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汉成帝的皇后嫔妃

(一)成帝身边的女人

在贵族与帝王的生活中,宴饮与女色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汉代,每位皇帝的后宫都会有大量的妃嫔,因此,妃嫔间争风吃醋,为了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地位演出后宫政治斗争的事情非常普遍。到了成帝时期,这种斗争又一次升级。

汉成帝即位前就比较好酒色,等他当上了皇帝后,自然就更加不肯放松。这时他在后宫里有两位钟爱的美人,一个是他的皇后许氏,另一个就是有名的才女班婕妤。

1、许皇后

许皇后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侄女,按辈分来说还是汉成帝的表姑,也算是亲上加亲了。她不但美丽聪慧,而且还熟读史书,颇有才华。当年还是太子的刘骜就与她一见钟情。汉元帝得知儿子和这位儿媳妇两情相悦,高兴地叫左右把酒祝贺。

成帝即位以后,许氏被立为皇后,成帝对她十分宠爱,后宫的嫔妃也因此很少被宠幸。皇帝与皇后感情好,自然皇后家的亲戚也就飞黄腾达。在成帝母亲王政君那边的外戚王氏看来,许氏的显贵无疑是对他们地位的挑战。正好这时天上有了日蚀,按照"天人感应"的说法,这说明皇帝有了过失,上天示警。于是,成帝赶忙下诏检讨。王氏的党羽便借口日蚀是许皇后"失德"造成的,要皇帝减少她的用度,来打击许氏外戚的力量。

许皇后被平白地扣上一顶"失德"的帽子,自然十分不服气,她本有才华,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奏章抗议,言辞恳切,有理有据。成帝看了,也找不出可以驳斥的地方,只好让大儒刘向捉刀代笔,摆出皇帝的威严,拉出圣人的大旗,才把许皇后压了下去。经此一事,成帝虽然对许皇后依旧宠爱,但总觉得自己连她也驳不倒,实在是没有面子。再加上以后许皇后年纪渐长,容貌也不复当年之艳丽,对于好色之徒汉成帝来说,“色衰而爱驰”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对许皇后便渐渐冷落了。

2、班婕妤

汉成帝另外宠爱的一个美人是班婕妤。她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也是《汉书》的作者班固和出使西域的名将班超的祖姑,是一个有名的才女。她在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婕妤是当时宫中嫔妃的封号,皇后之下仅次于昭仪,可见她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了。班婕妤不仅长得漂亮,人也很聪颖,知书达礼,气质高雅。一开始皇帝对她十分宠幸,不但把她由品级较低的少使提升为婕妤,还给她扩建宫舍。但是,这位班婕妤不但美貌,还很有"妇德",这恐怕也是他们班家的家学渊源吧,后来她的侄孙女班昭,就专门写了一本教女人如何循规蹈矩的《女诫》。她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凡事都合于礼法,有一个著名的"班姬辞辇"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一次,汉成帝在后宫游玩,想和班婕妤同乘一辆车子,却被她严词正色地拒绝了。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只有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会有宠爱的妃子在座,所以最后落得国亡身死。妾如果和陛下同车出进,不就跟那些亡国末主相似了么,妾实在不敢奉命。"皇帝听了这一番说教后,只好点头说好,不再要求和她同车了。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十分称赞,把她和辅佐楚庄王称霸的贤女樊姬相比,班婕妤的贤德由此可见一斑。

不论是许皇后还是班婕妤大概都没有明白,对于汉成帝来说,女子的才华和德行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所看重的,仍然是美色而已。像班婕妤那样的"美德",他在不得不夸奖的同时,心里肯定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所以,一旦遇到更合他心意的美人,他就把曾经宠爱过的许皇后和班婕妤都统统抛到脑后了。

3、赵飞燕

这个让成帝心动的美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赵飞燕。赵飞燕的本名原本不是飞燕。她是阳阿公主家的舞女,身世也颇为离奇。她的生母据说是江都王的孙女姑苏郡主,郡主与家奴冯万金私通生下了她和妹妹。因为是私生子,就把这一对双胞胎姐妹抛弃到荒郊野外。但没有想到三天后居然还活着,冯万金觉得不同寻常,就又把这一对姐妹抱了回来,给姐姐取名宜主,妹妹取名合德。她们长大后,冯万金已死,姐妹俩孤苦无依,流落到长安,便拜阳阿公主的管家赵临为义父,因此姓赵,做了阳阿公主家的舞女。

赵氏姐妹天生丽质,舞姿翩跹,很快就在阳阿公主家的舞女中脱颖而出。其中,赵宜主的舞姿尤为出众,她身材纤瘦,举步翩然若飞,像一只翻飞的燕子那样袅娜轻盈,因此号称"赵飞燕"。所谓"燕瘦环肥",赵飞燕和之后的杨玉环一起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鸿嘉三年(前18年)的一天,汉成帝带着几个侍卫一道微服出宫嬉游,来到阳阿公主家,阳阿公主见皇帝驾到,自然不敢怠慢,就把府里的歌姬舞女统统叫了出来,给皇帝侑酒助兴。成帝一眼就看中了歌声娇脆,舞态轻盈的赵飞燕,随后把她带回宫中,当即拜为婕妤。不久,成帝废掉许皇后,册立赵飞燕为皇后。从此,与赵飞燕一起登舟游乐,宠爱无比。

赵飞燕不但貌美,也十分聪明。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低贱,如此受宠会引起宫人的嫉妒,就作出谦卑的样子,用成帝赐给她的财物在后宫中大洒金钱,刻意低声下气地与宫中粉黛结好,逐渐松驰了后宫佳丽对她的敌意。不过光是消极的防守还不够,她还要采取更积极的办法,把成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身边,于是,她就把妹妹赵合德也介绍到宫里来。赵合德更加漂亮迷人,花容月貌,成帝自此左拥右抱,尽情享乐,更不理朝政了。

4、赵合德

赵合德也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而且心计比其姐还更胜一筹。她知道姐姐已经凭着姿容舞姿得宠,自己就要翻出点新的花样来,于是就使出了欲迎还拒的手段。成帝派人宣她进宫,她却借口没有姐姐的宣召,死也不去。成帝看这么个小小的奴婢却敢抗拒自己的命令,果然被吊起胃口来。就郑重其事地派人拿着赵飞燕的信物再次前往,赵合德这才同意进宫,还精心地打扮了一番,用"九回沉水香"沐浴,又画了新奇的"远山黛"、"慵来妆",皇帝一下就被迷得神魂颠倒。但赵合德还要再拿捏一把,又不慌不忙地拒绝道:"皇上如今是我姐夫,如果没有姐姐的允许,我是万死也不敢侍奉皇帝的。"皇帝的胃口这回被吊得更高,于是厚着脸皮去找赵飞燕,让她劝妹妹进皇帝的寝宫。如此几次三番,赵合德终于答应了下来。皇帝如愿以偿,自是大喜过望,把赵合德的身体称为"温柔乡",还宣称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于是立刻把她封为婕妤,和姐姐一起宠冠六宫。

赵氏姐妹大为得宠后,野心也就随之膨胀,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宠妃的地位,又盯上了皇后的宝座。这时,汉成帝的许皇后已经失宠多年,满腹怨恨,就和姐姐许谒一起请巫祝设坛祈禳,企盼皇帝回心转意。赵氏姐妹本来就关注着皇后的一举一动,知道这件事后,当然不肯放过,就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诬告许皇后阴谋用"巫蛊"来加害皇帝。

"巫蛊"在宫廷中可是个了不得的大罪名,当年汉武帝就曾因此杀掉皇后太子等几万人。许皇后背上这个罪名,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久被废,后来又自杀而死。赵氏姐妹还想把班婕妤也牵连进来。但班婕妤是有名的贤德才女,汉成帝也不相信她会参与到这种事情中去,就亲自前去讯问。班婕妤从容的回答:"妾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规规矩矩地做善事,上天也不见得就降福,难道企求上天帮忙做坏事,上天就会听从吗?如果上天不会听从,岂非徒劳。这样的事,妾非但不敢为,也是不屑为。"成帝听她说得坦白,也很感动,不仅没有治她的罪,还赐给她黄金百斤。但班婕妤已经看出汉成帝的不可救药,就主动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自动远离是非之地,以求避祸,在闲暇时做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她以团扇自比,感慨汉成帝的无情无义。从此"团扇悲秋"也就成了后宫女子失宠的典故,被屡屡用在诗文之中。班婕妤在移居长信宫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汉成帝,直到汉成帝死后,才以先帝嫔妃的身份前往守陵,五年后郁郁而终。

在这一场争宠之战中,赵氏姐妹便获得了全胜,姐姐赵飞燕被封为皇后,妹妹赵合德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昭仪。从此,汉成帝的后宫,成了赵氏姐妹的天下。

汉成帝的许皇后和班婕妤之所以失宠,除了汉成帝对她们失去新鲜感之外,也和她们没能为汉成帝留下子嗣有关。许皇后生过一儿一女,但都夭折了。班婕妤生过一个儿子,也没有活下来。现在,赵氏姐妹成了皇帝的新宠,对于她们来说,巩固地位的关键,就是要给皇帝生下一个儿子来。

赵飞燕和赵合德利用皇帝对她的专宠,把皇帝牢牢地捆在自己身边。汉成帝在宫中和赵氏姐妹在一起享乐,朝廷大权就渐渐落入外戚王氏之手,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诸事不管的汉成帝更加沉溺到与赵氏姐妹的欢爱中去。由于他有"不举"的毛病,就命人四处寻访春药。不久果然有方士给他献上所炼的大丹,叫做"慎恤胶"。据说这药很有效力,汉成帝只消一丸就能与赵合德彻夜欢愉。赵合德怕这药被其它宫女所得,就撒娇弄痴的逼着成帝将所有的药都交给自己保管。结果有一天,两人都喝醉了,赵合德一下子给皇帝喂服了七颗丹药。皇帝吃了这么多丹药,特别亢奋,这天夜里九成帐里春光无限,侍立殿外的宫婢终夜都听得见他和赵合德的嘻笑之声。但正所谓乐极生悲,皇帝竟然死在了赵合德身上,真是"精尽人亡"。赵合德一看皇帝死了,自知大事不好,就自杀身亡了。

后人评价美人在历史中承担的角色,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红颜祸水论。认为她们用美貌迷惑帝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朝政荒废,最后国破家亡。将亡国的责任全部推到了这些女子头上。一种封建妇女论。认为她们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过是男人手中的玩物,也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罢了。"十万男儿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其实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身上是善恶并存的,只不过常识与修养让他暂时呈现了某种特征而已。而做为一个社会的人,基于当时的文化政治背景,就更加具备双重性或多样性,甚至有的人身上根本就是个矛盾体,这也不足为奇。比如文革时的人性。所以对待一个人,我们既不能捧之于九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接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一个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评价一个人,对于赵氏姐妹也是如此。

后妃们一般养在深闺,如花似玉,性情也该是温婉平和的。到了后宫,怎么就成了泼妇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主要是后宫体制造成的,那么多美女,围绕着一个健全的男人,夺床斗争已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政治斗争往往更加残酷。有时候,后妃的娘家人出于政治目的使得后宫的斗争更加复杂,也更加血腥。再者,树欲静而风不止,不吃人就难免被人吃,在特殊的环境下想要保全自己却不得不以别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二)命运不济的许皇后

成帝即位后,立许氏为皇后。许皇后是元帝时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之女,成帝为太子时由元帝选配为妻。元帝时可怜其母恭哀后居位享福日子很短,便被霍氏害死,所以选许嘉之女配皇太子。许氏初入太子家,元帝曾派亲近的宦官侍松,宦官们告诉元帝,太子见到许氏很高兴,元帝还曾为此而置酒庆贺。时间一长,许氏生下一男,但却夭折。成帝即位后,立许氏为皇后,又生一女,又夭折。

《汉书·外戚传》记载:“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许皇后聪慧智达,善写文章,又工于书法,加上年轻貌美,从太子妃到立为皇后,深得成帝的宠幸,后宫其他妃子很少能得到召幸。

按说,许皇后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侄女,按辈分来说还是汉成帝的表姑,也算是亲上加亲了。汉成帝的皇后许氏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绝色美女,汉成帝几乎与她形影不离,这引起了王政君和王氏集团的担心,因为许皇后的父亲许嘉辅佐汉元帝达十多年,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而且非常有政治才能。王政君怕许皇后得宠之后,许家的风头盖过王家,所以王政君和王氏家族,一有机会就攻击许皇后。为了能找到一个既不会给王氏集团造成麻烦,又能转移汉成帝目光的女子,王政君最后确定了一位才貌俱佳、人品也非同一般的班婕妤来与许皇后抗衡。

许皇后不但美丽聪慧,还熟读史书,颇有才华。还是太子的刘骜与她可谓一见钟情。汉元帝得知儿子和这位儿媳妇两情相悦,高兴地叫左右把酒祝贺。成帝即位以后,许氏被立为皇后,成帝对她十分宠爱,后宫的嫔妃也因此很少被宠幸。皇帝与皇后感情好,自然,皇后家的亲戚也就飞黄腾达。在成帝母亲王政君那边的外戚王氏看来,许氏的显贵无疑是对他们地位的挑战。

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即以新宠的骄姿,挟赫赫威势向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发动进攻,一场新旧之争遂在后宫展开。自许皇后被冷落以后,一连三年日蚀,按照"天人感应"的说法,这说明皇帝有了过失,上天示警。于是,成帝赶忙下诏检讨。朝臣们将这"阴盛"之象,归咎于王氏专权,而王氏的党羽谷永却将矛头移向许皇后,说是由于她"失德"造成的,要皇帝减少她的用度。于是,许皇后的"椒房掖廷用度"被减省了,来打击许氏外戚的力量。许皇后甚至连皇帝的面也见不上了,她一肚子怨气无从发泄。许皇后被平白地扣上一顶"失德"的帽子,自然十分不服气,她本有才华,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奏章抗议,言辞恳切,有理有据。成帝看了,也找不出可以驳斥的地方,只好让大儒刘向捉刀代笔,摆出皇帝的威严,拉出圣人的大旗,才把许皇后压了下去。经此一事,成帝虽然对许皇后依旧宠爱,但总觉得自己连她也驳不倒,实在是没有面子。再加上以后许皇后年纪渐长,容貌也不复当年之艳丽,对于好色之徒汉成帝来说,"色衰而爱驰"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对许皇后便渐渐冷落了。

许皇后失宠后,她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许谒想出了一个拙劣而愚蠢办法,就是在背地里装神弄鬼,恶毒诅咒车骑将军王音和后宫中一个有身孕的王美人。此事很快被王氏家族掌握,王政君极为震怒,但他们觉得最好由别人揭发,而揭发的最佳人选是赵飞燕。结果,在赵飞燕入宫的当年十一月,赵飞燕替王氏家族跑到前台做了揭发,许谒等人被处死,许皇后被废黜于上林苑中的昭台宫,时在鸿嘉三年(前18年)十一月。许氏做皇后共十四年,仍被王政君废黜,许氏宗族均被赶出京师,回到老家山阳郡(今山东金乡西北)。许氏家族的所有成员被流放。赵飞燕在控告许皇后的同时,把班婕妤也一并捎上了。班婕妤为了说明此事与自己无关,就义正言辞地讲了一番道理,最终还是由皇太后出面保了下来。

从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他最初所宠爱的是许皇后,因此,皇后之父许嘉权势日隆,使同时辅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阳平侯王凤等人深感不安。汉家的传统,后父重于帝舅。这种情况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心,一有机会他们就攻击许皇后。

当时有位叫杜钦的人劝说王凤:"车骑将军(许嘉)是皇后之父,将军身为国舅,要对他尊敬,不要让他有何不快。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可不慎。况且前车之鉴,有目共睹,愿将军明察。"对此态势,皇太后王政君和她的王氏兄弟们不甘坐视,借口许皇后专宠会影响皇帝继嗣不广,减省后宫椒房殿(皇后所居)的用度开支,借以裁抑皇后的势力。在此前后,灾异不断,按当时人的天命观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当归咎于后宫。这正给王政君与王凤兄弟对付许皇后找到了证据,加之皇太后等人担心皇上没有继承人,国内又频频发生灾异,刘向、谷永等人甚至将其咎归于后宫。成帝为此减少皇后宫殿的开支费用。皇后专门上疏,据理力争,希望皇帝明察。事后,皇帝对皇后日渐疏远。这时,后宫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嫔妃,许皇后无可奈何,由此宠爱日衰。许嘉也因成帝一纸诏书,借口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俗务为累,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退出辅政大臣之位。由于这种原因,再加许皇后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别恋。

九年以后的一天,成帝忽然怀念起与许后的恩爱生活,就想下诏召还许氏亲属归京。然而,事情并未像成帝想的那么简单,这一事件还只是微起涟漪,就把已经废幽多年的许皇后送上了绝路。

在此之前,许后有一位寡居的姐姐许孊,因为难耐闺中寂寞,与定陵侯淳于长私通,后来成为他的小妾。淳于长不是别人,正是王政君姐姐的儿子,王政君的外甥。有一天,淳于长心血来潮,对许孊说:"你的妹妹真够可怜的,我在宫中有办法,能通过皇太后把她再立为皇后。"被废黜的许皇后闻知,似乎看到无限希望,她也不辨真假,就以自己的前程相托,通过姐姐暗中送了许多好处给淳于长,并多次写信表示谢意。淳于长见许皇后如此,心花怒放,他实际上根本不去为许皇后疏通,反而在回复许皇后的书信中对她大加调逗,声称事成之后应如何如何地酬谢他。事不凑巧,书信被成帝看到,他见淳于长如此大胆,十分恼怒,却不好去追究他的责任,以免引起王政君的不满,就把火全发泄在了许皇后的身上,遂派了廷尉(负责刑狱的官员)孔光持节给许后送去了毒药,逼她自杀于冷宫之中。此事在绥和元年(前8年),即成帝死前的一年。

成帝许皇后,《汉书·外戚传》记载葬于“延陵交道厩西”,今延陵以南二里有一墓冢,即许皇后冢。

(三)专宠后宫的飞燕姊妹

赵飞燕和她的孪生妹妹赵合德生在江南水乡姑苏。传说赵飞燕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态,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生得体态丰腴,玉肌滑肤,美艳妩媚与赵飞燕不相上下。赵飞燕姊妹俩人都是汉成帝的宠妃。

1、富有传奇色彩的出身

《汉书·外戚传》记载:赵飞燕和赵合德,是两个出身微贱的宫人,但其命运却有着很多传奇性:出生时父母不哺养,被抛弃后三日不死,才又收养起来。只是宫中的一个婢女,平时做一些端茶送水、扫庭洒户的杂活。长大后,因为天生丽质而被选送到阳阿公主家,在此学习歌舞,因体轻如燕,被称为"飞燕"。据说赵飞燕天生就是个跳舞的材料,她身材袅娜,娇小可爱,算是一个骨感美人。况且赵飞燕天资聪明过人,具有天生迷人的歌喉,又练就了高超的舞技。传说赵飞燕走路的姿态尤其撩人,如风拂杨柳,又如燕飞翩跹,有万种风情,故命飞燕。再加上歌舞双绝,就是在当今社会也会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明星。

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成帝驾临阳阿公主家,对赵飞燕是一见钟情,遂召入宫中。作为一个皇帝,汉成帝不仅给予了赵飞燕优裕的物质待遇,"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赵飞燕的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如鹤立鸡群。她表演的一种舞步,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令成帝十分着迷。成帝为她举行的舞技表演设在后宫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成帝以玉环击节拍,冯无方吹笙伴奏,赵飞燕跳起《归风送远曲》。一阵风起,赵飞燕险些跌入池中,多亏冯无方抓住她薄如蝉翼的云水裙,才有惊无险。汉成帝又命宫女手托水晶盘,令赵飞燕盘上歌舞助兴,赵飞燕的绝妙舞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汉成帝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成帝对她更加迷恋。

后来,赵飞燕又把妹妹赵合德介绍给成帝。二人都被封为婕妤,俱得宠幸。《西京杂记》中这样区分二人的特长:"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

鸿嘉三年(前18年)冬,汉成帝废掉立了14年的发妻许皇后;两年后,立赵飞燕为皇后,封赵合德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据说,立赵飞燕为皇后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赵飞燕的父亲叫冯万金,是江都王府里的舍人,与江都王的孙女姑苏郡主私通,生下了赵飞燕和赵合德两个孪生姐妹。因为姑苏郡主嫁给江苏中尉赵曼为妻,所以飞燕姐妹从赵姓。

由于飞燕的获宠,赵临和兄弟赵钦先后被封为成阳侯与新成侯,赵氏一门大得荣光。然而,在外戚势力逐渐膨胀的西汉中后期,勋戚霍氏、许氏、王氏等先后秉掌朝政,人少族微的赵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因而,飞燕的后宫专宠并没有对朝政产生多大影响,同时,微贱的出身还为她能否固宠罩上了一层阴影。入宫不久,她就把妹妹赵合德推荐给成帝做婕妤,通过妹妹并宠做保障,弥补家族势力的不足。

《汉书·外戚传》记载:赵飞燕想要顺利当上皇后,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她出身微贱,皇太后很不满意。她说:这种人出身不好,而且是个舞女,怎么能配当皇后呢?于是,她百般阻挠立飞燕为后。后来在汉成帝的建议下,赵飞燕求助于太后姐姐之子,时任侍中、可以自由出入禁中的淳于长,让他到皇太后面前疏通关系。当时,太后的外甥淳于长为侍中,多次往来传话,穿针引线,调解疏通,说飞燕式最合适的皇后人选。经过多次游说,淳于长终于做通了太后的工作,先封赵飞燕的父亲为成阳侯,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出身问题;一个月后,才立赵飞燕为皇后,做到一个女人最高的权力宝座上。而淳于长,这个汉成帝的男宠,因为遂了成帝的心愿,也被封为定陵侯。

赵皇后住在昭阳宫,宫殿金碧辉煌,不同凡响,大大突破了后宫的礼制。据说宫中中庭为朱红色,而殿上专门用漆涂过,铜制的门限用黄金涂外表,用白玉做成台阶,墙壁中间的横带用黄金点缀,又用蓝田玉、明珠、翠羽等装饰,这是以前后宫从来没有过的。

赵飞燕当上皇后以后不久,汉成帝的宠爱似乎从此也就结束了,而转到了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身上。《汉书》中没有说赵飞燕失宠的原因,倒是野史外传上说得煞有介事,说赵飞燕因为和皇帝没有儿子,而和宫中待卫私通,被皇帝发现,才被冷落中宫。既然私通,为什么终没有孩子,看来此说法未必属实,只不过皇帝喜新厌旧罢了。

据说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除了人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皮肤滑如凝脂,性格活泼可爱,这个和赵飞燕性格迥异的美人,当然会引起汉成帝的兴趣,很快就被成帝册封为昭仪。"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赵合德虽然比不上飞燕会来事儿,但是她丰满的身躯,活泼开放的性格,巧舌如簧,着实可爱,恰好是对汉成帝的另外一种强烈的心理补偿。成帝在与赵飞燕日日夜夜缠绵之时,难免会有厌倦之情,情不自禁地就会想到赵合德。在赵合德与汉成帝度过第一个不眠之夜后,汉成帝就在欢畅无比、欲仙欲死中,把赵合德叫做"温柔乡"。说,"我当终老是乡,不愿效武帝之求白云乡了。"这话有如谶语,后来果然应证。

最令汉成帝入迷的是赵合德兰汤沐浴。自从汉成帝一次无意间从门窗隙缝中窥见了赵合德洗澡后,就成为他一种新鲜的刺激:从赵合德宽褪罗衣,玉骨冰肌,兰汤潋滟;到自我欣赏,顾影自怜,关窗锁户,轻蘸细拭。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旖旎画面,有景像、有动作、有表情、更有声音,是汉成帝以前的经验里从来没有过的。他对身边的太监说:"自古以来皇帝没有两个皇后,如果有的话,我一定要把昭仪(此时赵合德已为昭仪)立做皇后。"汉成帝后来为赵合德修宫殿,特地关照用蓝田玉镶嵌了一个大浴缸,注入豆蔻之汤,更显水光潋滟。

赵合德知道了自己入浴的过程竟能如此使皇帝神魂颠倒,于是便将计就计不予揭穿,更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甚至连浴罢的情态也刻意加以美化,以挑逗汉成帝的注意力。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赵飞燕不仅人长得漂亮,心思也非常缜密,为了紧紧抓住成帝的心,她又把容貌更胜她一筹的妹妹赵合德推荐给皇帝。赵合德的美貌令成帝惊羡不已,赵合德的柔情更令成帝神魂颠倒,成帝一刻见不到赵氏姐妹,便心神不安。成帝对于姐妹俩的话,更是言听计从。姐妹设计陷害许皇后,成帝就废掉许后,册立赵飞燕为后,赵合德为昭仪。赵氏姐妹掌握后宫生杀大权,不可一世。

2、无子的痛苦

赵氏姐妹虽得专宠,但从未怀孕,她们害怕别的嫔妃怀孕生子,威胁后位,就疯狂地摧残宫人。“生下者辄杀,堕胎无数”。当时,民间就流传着“燕飞来,啄皇孙”的童谣。宫女曹宫生一男孩竟被逼死,皇子也被扔出门外。许美人生一子,赵合德哭闹不已,逼迫成帝赐死母子。色迷心窍的汉成帝,年已不惑,膝下尤虚。为讨好赵氏姐妹,竟两次杀子,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成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古代版本。

赵氏姐妹得宠后,野心也就随之膨胀,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宠妃的地位,又盯上了皇后的宝座。这时,汉成帝的许皇后已经失宠多年,满腹怨恨,就和姐姐许谒一起请巫祝设坛祈禳,企盼皇帝回心转意。赵氏姐妹本来就关注着皇后的一举一动,知道这件事后,当然不肯放过,就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诬告许皇后阴谋用"巫蛊"来加害皇帝。

"巫蛊"在宫廷中可是个了不得的大罪名,当年汉武帝就曾因此杀掉皇后太子等几万人。许皇后背上这个罪名,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久被废,后来又自杀而死。赵氏姐妹还想把班婕妤也牵连进来。但班婕妤是有名的贤德才女,汉成帝也不相信她会参与到这种事情中去,就亲自前去讯问。班婕妤从容的回答:"妾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规规矩矩地做善事,上天也不见得就降福,难道企求上天帮忙做坏事,上天就会听从吗?如果上天不会听从,岂非徒劳。这样的事,妾非但不敢为,也是不屑为。"成帝听她说得坦白,也很感动,不仅没有治她的罪,还赐给她黄金百斤。但班婕妤已经看出汉成帝的不可救药,就主动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自动远离是非之地,以求避祸,在闲暇时做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以团扇自比,感慨汉成帝的无情无义。从此"团扇悲秋"也就成了后宫女子失宠的典故,被屡屡用在诗文之中。班婕妤在移居长信宫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汉成帝,直到汉成帝死后,才以先帝嫔妃的身份前往守陵,五年后郁郁而终。

赵飞燕姐妹不能孩子,为了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也不能让别的女人给皇帝生孩子。从此,便展开了一场消灭成帝子嗣的大战。由此两人开始注意被皇帝宠幸的宫妃。一些怀孕的宫嫔由此遭到厄运。宫中有一位名叫曹伟能的女官,怀上了成帝的孩子,汉成帝听到后暗暗高兴,就特派宫女六人前去服侍。却不料被赵合德察觉,她假传圣旨将曹氏系入廷狱,迫令她自尽,她的孩子则被乳母抚养了十一天后,即被宫长李南持诏书取走,后来又送进了赵合德的寝宫,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六个伺候的婢女也被迫自杀。汉成帝虽然得知此事,却怕着赵合德姊妹,不敢救护,坐看曹氏母子命毙归阴。后来,后宫的许美人又怀孕了,成帝暗中派御医去探视,又送给许美人三粒名贵的养身丸药,做保胎之用。等到许美人生了儿子以后,皇帝自然心花怒放,但有了上次的经验,他又担心通不过赵合德这一关。于是,一面派人对许美人母子妥善照料,一面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赵合德的允许,将儿子抱进宫中抚养。终于,他决定主动向赵合德坦白交代。赵合德得知,果然不干了,拿出民间泼妇的干法,一哭二闹三上吊,偏偏汉成帝还就吃这一套,赵合德大哭大闹之后,他对许美人母子的那点同情也吓没了。于是,他让人把许美人的儿子装在芦苇编的箧呈送进赵合德的寝宫,接下来,汉成帝便立即让侍者离开,亲自起身关紧门窗。侍者站在外面,看着门窗逐一紧闭,知道大事将要不好,却都无计可施,只能在难耐的寂静中等待一切结束。过了一会,门又被打开,苇箧里的孩子已经死了。成帝竟然在赵合德的胁迫下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这种糊涂和残忍真是让人发指。曹女官和许美人在宫中多少还有点地位,所以处死她们的孩子,汉成帝都知情甚至参与进来,在史书上也留下了一笔记载。至于那些身份低下的宫女和她们的孩子,有多少惨死在赵氏姐妹手下,已经是无法考察了。当时长安流传的童谣:"燕飞来,啄皇孙",就说的是这件事情。结果,汉成帝的一生中再也不曾有子嗣。

成帝对于两人的狠毒行径并非不知,但沉迷于温柔乡中的他难以自拔,以至于亲眼看着自己的骨肉被赵飞燕害死,只有流泪哀叹而已。据历史记载,当时"掖廷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坠者无数。"昏了头的皇帝倾心拜倒在赵氏姐妹的石榴裙下,冒着断绝汉朝皇嗣的危险任其杀害自己的骨肉。

几年后,年仅四十五岁、一向无病且身体健康的成帝突然去世,朝野上下将其罪归罪于赵昭仪。对于汉成帝的死,以皇太后为首的高层,就对赵昭仪进行了调查,其实目的是不言自明的,就是赵昭仪与汉成帝的死有关,最后赵昭仪在这吵吵嚷嚷的闹剧中被迫自杀。究竟是不是赵昭仪害死了汉成帝?当然不是,皇帝是赵昭仪的靠山,她当然不会那么傻。不过对于这对老夫少妻来说,汉成帝服用术士丹药来助性,最后导致死亡,倒是很有可能。

汉成帝死时,正当45岁的盛年。《汉书·外戚传》记其死时行状:"帝素强,无疾病……晨,傅裤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素无疾病的汉成帝,早上起来穿裤袜,突然掉了衣服,口不能言,症状类似于中风,两个多小时后就驾崩了。死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十余年"的显赫地位遭到了无情的颠覆:以大司马王莽为首的专案组,秉承皇太后的旨意,呼应"民间归罪赵昭仪"的社会舆论,展开了彻查行动。

也许一切的污秽与灾祸就从汉成帝死后开始,现在我们通常听到或看到的历史故事其实是从一篇奏词中衍演而来。据史书上的记载,汉成帝共有三位妻子,被废掉的许皇后先有一子失之,也就是夭折。后一女失之。那个班婕妤也有一子失之,而赵氏姐妹也均无子嗣,这样成帝是后继无人。汉成帝专宠赵飞燕和赵合德姊妹十余年,但二人都没有生育子女。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姐妹俩接受了定陶王祖母傅太后的贿赂,劝说成帝,最终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是为汉哀帝。

哀帝继位后,尊赵皇后为皇太后,封太后弟为新城侯。

《汉书·成帝纪》记载:元延元年(前12年)"昭仪赵氏害后宫皇子"。而《汉书·外戚传》对赵合德诛杀皇子的记载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性,宛如班固亲见。王莽专案组,司隶解光的调查报告披露了有趣的细节:有一次,赵昭仪听说后宫许美人生了儿子,就大声质问成帝说,你不是总说从中宫(赵飞燕处)来,现在许美人为什么有了孩子?边说边用手抓头发,并用头撞击柱子,然后从床上滚下来,哭哭啼啼不肯吃饭。就这样,赵合德哭着撒娇,绝食,成帝居然也绝食。昭仪这才说,你让我哪来哪去吧,你又何苦不吃饭。皇帝就说,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下无赵氏者,毋忧也。于是,皇帝写了昭书命人从许美人处将孩子装到筐子里送来,然后,就将众人打发出去,将孩子害死。成帝命人抱来许美人的孩子,和赵合德一起弄死了他。

看完这段文字让人十分震惊,成帝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真可谓残忍至极。其实仔细想一想,此言又未必可信,首先这是解光一家之言,这解光是什么样的人呢?《汉书》上没有记载,是不是背后有人操纵,不得而知。其二汉成帝让人费思量,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帝的儿女先后夭折,他不可能在绝后的情况下,而去迎合他心爱女人的心意,成帝并没有象武则天那样,为争夺地位而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背景,所以他不可能如此残忍地伤害自己的亲骨肉。

至于赵昭仪是否杀害过成帝的儿子?从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来看,是很有可能的,再从另一个角度讲,古代是母以子贵,一旦皇帝百年之后,儿子就是最大的靠山了,如果儿子做了皇帝,那么自己就可贵为皇太后,依旧享受荣华富贵,所以要说赵昭仪包括赵飞燕没有在这上面做手脚,是不可能的,既然自己没有儿子,那么别的妃子生了儿子后,必然立为太子,以后对于赵氏姐妹肯定是不利,所以不排除赵氏姐妹残害成帝儿女的可能。宫廷斗争历来是血雨腥风,男人为了皇帝,不惜骨肉相残,杀兄弑父屡见不鲜。而女人为了皇后,也是不惜一切手段与代价,所有人性的丑恶在这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表现地淋漓尽致,也让人叹为观止。

查《资治通鉴》,从汉成帝即位到赵合德害皇子之间的20年间,朝野一直都在为成帝无子的事实困扰和焦虑着。即位第三年,即有大臣"以为后宫女宠太盛,嫉妒专上,将害继嗣之咎";第四年,有大臣甚至劝成帝"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广求于微贱之间",放弃皇室至高无上的尊严来解决继嗣问题;第五年,"中外皆忧上无继嗣";第九年,"时上无继嗣,体常不平";第十三年,"上始为微行",未尝不是"广求于微贱之间"的意思;第十四年,大臣痛言"今即位十五年,继嗣不立";第十五年,废许皇后;第十九年,"上以无继嗣,颇好鬼神、方术之属"……如此等等,可见成帝枉有后宫三千,却无一子的事实是当时朝野的头等大事。

其实,继嗣的问题,在成帝还没有即位、做太子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汉书·成帝纪》载:"选嘉女以配皇太子……久之,有一男,失之。乃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复生一女,失之。"发妻许皇后流产两次,都没有生出子女。无独有偶,一度受宠的班婕妤"有男,数月失之",也流产了。从医学的角度说,如此频繁的流产,只可能归罪于成帝本人的生理缺陷。这是正史不愿面对和承认的事实:成帝本人精子质量低劣,以至不能使受精卵怀足十月而中途流产-当然,这也跟成帝极端嗜酒有关。一个承平时代的皇帝,年富力强,体格健壮,又拥有无数美丽的女人,耗费将近30年的时间,居然无一子嗣,除了生理原因,难道还能有另外的解释吗?

所以,即使在王莽专案组的调查报告中,也能看出这一蛛丝马迹。司隶解光的奏折中说:元延元年中,中宫史曹宫自称生的是成帝的儿子,却被成帝赐死:"尽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女,谁儿也!"-不要问是男是女,是谁的儿子!然后当此儿未死时,成帝赐药给曹宫,让其自杀,曹宫临终前说:"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今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得闻之?"可笑的是,曹宫居然还以为是赵合德姐妹欲擅天下,而且自辩儿子像孝元皇帝-即成帝的爹-却不说像成帝,毫无疑问是拉大旗作虎皮,搬出成帝的爹来压成帝,以求保全性命。成帝当然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所以才不问"谁儿也!",一律诛杀-既然我知道不是我的儿子,你就是搬出我爹也不顶用,你为什么不说像我?因为你知道绝对不是我的儿子!况且班固记载"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合通",既然这些人能与赵合德私通,为什么就不能与许美人和曹宫等人私通呢?

还有一条佐证。成帝是猝死,即毫无征兆就死了;如果成帝不自知生理缺陷,在没有子嗣,而且身体健康的情势下,绝对不会马上立非嫡亲的侄子为太子,而要等到自己的皇子出生。可是,这一不可能的情况却恰恰发生了:绥和元年(前8年)春,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仅仅隔了一年,绥和二年三月,成帝就驾崩了。如此紧锣密鼓,恰是成帝自知生理缺陷的铁证。

二人"害皇子"的所有罪证,全部出现于司隶解光的调查报告中;而司隶解光,恰恰是王莽专案组的成员。合乎逻辑的推演结果,只能说这是王莽授意的诬陷。

王莽为什么要诬陷赵氏姐妹呢?其间与淳于长干系极大,因为赵飞燕当皇后几乎完全得力于淳于长。绥和元年(前8年),即成帝驾崩前一年,大司马王根因病免职,而淳于长居九卿之首,按照惯例,应当接任王根大司马之职。此时王莽任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当然争不过淳于长,于是,王莽派人暗中窥伺淳于长的行动,终于被他捉到了把柄。原来淳于长这个人淫于声色,和被废的许皇后寡居的姐姐私通,娶为小妻。许皇后通过姐姐厚赂淳于长,想恢复婕妤的位置。淳于长仗着皇太后外甥和成帝男宠的双重身份,"受许后金钱乘舆服御物前后千余万,诈许为白上,立以为左皇后"。其实,淳于长乃是垂涎于许皇后的国色,通过其姐给许皇后传递情书,极尽调戏之能事,过足了意淫的瘾。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没想到工于心计的王莽早已埋下伏兵,探知了这一情事,马上向病榻上的叔叔王根告密,并说:淳于长见您久病不起,非常高兴,自以为可以取代您辅政了,已经向人封官许愿了。王根闻言大怒,让王莽面见太后,复面见成帝,导致淳于长被下洛阳狱,以"大逆"的罪名死于狱中。王莽遂除掉了最大的政敌,顺利地升迁大司马,时年38岁,正当年富力强。

可是,万万没想到,汉哀帝感激赵飞燕立自己为太子的功劳,不但不治赵飞燕的罪,反而尊赵飞燕为太后;不仅如此,哀帝的母族成了新的外戚,原来的王氏家族遭到了重大打击,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也被遣回家中。

在调查成帝死因的过程中,迫于压力,妹妹赵合德自杀;姐姐赵飞燕因立太子有功,不仅被继位的汉哀帝赦免,而且被封为皇太后,汉哀帝死后,被王莽废弃,赵飞燕和赵合德,如同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一样,因为僭越了宫廷政治学的范畴,而遭遇了杀身大祸。不仅如此,王莽的政治清算,夹杂着《汉书》作者班固的私怨(班固的姑姑班婕妤因赵氏姐妹获宠而失宠),在中国史上永远地制造了诛杀皇子的姐妹杀手的恶毒形象。

汉哀帝仅仅在位六年,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驾崩,年仅26岁。他的侄子继位,是为汉平帝,时年九岁。太皇太后征召王莽为大司马,王莽随即展开了对已经升任皇太后的赵飞燕的疯狂报复:首先贬赵飞燕为孝成皇后,一个月后,又迫不及待地把赵飞燕废为庶人,亦步其妹后尘。当天,赵飞燕就自杀了。至此,这两位贵倾后宫,深受成帝宠爱的姊妹花,在这连绵的政治风雨中终于凋落成泥。"复闻飞燕啄皇孙。皇孙不死燕啄折。"

至此,王莽终于彻底肃清了成帝的残余势力。

后人评价美人在历史进程中承担的角色,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红颜祸水论。这一派学者认为她们用美貌盎惑帝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朝政荒废,最后国破家亡,从而将亡国的责任全部推到了这些女子头上。还有一种封建妇女论。这一派学者认为她们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过是男人手中的玩物,也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罢了。"十万男儿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其实,按照辩证法来讲,我们无法将一个事物完全地定性为错还是对,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身上是善恶并存的,只不过常识与修养让他暂时呈现了某种特征而已。而做为一个社会的人,基于当时的文化政治背景,就更加具备双重性或多样性,甚至有的人身上根本就是个矛盾体,这也不足为奇。所以对待一个人,我们既不能捧之于九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接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一个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评价一个人,对于赵氏姐妹也是如此。

成帝皇后赵飞燕,合葬于延陵,今不知所在。延陵以东550米有一墓冢,封土已被破坏,残高2~5米,封土底部东西长110米,南北长120米。就其位置看,似为成帝后妃的坟墓。

(四)德才兼备的班婕妤

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班彪的妹妹,《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姑母,也是出使西域的名将班超的祖姑,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才女。她在成帝时被选入宫,担任嫔妃中的小官——少使。不久成为成帝的宠幸,被封为婕好。婕妤是当时宫中嫔妃的封号,在皇后之下仅次于昭仪,可见她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了。

班婕妤善诗赋,有美德,自幼家境优裕,祖辈历任要职,她的父亲班况曾官拜左曹越骑校尉,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汗马功劳。班氏的三个兄弟都十分好学,学识渊博。班氏一门,在汉代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都盛极一时。公元前33年,汉成帝即位,班氏应召入宫,封为婕妤,颇受宠幸,她居于后宫第三区的增成舍宫,曾为汉成帝生下一个皇子,可惜仅活数月后就夭折了。

《汉书·外戚班婕妤传》中记载她经常诵读古书,遵守古札,是个受过传统教育的娴德女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班氏从小喜爱读书,兴趣广泛,其父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班氏嗜书如命,她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很熟悉《窈窕》、《德象》、《女师》等箴戒之篇,还通晓典籍史书。尤其值得称奇的是,班氏写得一手好赋,她提笔就能成篇,而且委婉动人。当然班氏接受最多的还是恪守"妇德"的教诲,可以说,儒家思想影响了她的一生。

汉成帝的皇后许氏本是一位绝色美女,汉成帝几乎与她形影不离,这引起了王政君和王氏集团的担心,为了能找到一个既不会给王氏集团造成麻烦,又能转移汉成帝目光的女子,王政君费尽了心思。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才貌俱佳、人品很好的人,这位女子就是班婕妤。

果然,班婕妤没有让太后失望。汉成帝为她的美艳、风韵所吸引,天天和她守在一起。作为后宫诸妃中的一员,最大的荣幸就是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班婕妤也深深爱上了这个男子,她十分理解汉成帝内心的痛苦。凭着超高的文学造诣,再加上熟悉史事,于是她就常常引经据典,用先人的故事来开导汉成帝。班婕妤还擅长音律,时不时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让汉成帝沉醉在丝竹声中。这是两个人一生之中最美丽的爱情时节。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还是他的知音,她懂得他的心思,也能为他排忧解烦,她的才情也让他万分迷恋。

班婕妤一心希望凭借自己的柔情,把汉成帝变成一位精明能干的君王。在班婕妤的眼里,皇帝比天还大。太后的赞扬让她在后宫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许是身份的不同让班婕妤觉得自己应该更加自重,不应该整天与汉成帝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所以从此以后,她更加注重自己在妇德、妇容、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自己能把汉成帝真正变成一代明君。于是往日两个人之间的柔情不见了。王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太后又在不断地要封赏自己的亲戚,朝中的要职几乎都已经被王氏家族收入囊中,汉成帝稍微有些异议,太后就会声泪俱下,让汉成帝束手无策。班婕妤的改变也让汉成帝十分失望,汉成帝在那种情况下注定永远不会成为楚庄王。

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班婕妤最为宠幸。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更是知己。

班婕妤不仅长得很漂亮,而且知书达礼。她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一开始皇帝就对她十分宠幸,不但把她由品级较低的少使提升为婕妤,还给她扩建宫舍。但是,这位班婕妤不但美貌,还很有"妇德",这也是他们班家的家学渊源,后来她的侄孙女班昭,就专门写了一本教女人如何循规蹈矩的《女诫》。她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凡事都合于礼法,我们从"班姬辞辇"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汉朝时期,皇帝在宫苑巡游,常乘坐一种豪华的车子,这种车子是用绫罗作为帷幕装饰,用锦褥做成坐垫,两个人在前面拖着走,称为"辇";至于皇后妃嫔所乘坐的车子,则仅有一人牵挽。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没有想到此举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对成帝说:"你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的君主,都是名臣陪伴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这能不叫人吃惊吗?"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成理,同辇出游的意念只能作罢。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这里,王太后把婕妤与春秋时代楚庄王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这个儿媳妇最大的嘉勉与鼓励。楚庄王才即位的时候,喜欢打猎,不务正业,樊姬苦苦相劝,但效果不大,于是不再吃禽兽的肉,楚庄王终于感动,改过自新,不多出猎,勤于政事。后来又由于樊姬的推荐,重用贤人孙叔敖为令尹宰相,三年而称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

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兴大业,汉成帝却落得个暴毙的结局。

班婕妤生了一个男孩,数月即夭折。班婕妤美而不艳,丽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书达礼。她没有一般女子"好妒"的毛病,把侍女李平进献给汉成帝,李平又得宠幸,也被封为婕妤。汉成帝说:"当初孝武帝的卫皇后也从微贱而起。"因此赐李平姓"卫",她就成了卫婕妤。

赵飞燕入宫后,恃宠诬告许皇后在后宫施巫术,并把班婕妤也牵连进去,结果,许氏被废去后位,但汉成帝对班婕妤参与巫术的事表示怀疑,未作处理。汉成帝询问班婕妤关于施巫术的事,班婕妤说:"妾谨安妇道,也不见上天降福,难道从事邪道的人,能得到上天的袒护吗?如果鬼神有知,一定不会接受诅咒皇上的事情;若鬼神无知,则施巫术也于事无补,妾才不干这种蠢事。"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又念在以前的情分上,特加怜惜,不予追究,并且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

班婕妤虽得到汉成帝的谅解,但也看到赵飞燕姐妹的嫉妒心很重,留在后宫只怕凶多吉少,她认为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

从这些事情来看,班婕妤的确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可惜天妒红颜,命运不济,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婕妤搬出东宫后,有感于世态炎凉和女子失宠后的可怜,便写下了著名的《团扇歌》。后来,人们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庞的典故。她还写了著名的《长信宫赋》,其文采斑烂,不亚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怜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连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打发难熬的日子,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

班婕妤最有名的一首诗就是《长信宫怨》。这首诗从她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想起旧日与皇上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飘零,令人肝肠寸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无情地吞着花样的年华,最后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这下。诗中饱含无限的凄凉情怀,使人感慨。

文献记载,班婕妤曾有文集,但今已不存。目前留下来的作品仅有《汉书》中记录的《自悼赋》和《艺文类聚》、《古文苑》署她名的《捣紊赋》和五言古诗《团扇诗》。如果说三篇赋及已佚的文集使她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卓、王、班(昭)、蔡相媲美的话,那么,这首五言《怨歇行》则给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地位和极高的声誉。曹植在他的《班婕妤赞》中说:“有德有言,实惟班婕”。这就是对两汉女性作家总体观照后得出的结论。班婕好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主要是那首五言《团扇诗》。

班婕妤的两赋一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抒发怨情但都怨而不怒,温柔敦厚,表现出一种辣受传统教育的轨迹,也就是《汉书》中所说的“诵古书,依古礼”。不过,三者抒发怒的方式却不同。《自悼赋》属骚体赋,带自传性质,采用铺陈的手法,一开始谈托祖宗“遗德”,有幸进入皇宫并蒙圣宠幸,心中表达出一股志畴意满之感,表示决不辜负圣恩,学做佐君治国的嫔妃,“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生下的婴儿不久不幸逝去,预示了她命运将出现逆转。诗中表现了她对灾难降临的愤懑。荒淫的成帝宠上了赵飞燕姊妹,她发遭受赵飞燕陷害,诗人仍坚贞不屈,并准备维持清白,到死不休。“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与此同时,诗人又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她以《诗经》中古代女性的悲凄命运自比,自宽自解。在古代官怨体中,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官怨体赋,但属陈皇后的贿赂之作。缺乏作者自己真实感受,而班的《自悼赋》出自亲身经历,明白晓畅,更为真切感人。《捣寨赋》写的是捣索女的凄怨思念之情。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捣衣常常用来表现妇女怀远的感情,往往是闺怨诗的异名。作者以捣素女自比,并不象《自悼赋》中那样感情表露明显,而是采用更为委婉隐晦的语气,更为铺陈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念以及思念中又带凄怨的心情。两篇赋总体上辞采朴实,偶用清丽之句流畅动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茅坤就赞扬说班赋在文采上胜过相如。给班氏在文学史上带来巨大声誉,引来无数知音的则属那首五言诗《怨歌行》,也称之为《团扇诗》。诗云:“新裂齐纨索,鲜洁如霜雪。裁为台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全诗采用比拟的手法,诗作共十句。无一句说人,但又没有一句不妙含人。诗中把人的命运比作团扇,说明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命运象团扇一般,到了秋天就要遭封无情地抛弃,“弃捐筐苛”,表达了“弃妇”的一种怨愤。作者借秋扇比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第二句还暗含了作者出身名门,品志高洁。后人点评此诗,认为“常恐”二字,简直把封建男权制度下妇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经常担心遭弃的心态写绝了,是能和《诗经》中描写弃扫的篇章媲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全诗表现手法奇特,意蕴深厚,语言绮丽清简,钟嵘《诗品》认为它辞旨清捷。怨探文绮把它列为上品诗。这个评价也可以说是对它写作风格的一个总体评价。她不幸的命运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共鸣,并通过《团扇诗》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探的吟唱。班氏一生荣衰,是整个封建男权制度下女性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后人的眼里,班婕妤是一个从来不肯与诸妃争宠,也不会干预政事的女人,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那个封建社会女人应有的一切美德,比如说谨守礼教,行事端正。按理说这样的女子应万分受人尊敬,而且是妇人的楷模,谁得到她都应该是一件幸事,特别是在那个颇重礼教的封建社会。

汉成帝死后,班婕妤要求到汉成帝墓边守陵以终余生,由此可见,她对汉成帝可谓一片痴情。王太后便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可惜这位一代才女,把爱情倾注于风流君王汉成帝的身上,最终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重修咸阳县志》记载:“班婕妤墓在延陵北一里许”,今延陵东北652米处有一墓冢,俗称“愁娘娘坟”,应为班婕妤墓。此墓封土形如覆斗,底部边长90米,顶部边长30米,封土高14米。过去传说此墓为“周恭王陵”,墓冢南边还有毕沅书立的“周恭王陵”碑石。

(四)汉成帝时期的大事

(一)昌陵的营建与罢建

汉成帝延陵建造十年之后,曾一度停建,又于渭河南岸的新址建造昌陵,时经五年,未成而罢,复作延陵。虽然昌陵是成帝之废陵,但围绕昌陵的兴建,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唐人著《括地志》卷一云:西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客,一充山陵”。这种情况对汉成帝来说,是非常恰当的。

汉成帝即位的次年,即建始二年(前31年)初春,选定渭城(今陕西咸阳)延陵亭部为自己以后建陵之地。陵墓选定之后,便开始在渭城建寿陵。延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窑村(可能原为延家窑,后延讹为严)。负责这项工程的,按一般惯例,是将作大将。将作大将是秦汉百官公卿中的十二卿之一,官秩二千石,其职责是“掌管土木之役”,就是负责基建工程的官员。将作大将秦朝时原名为将作少府。秦时为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的章邯,其官职就是将作少府。将作少府也简称少府。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其名为将作大将。《后汉书·百官志》解释说将作大将的职责是:“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功。”按说,皇帝的宫室并不是每一代都要增建,但陵墓园寝却是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一套,所以这项工程便成为将作大将的主要任务务。

我们知道,汉代陵墓地面以下构造复杂,有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和黄肠题凑(陵墓四周椁室用柏木枋椽堆垒成的框形结构。以柏木为黄心垒至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这些设施都属于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坟丘作覆斗形,需要大量运土夯筑而成。据说汉武帝茂陵坟丘最大,每边长230米,高46.5米,其他一般底部150米~170米见方见高约20米~30余米。帝陵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边长400米左右,中央各辟一门,门道宽15米左右,门外立双阙。陵园之旁再筑寝殿和庙。寝殿距离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各陵还有庙,内藏皇帝的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也不在一处。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皇帝往往借建陵之机从关东向京师迁徙豪富,于是在诸帝陵区所在地设置陵邑。

后妃墓和朝臣的陪葬墓往往都在帝陵东边,也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修建帝陵有巨大的工程量,一般由将作大将负责指挥,具体施工者称为“卒徒”,实行军事编制,需要经年累月才能完成。汉成帝为自己修建寿陵,由于特殊原因,不但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而且还引发了一场朝臣之间的政治斗争。据史书记载,事情主要出在将作大将解万年身上。

最初陵址选在长安以西北坂上,在元帝修渭陵和昭帝平陵之间。延陵已经修建了十年时间,解万年忽然上奏,建议改换陵址,变成长安以东文帝霸陵附近曲亭南边的一块地(今陕西临潼东),名为昌陵。不知他使用什么理由说服汉成帝,而且解万年说只要三年就能完成全部工程。于是,延陵工程只得暂停。

汉成帝一纸诏令,数十万修陵大军便来到东边低地上重新开张,国库资金(修陵费用由大司农掌握的国库支付)先有一笔巨大浪费。除了陵址变更之外,解万年还要恢复被元帝废除了的立陵邑迁富豪政策。解万年和陈汤是好朋友,他对陈汤说:“汉武帝杨光因为建陵让天子感到满意,就把提拔为将作大将;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有功,被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将乘马延年因为操劳辛苦,官秩升为中二千石(二千石月俸120斛,中二千石月俸180斛)。今为天子营建寿陵,再起城邑,成大功,我也会蒙重赏。你虽是关东人,但妻家在长安,你的儿子也是生长在长安,不愿意回东方去。你不如带头要求迁徙家族到新陵邑,还可以得到天子所赐美田宅,一举二得。”

陈汤好利,随即给汉成帝上了一份密封的奏章说:“初陵所在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豪民不被迁徙关中以奉帝陵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发多起来了,他们盘剥贫民,兼并良田。现在可将他们集中迁到初陵附近,以增强京畿之地的人力财力,以削弱地方诸侯,也使关东中等以下的人家能够均贫富,得喘息。我愿意和妻子家属率先做出榜样,迁往初陵之邑。”

鸿嘉元年(前20年),成帝亲自到他的寿陵视察一番,赦免在墓地做工囚犯的邢徒身份,并将陵墓所在地的新丰县戏乡(今陕西临潼东)改为昌陵县。翌年就按照陈汤的建议,从内郡向这里迁徙豪民(资产500万钱以上者)共5000户。

将作大将是一个有油水的肥差,皇家丧葬,是最容易捞取“奸利”的时机,这种事记载在史书中的很多。工程量越大,工期拖得越久,中饱私囊的机会就越多。解万年不但在陵址的选择上瞎折腾,而且鼓动“置陵邑”。我们知道,修一座城邑也会增加更多的发财机会。他这样做的动机是明显的。但是,骗局终究不能持久。

由于昌陵地势低下,填土工程巨大,解万年承诺的三年期限根本无法完工。陵墓修建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