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孤独的人不是神灵就是野兽。
――培根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孤独症的现象则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地区,亦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他们的自我兴趣。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孤独症表现。
虽然该孤独症并非是纯心理障碍疾病,但并不能忽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障碍,与此相反,在与孤独症儿童接触或对他们进行干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孤独症儿童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这就会使他产生心理结构异常,发生孤独症患者所特有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像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孤独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的孤独症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愈来愈退缩的结果,如: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依恋某件物品或某项单一的活动;在必须与人对话时移开目光或跑开;看似莫名其妙的哭闹或笑;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攻击他人;等等。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有关病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尚不能证明遗传是唯一造成孤独症的原因。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伤是重要的因素。总之,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素致病”说,即不只有一种导致患病的因素。
那么,如何确定孩子患有孤独症呢?
首先,当发现您的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时,要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般是由儿童精神科的医生进行诊断。有位美国精神科医生曾说过:“如果您的孩子在说话方面比别的孩子弱,首先怀疑他是否可能患有孤独症。”
由于在孤独症的发病部位及致病因素方面还没有准确的实验数据及有效的检测工具,因此诊断的依据不是化验或仪器检测结果,而是根据幼儿异常的外在行为表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曾有近四十种诊断标准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两种标准体系逐步赢得了各国普遍的认可,它们是DSM(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和ICD(国际疾病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出版)。
孤独症儿童是弱智儿童吗?
弱智儿童通常是在各个方面的发育发展均比一般人迟缓,但发展的次序则基本保持正常。弱智儿童的智商有可测性,他们在感知、社会交往、兴趣及语言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其智商成正比。
孤独症儿童虽然伴有全面性发育迟缓现象,但发育次序异常,且各方面发育不平衡。如:有的儿童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却能有很强的计算、绘画能力;有的儿童完全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语言,却在记忆力方面、识别颜色方面表现突出。孤独症儿童由于社会性极弱,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主动性方面远远低于弱智儿童,目前尚没有能准确测量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如一位同时教过弱智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培智学校老师所体会的:弱智儿童愿意学,却学不会;孤独症儿童是能学会却不愿意学。
孤独症可以治愈吗?
由于尚不明了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因此仍没有效果显著的医疗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讲孤独症目前属于无法治愈的疾病,也就是说孤独症将长期甚至终生伴随着患者。但如果“治疗”定义为并非仅指医学治疗,而是包括一切能够有效促使患儿病情好转,增强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及适应力的训练疗法,目前国际上各种类型的训练疗法则是名目繁多。
由于孤独症的各种表现特征可能分散出现在患儿不同的发展时期,且不同的患儿的具体表现也往往各不相同,很难进行比较,所以在面对不同疗法和训练手段时,不能因某一种方法适合某一患儿,或曾对某一患儿病情的好转有显著疗效,而把这种疗法视为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
真正的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在我国已被医学和教育界确认为一种精神残疾,是先天就具有的疾病。而通常我们所说的“老年孤独症”、“白领孤独症”,其实和自闭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所指的都是因孤独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都市生活的噩梦――孤独综合
症城市中孤独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有的人将之称为“都市孤独症”,从青少年到老人,从事业成功的白领到普通外来打工仔;在拥挤不堪的都市、无处不在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以及人际关系日渐淡漠中煎熬着的人们,都面临被“孤独综合症”席卷的危险。
孤独综合症症状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孤僻消极的个性是内因;现代都市的拥挤、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信息的泛滥是外因。此外,戴着面具的职业角色,以及单门独户、封闭的现代住宅也是诱发都市孤独症的原因。
孤独感产生后随之带来的通常是情绪低落、忧郁、焦虑、失眠等不健康状态。心理科医生指出,有孤独倾向的患者来就诊时并不知道自己症结在此。他们的失眠、焦虑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结果就医时发现已患了严重的孤独倾向,也就是说,是孤独倾向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上述症状。
解除孤独感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为本人的自我管戒;二为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药物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有孤独倾向,应该清醒地告诉自己,把自己禁锢在孤身独处的樊笼里,得到的只有孤独而不是快乐。应该勇敢坚定地打开心灵的门窗,走出个人小天地,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从事心理研究的相关专家指出:人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避免孤独感的产生。一是适度紧张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出某种失落感,充实的生活对改善人的抑郁心理有微妙的作用;二是尽可能地培养起良好的兴趣爱好或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引发新的追求;三是适当变换环境,避免滋生惰性,到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能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