使这千年古墓显得更加神秘,更加激起人们的游兴。
除此以外,类似金字塔的建筑,还有印度的窣睹坡。随着佛教的盛行,修筑供佛用的建筑物窣睹坡曾在印度盛极一时。窣睹坡最初以砖砌成,其后加以扩大,砌以石块。它是半圆形的房屋建筑,直径约100英尺,顶端为一平台,台上为一方坛,坛上竖立着叠层的伞形栓,这是奉祀佛骨的地方。周围筑环行道路,设置栏杆和大门。
窣睹坡有4个大门,门上都雕饰着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刻品,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图坦卡蒙陵墓探秘被人遗忘的一座王陵
驰名世界的“帝王之谷”,是考古学家们的乐园。千百年来,这里也是盗墓贼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是古代埃及首都底比斯的所在地,距今开罗市西约100多公里。自从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个隐蔽的地下墓室后,他的后继者们竞相仿效,经历了约5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共修建了30多座法老的陵墓。
这里的古陵,由于殉葬品丰厚,历史年代久远,一直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到了本世纪初,那些古陵几乎没有一处未被骚扰、劫掠。
然而,“帝王之谷”内,却有一座陵墓保存得非常完好,为后人保存下了5000多件珍贵的文物。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
撩开它的面纱,使人们大开眼界。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3200年前新王国时期法老的葬制、礼仪以及法老本人的形貌、服饰、日常生活用品、珍贵的艺术品、车马武器等,还真实地反映了3200年前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情况。一些考古学家激动地把图坦卡蒙的陵墓称誉为“埃及新王国社会的缩影”,应该是毫无夸张之嫌的。
1922年,当这一发现公诸于世后,举世为之震动。1972年、1976年,图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和一些稀世珍宝在伦敦、华盛顿展出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美观众。
几近中断的考古发掘
完成图坦卡蒙陵墓的寻找和发掘工作的是英国的埃及学家霍德华·卡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王之谷”涌进了大量的“不速之客”,他们中既有为科学而献身的考古学家,也有心怀叵测的“旅行家”,“帝王之谷”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很多陵墓被胡乱挖开了,大量的珍宝不翼而飞。就在这时,卡特也来到了埃及。他将被挖掘的王陵的主人的名字同埃及古文献进行对照研究后,断定还有一位早逝的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埋藏在谷内,不为人们所知。卡特在一位英国富翁的资助下,制定了庞大的科学的发掘计划,然而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搁置起来。直至战后,他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然而,浩繁的工程,巨大的耗资,从1917年~1921年的两次挖掘又都一无所获,使卡特的资助人几乎丧失了信心。就在这事关成败的关键时刻,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经科学鉴定:1907年发掘出土的某些器物是制作图坦卡蒙木乃伊大典时使用过的礼器。这说明图坦卡蒙的陵墓已经近在咫尺了。这一科学的推断,无疑给卡特的资助人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决定继续他的投资,才避免了挖掘工作的中途夭折。
挖掘终于成功了。古老而神秘的图坦卡蒙陵墓得以重见天日。这消息震动了世界,在考古和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坦卡蒙猝死之谜
据埃及古代史料和传说谈及的图坦卡蒙生平,仅限于下列一些情况:他约生于公元前1370年,原名图坦卡顿。公元前1361年左右,他即位为埃及国王,当时年仅10岁,娶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的12岁的公主为王后。他约在位9年,18岁(有人认为是19岁,即公元前1352年)时,突然去世。对于他的死因,埃及古文献上没有作任何详细的记载。他是病死的吗?历史学家深表怀疑。因为从他死后的一些情况看,不得不使后人产生一些疑问。直到他的陵墓被发现后,人们才排除了他“病逝”的可能性。
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密封在重重的棺椁之中,外面的4层是镀金的木棒,最里层是用黄金制成的棺罩,而且制作成法老本人的形象,盖在木乃伊上。当揭开裹在他的尸体上的最后一层亚麻布时,考古学家大吃一惊:在他的脸上靠近左耳的地方有一处致命的创伤!由此推断,他不是因病致死的,而是因利器突然刺入而毙命的。他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被人谋杀,凶手又当是谁?年轻的法老是怎样丢掉性命的?这还是一个千古难解之谜。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了解在他生活的时代埃及国内存在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
当时,埃及的统治阶层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以国王为首的新兴军事贵族;另一部分人属于宫廷贵族及地方贵族,其中也包括势力显赫的阿蒙神庙集团。阿蒙是当时埃及人信仰的最高神灵。祭司长凭借神的权力干涉朝政,甚至能控制国王的废立,有时直接担任宰相,执掌国家政权。国王认为这是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在图坦卡蒙的岳父埃赫那吞统治时期,他便依靠军事贵族,试图以宗教改革的形式,禁止对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的信仰。他封闭了阿蒙神庙,赶走了权势显赫的祭司,下令将所有出现在公共场所或私人墓葬中的“阿蒙”形象或字样通通磨掉,并迁都底比斯城以北300公里处的新城,取名“埃赫塔吞”,以图长期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和控制。
然而,埃赫那吞逝世后,他的改革彻底失败了。继位的这位没有政治经验的小皇帝,又决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政策,他只得向阿蒙集团和地方权力集团妥协。因此旧的统治秩序重又死灰复燃。为了表示自己对太阳神的崇拜,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图坦卡顿改为图坦卡蒙,意为“太阳神阿吞的化身”,以示他对太阳神的虔诚信仰。
这一重大的复辟举措,表明他已经完全背叛了他岳父的政治主张,这能不引起一些利益集团的嫉恨?这与他的被害完全没有联系吗?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即图坦卡蒙摔死之后,年轻貌美的王后曾请求赫梯王国派一名王子与她结婚,以便继承埃及的王位。可是,当兴致勃勃的赫梯王子来埃及完婚的途中,却出人意料地遭人暗杀。而曾经与图坦卡蒙同掌政权的老臣阿伊,却出人意料地继承了王位。这一事实,难道与图坦卡蒙的死没有因果关系吗?
不过,现有的零散资料与据此作出的判断并不能做出公正的历史结论,谜底的揭示,还有待于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
有关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充满想象的猜测,但她的事迹和死因还是未解之迷。
送上门来的情妇
夜幕展开了黑色的双臂,把濒临地中海南岸的一座古老城市——亚历山大城紧紧地拥抱在自己怀里。海风卷起漫天的沙砾,将高耸的建筑物敲打得噼啪作响。
然而,在一座古老的殿堂里,却显出另一派灯火辉煌、笑语喧哗的景象。这就是古罗马远征军统帅——恺撒将军的驻地。此时的恺撒,英武潇洒,豪情满怀,充满征服者的喜悦,正与他的部将们开怀畅饮。忽然,一名侍卫报告:“伟大的恺撒,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派人给您送来一卷地毯。”面对这份礼物,他迟疑了一下,忽见一位风姿绰约,仪态动人的美人从地毯中钻出来,向他频抛微笑,漫送秋波。这位鏖战沙场的罗马英雄顿时惊惶失措。然而,他很快镇定下来,用款待国王的隆重礼仪热情地接待了她。
这位用地毯卷着送进恺撒指挥部的美人,正是失位不久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此事发生在公元前48年的一天夜晚。克娄巴特拉夜闯恺撒军营的“壮举”,后来自然得到了满意的回报。3年前,作为已故国王的长女,她遵父命与堂兄弟托勒密结婚,并共掌朝政。后因争权姐弟失和,她被逐出亚历山大城。然而,复仇的火焰时时在她的胸膛燃烧。她成为恺撒的情妇后,便借助他的力量,实现了王位的复辟,重新登上了权力的宝座。公元前45年,她应邀去罗马访问,享受了她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殊荣。直到第二年恺撒遇刺身亡后,她才怅然回到了埃及。
撒手江山为红颜
恺撒遇刺后,安东尼实际上已经控制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当他巡视东方殖民地时,在小亚细亚的塔尔索司城,派人传达召见女王的命令。为了取得这位新贵的欢心,她刻意将自己妆扮起来,显示出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位早在罗马时已使安东尼垂涎欲滴的美人,很快便投入了他的怀抱。安东尼毅然放弃了他到东方的使命,乘坐女王的豪华游艇,一起回到了亚历山大城。从此,他俩在埃及王宫厮混了整整5年光景。这期间,安东尼也曾回过一次罗马。为掩人耳目,他违心地与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权宜成婚,但不久便找到借口回到东方,遗弃了他的妻子,与克娄巴特拉举行了婚礼。这种违反罗马婚俗的举动,自然遭到了舆论的谴责,加上他擅自将罗马帝国在东方的大片殖民地送给了被他尊奉为“众王之女王”的克娄巴特拉,这就更加激起了罗马人的愤怒。在屋大维的煽动下,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撤销了他的执政官职务,并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为贪恋女王的姿色,安东尼付出了失去权力和罗马江山的沉重代价。
出乎意料的脱逃
公元前31年,失势的安东尼率领重型高舷战舰,与女王指挥的战舰组成联合舰队,同屋大维的部将阿格里巴率领的260艘轻型战舰在亚克兴海角展开了激烈战斗。从实力看,双方各有优劣,不相上下。然而,正当酣战之际,克娄巴特拉突然命令她的舰队退出战斗,向埃及方向急驶。气急败坏的安东尼见状,便抛下他的舰队,乘小艇向女王逃跑的方向紧紧追赶。不过,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安东尼的舰队,由于失去了统一指挥,造成一片混乱,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亚克兴海战的失败,几乎彻底摧毁了安东尼的海上力量。他悻悻地回到了埃及,等待着末日的来临。一年后,屋大维率兵进攻埃及,在赫波德鲁姆,安东尼孤注一掷,动用了他残存的全部兵力,向屋大维的军队作了一次拼死的出击,在陆上取得了小小的胜利。英勇的士兵直战到天黑才收兵回营。
次日凌晨,安东尼命令他的步兵出城,快速占领高地,他看见自己的舰队正接近敌船,但是一个无情的现实展现在他的眼前,埃及人用欢呼和致敬迎接了屋大维的舰队。他顿时双目失神,脸色惨白,半晌,人们才听见他心灰意冷地喃喃自语:“什么都完了!这无耻的埃及人断送了我,她的舰队已经向敌人投降了。”不久,他的骑兵也叛离了他,投奔到屋大维方面去了。步兵战败后,安东尼被迫撤退到亚历山大城区,他歇斯底里地大声喊叫:“克娄巴特拉出卖了我!”不甘失败而又无力回天的安东尼,见大势已去,便走进了他的内室,抽出雪亮的佩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探索死亡的奥秘
在亚克兴海战中临阵脱逃,回到埃及后的克娄巴特拉预感到自己末日的即将来临,便开始搜集各种有毒的药物,企图找到一种没有痛苦的自杀方法。她把毒药施用在死囚身上,仔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在临死之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与抽搐。只有被毒蛇咬伤的人,没有惊厥与呻吟,只表现出死亡前的昏昏欲睡。
与此同时,她派遣使臣去拜见屋大维,请求他保全安东尼的生命,并为她的子女争取埃及王位的继承权。然而,她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屋大维把保全她的利益同亲手杀死安东尼联系在一起。
女王失望了。她命人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墓堡,并将大量的金银珠宝搬放在里面。
当屋大维进驻亚历山大城后,克娄巴特拉早已躲进了自己的墓堡。在这里,屋大维的特使和她举行了两次会谈,都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为她的美丽和巨额财富倾心的屋大维费尽心机,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妄图保住克娄巴特拉的生命,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生的欲望。
她用最隆重的仪式,为安东尼举行了国葬。在极端悲哀的刺激下,她病倒了。她希望以此为借口停止进食,在完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死去。
几天后,屋大维亲自到墓堡中探望了这位绝望中的女王,她把自己财宝的清单交给了屋大维。他高兴地走了,以为自己已经占有了她。然而,这只是自欺欺人。
一天,当克娄巴特拉女王得知她将作为战利品被带到罗马游街示众的消息后,她便恳求屋大维让她为去世的安东尼祭奠,并写下了自己的遗书。沐浴后,她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此后,她便怅然地进入自己的卧室,安祥地平躺在一张金床上,从此再没有醒来,侍女伊拉丝则倒在她的脚下。慌忙赶到墓堡的屋大维展开了她的遗书,女王恳求让她与安东尼埋葬在同一墓穴里。辞情恳切,哀婉动人。屋大维对她的自杀虽然感到失望,但还是下令将她的遗体安葬在安东尼身边。
她究竟是怎样死的
克娄巴特拉女王自杀了,这位绝代佳人的死,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而且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至今不解之“谜”。她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自杀的?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认为女王事先安排一位农民带进墓堡一只盛满无花果的篮子,里面藏有一条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让它咬伤了自己的手臂,导致中毒昏迷而死。也有人认为她早就把毒蛇喂养在花瓶里,用一枚金簪子刺伤它的身体,引它发怒,直到缠住她的手臂。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意见,认为女王不是死于毒蛇,而是用一枚空心锥子,刺入自己的头部所致。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对上述意见,因为死者的尸体上没有发现刺伤或咬伤的痕迹,在墓堡中也未找到任何有毒的小蛇。反对这一论据的人则根据考证材料,提出墓堡朝向大海的一侧开有一个窗户,受惊的毒蛇是可以从这里溜走的。另据女王的医生认定:“在她的手臂上确实有两个不太明显的疤痕。”她死于毒蛇的论断屋大维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在他的凯旋仪式上,克娄巴特拉的塑像上被安排了一条毒蛇缠绕在她的手臂上。
尽管如此,这个“谜”并没有彻底解开,浩繁的研究工作还期待着对此有兴趣的学者去继续探索。
巴别塔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那么为什么把巴比伦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市呢”?
“神的大门”
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城门入口大道的北面。巴别塔本是巴比伦古城里,一座供奉巴比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塔的顶端是神殿,有一条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时,穿着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乐器伴奏的合唱声中登上塔顶。这座巴别塔就是《圣经·旧约》里的巴别通天塔。“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
“冒犯上帝的城市”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他们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通天塔遗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千米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10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沉睡2000多年,由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5000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
大西洲失落何方
2400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柏拉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历史疑案。他在其著名的《对话录》中,描绘了一个曾经产生过历史奇迹的神秘大陆,那里的居民曾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尽管柏拉图只是把当时民间的传闻记载下来,也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依据,然而,千百年来,西方人却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有人试图找到这块神秘大陆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时至今日,人们仍未发现“大西洲”的踪影。
前人的生动描述
最早记载大西洲故事的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公元前350年写的两篇对话录《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中写道:“传说12000余年以前,有座阿特兰提斯岛(大西洲),建立在岛上的阿特兰提斯王国曾征服过埃及与北非地区;在与希腊人作战后,阿特兰提斯人退回了自己的国土。后由于火山、地震的突然爆发,仅一日一夜的工夫,这块陆地便沉入了海底。”据传,这块大陆靠近直布罗陀,面积比亚洲和利比亚合起来还大。这里曾有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阿特兰提斯王国。岛上气候温和,森林茂密,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在和平安乐的国度里,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王国由许多小国组成,首都坐落在岛的中央,交通四通八达,商业活动兴盛,建筑物布局宏伟壮丽,色调配置和谐。市中心的海神庙宇,以金、银、象牙为饰,金碧辉煌,灿烂夺目。
柏拉图埃及之行
柏拉图记述的有关的传说,是从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那里听来的,而柯里西亚斯又是从其曾祖父卓彼得斯那里听来的,而卓彼得斯又是从当时雅典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约公元前638~559年)的口里听来的。梭伦任满去职后,曾用了10年时间,漫游于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回国后,他幽居简出,想把他在埃及听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说写成一篇长卷的叙事诗留给后人。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完成这一写作计划便与世长辞了。到了柏拉图的时代,关于大西洲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
据说,柏拉图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曾亲自到埃及去作过调查访问。他请教了一些有名望的僧侣、祭司,但是也只是听听传闻而已,并没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有分量的材料。
大西洲失落何方
大西洲的故事,是否纯属捏造?如果不是捏造,它又失落何方?迄今为止,阿特兰提斯沉没之谜的书籍数以千计,但是都无法提出确切的证据。早在中世纪时,就有一些探险家费尽心机,企图找到这座传说中描绘的“人间天堂”。在西方寻找新大陆的热潮中,有人把大西洲画在地图上,但这只是一种虚拟,谁也不能断定哪里是确切的方位。直到现代,这块失踪的大陆,仍然沉没海底,没有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沉没在大西洋中
这是一种观点。柏拉图在记载中说它沉没在海克力斯之柱外沿的西海中。他说的西海,就是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直布罗陀海峡,可能就是指的大西洋。
1882年,美国学者唐纳利运用考古、语言、人种、地质、植物等学科知识,作了综合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假说。他认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美洲与埃及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共同之处,说明了新旧大陆并非完全隔绝而有可能紧密相联。它们中间一定存在一个大洲,它就是“大西洲”。1950年,美国的堂莱立在他的《阿特兰提斯大洪峰之前的地球》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大西洲沉没在大西洋中间。
另外,古代欧洲、非洲和美洲民间,都有关于大西洲沉没的神话传说。古巴比伦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的一些部落,传说大西洲是他们西边的大陆,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则认为大西洲在他们的东方。这些间接材料,自然是有力的佐证。
沉没在巴哈马近海
1958年,美国范伦坦博士在考察了巴哈马附近海域的河床后,发现那里有许多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结构,还有长达数里的令人费解的线条。以后潜水员亚柯、哈罗德、洛贝突在比米尼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一条海底石头路,还有长达数公里的城墙,几个码头与一座栈桥。很多人以为,这一沉陆之谜似乎马上就要解开了,然而海洋学者却认为这只是一片高地,是由于海洋水位上升而形成的。
沉没在地中海里
另一些学者认为远古传说中的阿特兰提斯王国沉没在地中海里。俄国学者诺罗夫院士(1795~1869),在他撰写的《关于阿特兰提斯的研究》一文中,推测这一古代沉陆坐落在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岛则是该大陆沉没后的残留部分。但有人在赞同他的观点的同时,对他确定的方位提出了一些修正,如著名学者卡尔纳日齐基在他撰写的《阿特兰提斯》一文中不同意诺罗夫院士把博斯普鲁斯当做“赫拉克勒斯之柱”。
沉没在黑海海底
前苏联考古学家热洛夫力主此说,并提出了五点理由。他将流传于古希腊和黑海边沿的有关神话和传说中提到的地名与人名同这一地区的地名与人名加以对照和比较,发现有一些惊人的相同之处。1956年专家们又在黑海发现了海底城市。据此,热洛夫推断:大西洲可能就是在高加索地区沉入黑海海底的。
沉入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底
有人怀疑前面提到的“魔鬼海域”的金字塔就是阿特兰提斯王国的残骸。1958年,两位挪威水手曾在这一海域发现了一座古城。就他们拍摄的照片看,有平原、大道、街巷、圆顶建筑物、角斗场、寺院。他俩宣称:“我们发现的是大西洲,和柏拉图的描绘一模一样。”然而,他们没有获得可作论据的任何历史文物。
争论何时休
关于这一历史疑案,千百年来,探索者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持“大西洲沉没于地中海东部的克里特岛及其海域”的科学家居多。这里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摇篮,但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后,遭到了像传说中的“大西洲”式的厄运,毁灭于一场不可抗拒的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的爆发,不过,这些观点和论据,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对阿特兰提斯的存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所谓“阿特兰提斯王国”,只不过是古人根据古老的某种传说加工或编造出来的一个动人的神话,纯属子虚乌有,不可置信。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古至今,学者们的精心探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过,争议既然引起,就有休止的一天,正像一丸丢上天空的石头,总有落到地上的时候一样,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的来历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他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件。汉谟拉比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那个时代没有纸张和书籍,为了方便人们阅读和参考,汉谟拉比下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大神殿里。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最早的法典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有一幅精致的浮雕,刻画的情景是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它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着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的就是汉谟拉比制定的那部法典。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大约8000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法典的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在巴比伦社会中,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还有自由民。这部法典的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现在我们通常用的是这个成语的比喻义,可是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则创造了它的基本义。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赔偿。
罗马竞技场竞技场的规模
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竞技场,外墙高48.5米,相当于现在一个12层大厦的高度,整个外观呈现椭圆形,长径达188米,短径为156米,圆周长为527米,总占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观众席可容纳5万人,共分4层4区,60排,全部用大理石装饰。坐位最前面是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面的是平民席。因为分有4个区,各区的观众对号入座,所以并不会发生纷乱的现象。
科洛塞穆
科洛塞穆竞技场位于罗马古城区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始建于公元72年。这个竞技场是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以其庞大、坚固、实用和精美而闻名于世,即使经过了1900年的风风雨雨后仍然引人憧憬。在拉丁语中,“科洛塞穆”的意思是“巨大的”,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大角斗场或者圆形大剧场。其实,它的主要用途是角斗表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多功能的体育场。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牢固耐用的内部构造、精美宏伟的外部设计,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那些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建筑的体育馆都难以与之相媲美。
竞技场的构造
竞技场的中心是表演区,场地呈现椭圆形,长达86米,宽约57米,奴隶们在此表演角斗或者用来斗兽,以娱观众。因为表演区地势很低,距离最前排的贵宾席还低5米,所以可以灌满水用来表演舟船海战。不要以为表演区是竞技场的最底层,像大轮渡一样,在表演区下面还有地下室呢!大约有80个房间,设施齐全,上面有厚实的木板,下面有排水的管道。竞技场全用砖石、水泥来修筑。底下两层用巨型石柱和石墙砌就,可承担巨大的压力。拱顶用水泥和砖,牢固耐磨。上面两层全是用水泥修筑,外表再用华石进行装饰。重量自下而上逐渐减轻,下层最牢固,但上层也很坚实。
玛雅文明
玛雅古城的发现者史蒂芬斯说:“每一个终点就是一个起点,当玛雅人神秘消失的时候,这个奇特的文明就注定要在后世人的心中刻下烙印。”对玛雅了解得越多,就越是迷醉于它那些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判若鸿沟的文明要素。玛雅人的科学知识、技术水平、宗教思想、宇宙观、艺术创造等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自成体系,完美无缺。
玛雅的形成
玛雅人归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公元前2000年前后,他们的祖先先后在玛雅地区的海边、高原谷地和平原低地定居,繁衍生息,并从今墨西哥地区引种玉米及其他作物,从事农耕活动。他们从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形成为一支民族,出现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玛雅地区
玛雅地区包括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的大部分地区,今伯利北,今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今萨尔瓦多和今洪都拉斯西部地区。这一区域总面积达32万平方千米。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这一区域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高原和低地。
玛雅文明的发展
公元前1000~公元400年期间,玛雅文明开始进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她诞生于美洲大陆的热带丛林。在这片不宜耕作的密林中,玛雅人在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牵引动物,而仅仅采用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文明,令人费解。他们留下的高耸的金字塔神庙、庄严的宫殿和天文观象台,以及雕刻精美、含义深邃的纪念性石碑和建筑装饰雕刻,令人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