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催眠,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者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我们毫无关系。事实上我们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到超市买东西,回到家一清点,发现有一些是可有可无的,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买这些小东西;我们本来对某个人没有什么印象,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却觉得他面目可憎;早晨到了办公室,本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得要命。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对这种情况感到莫名其妙。其实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受到了周围环境的暗示,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与心情。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广告的影像、声音都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人们看电视时,都是东看看西看看,是一种无意的行为,在无意中,人们缺乏警觉性,这些广告信息会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已经进入潜意识中的品牌,所以当我们回到家,再注意到当初的选择时,感到莫名其妙。
心理学界对心理暗示研究最多的专业是神经语言程式学,它的核心主题就是通过改变人的情绪,对心理形成暗示,达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它的前身,则是略带神秘色彩的“催眠术”,内核则都是“心理暗示”。
在心理诊所里,催眠医疗师拿起一只晃动的钟摆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着一些术语,经过反复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进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在下列各种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较容易发生:疲倦或者意志薄弱的时候;沉浸于个体或信仰的崇拜,放松了对客观的评判;处于完全信任对方的前提下;在紧急状态下,没有意识和思考的余地。这意味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上述的精神状态或多或少都会反复出现。
美国心理专家对NBA球队的比赛进行考察后发现,比赛中投手能否投出好球决定于投出的顷刻之间,只要他想投出好球,并给出相应的情绪操作,结果就容易如愿以偿。相反,情绪不好时的投手表现都容易投出坏球。所以在投出好球之前,投手一定要充满信心,这种情况就属于一种自我催眠。而毫无自信心的投球也属于自我催眠。在篮球投出之前,一切好坏结果都会受到自我暗示的作用。
我们人类行动中有不少自我暗示。生活中,一个人受到当时身体与心理状况的影响,思前顾后,结果就会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比如,一位胆怯者必须要在大庭广众前讲演,他就会被当时周围强烈的刺激所震慑,就如同置身于被催眠时的状态,他会失去行动的自由。这是一种自认不行的暗示在内心作祟的缘故。如果其本人能意识自我暗示这个事实,就具备纠正的机会,只可惜很多人意识不到。人类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广博情趣的行动者,另一种是迟迟不采取行动的慎重者。后者大多数有不良的自我暗示,他对一切感到悲观,对很多事情觉得绝望。他们在无意识中有否定自我的暗示,以至只要遇到困难,就会自我暗示表示放弃。而一位情趣型的行动者,他会对各种事情都想做做看,事先没有不良的自我暗示。在其操作过程中即使会遇到困难,他也会继续尝试,改变僵局。在百折不挠之余,显示出自己的创意,从而使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作出判断。这种捕捉的过程,也是受暗示的过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坏来判断,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心理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催眠的全部内容。我们要争取理解催眠与暗示心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