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卡尔・马克思
不同的心理学家将人格分成不同的类型:弗洛伊德按照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次对人格进行把握;荣格则根据心理倾向对人格进行分类;人本主义者则强调“人性本善,以人为本”;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把人格分为若干个特质要素;吉尔福特把人格特质分成十三种;而九型人格理论则根据独特的分类法把人格分成九种;等等。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
1923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独立且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原始、天生的部分。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本能和欲望组成的心理能量系统。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处于人格的中间层,是平衡本我欲望与外在显示冲突的部分,受超我控制,追求现实的目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社会道德和规范内化的结果,抑制本我和监控自我,追求完善的境界,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则人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荣格的心理倾向分类
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经是弗洛伊德的最著名的学生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接班人,但他却提出与老师截然不同的人格理论。
荣格将人格特征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
外向型的人总是对外界很关心,有以外界事实为基准对事情作出决定的倾向,思维方式比较客观。一方面,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做事情当机立断;但另一方面,性情有不稳定的倾向,有时缺乏耐心。另外,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也是这种人的一个特征。
内向型的人只对自身感兴趣,对事情的把握主观性很强,做事情决断力比较差,但有耐心,不怕麻烦,做事谨慎,深思熟虑。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主张每个人都具有将自己的能力引向更高层次的倾向和潜力,强调“以人为本、人性本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主动的自我变革和自我促进能力,以及人所独有的创造力冲动才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其中,罗杰斯的理论以个体的自我为中心,人们都有寻求积极关注的需要,这是一种被他人所爱和尊重的需要。通过他人,我们借以了解和评价自己;由于他人的积极关注,自我得以成长。
马斯洛则提出了人类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前者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人们身上独有的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有代表性的特质,是人们一贯的表现;中心特质是构成人们独特表现的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吉尔福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吉尔福特通过研究归纳出了包括抑郁型、循环型倾向、自卑感、神经质、行动型、支配型、社会外向型和男性气概(女性风度)等13种人格特质。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理论是独特的性格分类方法,揭示了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和动力源泉,它将人格分成九种类型,包括完美型、全爱型或称助人型、成就型、艺术型或称自我型、智慧型或称思想型、忠诚型、活跃型或称开朗型、领袖型或称能力型、和平型或称和谐型。该理论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性格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五个理论,包括经验的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情绪稳定性)。该理论模型在不同的群体中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有研究证明“大五”是对人格的最佳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