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后王政君
汉宣帝中兴之后,西汉王朝迅速衰落,直至被王莽篡权。在这个过程中,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她的权势之下,西汉后期外戚干政严重,导致当时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汉朝统治陷入危机。可以说,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从出现在西汉政治舞台伊始,就是以挽歌手的姿态走向西汉政治权力核心的,她本人也在难言之中了结了自己一生的悲歌传奇。
王政君是从元帝时开始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先后以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并一度临朝称制、俯视四海。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历经四朝、贵为天下国母、享年84岁的寿星皇太后,不仅目睹了西汉衰败亡国的全过程,而且是她把汉传国玉玺交给了王莽。
1、宣帝宫人,元帝皇后
王政君,其先世据说是传说中的黄帝后裔。东周时,先祖为齐国卿大夫,姓田氏,后田氏代齐,做了国君,被秦始皇平灭。后来项羽又封田安为济北王。汉高祖建国,田安被削夺王爵,仍住在齐地,当地人称为"王家",从此,田安后世子孙便以"王"为姓氏。田安是王政君的五世高祖。
田安的孙子王遂在汉文、景之际,住在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后来,王遂生儿子王贺,王贺又生王禁(字稚君),王禁便是王政君的生父。王政君的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任绣衣御史,曾到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缉捕地方"群盗",因宽纵不诛被免职。王贺被免职后,又与同乡里的大户人家终氏结怨。王贺因此举家迁到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委粟里,在里中任三老,当地人都很尊重他。据县里有位名叫建公的老者讲:"当年春秋之世,沙丘暴崩,晋史就曾卜过一卦说:'沙丘之崩,实因阴为阳雄,土火相乘。这预示着六百四十五年后,当有圣女兴世,大概会应验在齐田家!'现在,王家迁来,正居当年沙丘之地,时间也相符,恐怕八十年后,王家真有贵女出世而兴天下了。"
也许是出于巧合,建公的一番神话般的预言后来真的灵验了,并且恰好应验在王政君身上,似乎王政君的一生早已命中注定。这样,王政君的头上就有了"圣女"的光环。
相传王政君出生时曾有奇异,据《汉书》记载,她的母亲李氏夫人怀孕时,就曾"梦月入其怀",方孕政君。汉代大文学家扬雄作诔文时说她乃"太阴之精,沙麓之灵",就是说,人未出世,就已非同寻常了。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王政君呱呱落地。此时,她的父亲王禁只担任廷尉史一职。王禁胸怀大志偏又喜酒好色,娶了几房妻妾,生有四女八男:长女君侠,次即王政君,再次君力和君弟;长子王凤以下有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
政君与王凤、王崇同为王禁的正妻李氏所生。王政君的生母李氏生下三个孩子后,因为嫉妒丈夫娶妾太多,一气之下改嫁给河东的苟宾。
王政君小时候跟随爷爷王贺住在山东时,年复一年,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美艳端庄,在当地颇有佳名。待字闺中时,父亲将她许配了人家,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几次都没等迎娶过门,许嫁的男子就死了。后来东平王刘宇见她清秀聪慧,又聘她为姬妾,仍是没等过门,东平王又死了。接连发生这样的事,王禁很迷信,就找个卜者为女儿看相算命。卜者说:"当大贵,不可言。"王禁听了这极富暗示性的话,便不惜重资,延师教她读书学经,还教习琴棋书画,熏陶贵族礼仪。王禁不免暗暗称奇:难道女儿命硬,有克夫之灾?为此他专门请会相面的半仙为王政君算命。半仙对王禁说:"令爱吉相,命当大贵。"王禁信以为真,悉心教她读书写字,练习操琴司鼓,指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五凤四年(前54年),18岁的王政君被选入皇宫,做了一名地位很低的宫人——家人子。王政君入宫近二年,一直默默无闻。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她才得以崭露头角。这便是皇太子刘奭最宠幸的妃子司马良娣病死。
司马良娣临终前,拉着太子刘奭的手,哀哀陈诉:"妾死非天命,是殿下那些姬妾嫉妒我受殿下恩宠,天天用妖法诅咒我。妾实在是死不瞑目呀!"司马良娣死后,刘奭因悲痛过度而精神颓靡、郁郁寡欢,常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迁怒于其他姬妾。日子久了,宣帝了解到事情真相,为了顺适太子的心情,特命皇后从后宫家人子中选择可以服侍太子者,任由太子选入宫中。
一天,太子入朝觐见父皇,皇后乘机将已经挑选好的五位家人子引入。巧的是,王政君正在其中。皇后私下里告知在旁供奉的长御,让她问问太子到底中意哪一位。其实,太子此刻还沉湎于对司马良娣的无限思念之中,对皇后煞费苦心为他挑选的五位佳人,没有任何兴趣,但又不好驳皇后的面子,不得已勉强回答说:"其中一位还可以。"此时王政君的座位离太子最近,五人中又偏偏是她一人穿着绛色花边的大掖衣。长御闻言,以为装束与众不同的王政君被选中,便转告皇后。于是,皇后命人将王政君送到太子东宫。
礼毕当日,太子与王政君同会阳台,这在古代称为"御幸"。尽管王政君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非常好,但是她的运气确实很好。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了未来的成帝,这也许是王政君命该交运,当时太子妻妾数十人,有的御幸长达七八年,可是都没有生育子女,这令当时的汉宣帝非常着急,就怕后继无人。王政君这一次机会便身怀有孕,真算是福星高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王政君在甲馆画堂生一男婴。年近中年的宣帝得到嫡长皇孙,一番苦心终于没有付诸东流,喜悦之情自不必说。他亲自为孙子取名"骜"。骜者,千里马也,字太孙,常把他带在身边,异常钟爱。
母以子贵,王政君的地位也随之高涨。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死去。太子刘奭即位,这就是汉元帝。年仅3岁的太孙刘骜被立为太子。王政君先由太子之妃升为婕妤,三天之后,又立为皇后。
尽管王政君运气好,当上了皇后,但她却未能超越命运的法则。王政君的皇后生涯是冷清孤独的。自从她生下刘骜,很少被刘奭召幸,只剩下皇后的虚名。因后宫嫔妃众多,无暇一一临幸,元帝便命令画工画下她们的肖像,根据肖像选定是否召见。
王政君聪明绝顶,知道只要保住她的皇后和皇太子的地位,早晚会有出头之日。因此,她丝毫没有争风吃醋的意图,依旧坚持每天恭顺地向汉元帝请安,从不提出非分的要求。她的贤惠使她在后宫中深得人心,也使汉元帝从心底里满意。虽然没有和元帝长相厮守,但她的皇后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过。这中间元帝曾有过换太子的念头,但因种种原因而作罢。
在王政君遭受冷遇的时候,元帝对傅昭仪却是非常宠幸,因此对傅昭仪所生的儿子定陶王刘康十分钟爱,认为他多才多艺。渐渐地,对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刘骜就不满意了。尤其是后来太子常饮酒作乐,不务正业,元帝更觉得他无德无能,不堪大任。因而,常常想废掉刘骜,改立刘康为太子。这使王政君与太子都忧惧不安,茶饭无味。多亏了元帝的宠臣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才化险为夷。太子刘骜的嗣君身份才没有改变。王政君也度过险关,依然做她的皇后。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元帝病死。太子刘骜即位,这就是汉成帝。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2、五侯受封,成帝束手
成帝处在皇太后及其家族的操纵下,从此不再关心朝政,反而更加追求荒淫腐朽的生活。
成帝即位后,立许氏为皇后。鸿嘉三年(前18年)十一月。许氏做皇后14年后,被王政君废黜。早在许皇后被废之前,成帝还曾纳赵飞燕入宫。围绕着赵飞燕在后宫的地位,王政君对成帝百般刁难,使他无法随心所欲,引出了后宫一系列的波澜。
成帝死后不久,司隶校尉解光(司隶校尉是专门负责纠察京师百官与近畿治安状况的官员,外戚、亲王也要受其监察,权力很大)上奏王政君,称成帝与许美人、中宫史曹宫曾育有子嗣,但均因赵氏撒野使泼而死于非命,且证据确凿,事实清楚。
这份上奏一公开,立即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王政君既哀痛皇孙之死,使国统绝嗣,又恨赵氏姐妹施媚固宠,害死了儿子,有意依法严办,但她也有后顾之忧,担心深究会使成帝的私生活暴露于天下,有碍其形象。郎官耿育的上疏也表达了这一观点:"复校省内,暴露私燕,诬污先帝倾惑之过,成结宠妾妒媚之诛,甚失贤圣明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这一番话,使王政君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位的汉哀帝只把赵飞燕的弟弟新成侯赵、侄子成阳侯赵废为庶人,将其家人贬往辽西郡(今辽宁义县西),而没有再追究赵飞燕的责任。哀帝本人也因赵飞燕有助其继位之德,不想再予深究,遂不了了之。不过,事情远没有完结。哀帝死后,王莽又通过王政君,旧话重提,诏示有关部门:"前皇太后(赵飞燕)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数十日之后,又以她有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怀狼虎之毒等名义,废为庶人,逼令自杀。迁延数年的成帝后宫一案才算告一段落。据说,当时民间有童谣传唱:"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成帝每微服出行时陪同的张放),时相见。木门仓琅根(指宫门),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正是对此事的演绎。
3、国统三绝,王莽居摄
哀帝刘欣是当年与成帝刘骜争立太子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也就是当年元帝宫中王政君的情敌傅昭仪的孙子。成帝在世时,定陶恭王刘康来朝,他念先帝的情分,不再计较其争储的过节,对待这位王弟非常周到仁厚。成帝曾对定陶恭王说:"我没有儿子,人命无常,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咱们就不能再像今天这样见面了,你还是待在我身边,还可以常常见面。"后因大将军王凤相逼,刘康辞别归国,两人相对而泣,依依诀别。成帝晚年,自知得子无望,不得不与母亲王政君在皇族宗室中寻找合适的人选来承继皇统。当时,最有希望的是成帝的弟弟中山孝王刘兴与侄子定陶王刘欣。
元延四年(前9年),中山孝王与定陶王均入朝觐见。定陶王率王国傅、相、中尉三官一道入朝,中山孝王惟独带一位王傅,成帝觉得纳闷,就问其原因。定陶王答:"祖宗有定制,诸侯王入朝面圣,应率封国内二千石官同行。傅、相、中尉,都是封国内二千石,所以都可随从。"成帝又让他诵《诗经》,定陶王出口成章,且能通解其义,成帝心中甚喜。又一天,他问弟弟中山孝王:"只带封国王傅入朝,是据什么法令呢?"中山孝王瞪目结舌,令其诵《尚书》,又是支支吾吾。后来成帝给诸侯王赐宴,中山孝王最后一个吃饱离席,起来时,袜子上系带又松开。成帝由此觉得中山王不如定陶王贤能,常常向王政君赞誉定陶王的才艺。这对定陶王入继大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随同前来的定陶王祖母傅太后也为孙子在宫中辛勤奔走,多方贿赂,首先打通了成帝最宠爱的赵飞燕姐妹的关节,送去了很多珍宝与特产,赵氏姐妹也听到过皇上赞扬定陶王,自己更想借机巩固日后在宫中的地位,也就积极地替他争取;同时,傅太后还买通了喜爱钱财的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通过王根等人讨好王政君。多管齐下,定陶王刘欣终于如愿以偿,于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被立为皇太子。一年后,成帝暴死,刘欣即位。为了斩断哀帝与已来长安的傅太后及生母丁姬的亲密关系,王政君只准许她们每十天与皇帝见一次面。不久,哀帝请求王政君准许追尊生父定陶恭王为恭皇,并加封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为皇后。后来,他借口"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把傅氏由帝太太后改封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丁氏为帝太后,称中安宫,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称长信宫(后居长乐宫)并驾齐驱。这样,加上当时的中宫皇太后赵飞燕,哀帝时后宫共有四位皇太后。
傅、丁开始得势后,王政君为了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曾诏令以大司马辅政的侄子王莽辞职。哀帝担心刚刚即位,就失爱于王政君,未敢造次,对王莽表示挽留,并派人向王政君说:"皇上听说太皇太后下诏,很是悲伤。皇上表示,您若不让大司马辅政,他就不敢听政。"于是,王政君再一次下诏让王莽辅政。但王氏外戚与傅、丁两家显然难免发生冲突。一些大臣出于各自的考虑,也纷纷就朝廷人事发表意见。不久,司隶校尉解光弹劾曲阳侯王根及其侄子成都侯王况,内怀奸邪,蔽上壅下,内塞王路,外交藩臣,骄奢僭上,坏乱制度,无人臣之礼。哀帝就借机削去王况的封爵,贬为庶人;把王根撤职,逼令归国。随着傅、丁两家的得势,她们也日益骄倨。傅太后与王政君谈话时,常常不礼貌地直接称她"妪",即老太婆,王政君也不便当面发作。看来,作为实际掌权者的王政君因傅氏得势也经历了一段不甚惬意的生活。
傅、王两家的明争暗斗,使西汉中枢政治更加腐败黑暗。为了确保王政君绝对的国母地位,辅政的大司马王莽等人对傅、丁的势力设法加以限制,这种限制又导致双方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有一次,未央宫内大宴,有人给傅太后设帷座,与首座的王政君并列。王莽看到后,立即板起面孔说:"傅太后只是藩国的太后,怎可与至尊的太皇太后平起平坐?"言罢,令人立即撤掉了座位。王莽因此得罪了傅氏。事后,王莽不得不避其锋芒,在王政君的授意下提出辞职。这一次,哀帝没有挽留。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南阳(今属河南)后,杜门谢客,静观时变。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王政君建议哀帝颁布法令,限制占田与广蓄奴婢。但哀帝自己带头破坏规定,一次就赐给董贤良田二千顷,法令实际上是一纸空文。王政君诏令王氏娘家人:家中田地,除了祖上坟茔地外,其余都要分给贫民。虽然这只是一种姿态,却使王政君获得了慈善国母的美誉。不久,哀帝迫于朝野上下的压力,以奉侍王政君为名,将王莽重新召回。
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死于未央宫。哀帝没有儿子承继国统,王政君立即入宫,掌握了象征最高权力的传国玉玺。她启用王莽,委以军政大权,逼死董贤,立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平帝年仅9岁,体弱多病,王政君虽然高高在上,东山再起的王莽却逐渐地将她架空,掌握了实际权力。
王莽的发迹,恰是王政君裙带政治的结果。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儿子。王曼死后,王莽家境孤寒,但对几位叔伯"曲有礼意",恭敬备至。当年王凤生病,他侍疾左右,亲尝汤药,忙里忙外,一连个把月都没舒舒服服地睡个囫囵觉,有时脸都顾不上洗,以至于"乱首垢面"。后来,在众人推举之下,王政君给他封官加爵,但他"节操愈谦","折节力行"。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时,王政君让他做大司马,掌握军政大权。这一时期的王莽表现得谦恭礼让,朝野上下一片颂扬之声,"宗族称孝,师友归仁"。王政君也对他十分信任,认为他德才兼备。其实,王莽此时已有篡汉野心。
为了更牢固地掌握手中的权力,王莽很注意在王政君眼中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他表面上谦恭处事,以使朝廷官员颂扬他的功德。对王政君身边的宫人,无论地位高低,均大加贿赂,有时连王政君的婢侍生病,他也亲往探视,以讨王政君的欢心。
王莽见年愈古稀的王政君不满足长年居于深宫之中,便极为周到地安排她"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存见孤寡贞妇",并煞费苦心地筹划她四季游玩的地点。从此,王政君春夏秋冬常在外游幸。在王莽的鼓动下,她还曾如愿到多年前与元帝欢会的太子旧宫中缅怀旧情。另外,王莽还特别注意用一些虚名来取悦王政君。如奉劝她不要总穿粗布衣服,更不要常减御膳,为了宗庙社稷,应"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等,显得特别关心她的饮食起居。正是通过对王政君的蒙蔽与奉承,王莽攫取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平帝元始五年(5年),王政君赐王莽九锡,这是给予诸侯大臣无比荣宠的赏赐。这时,王莽已位极人臣。
元始五年十二月,年幼的平帝死去。王莽为了控制新君,遂从宣帝玄孙辈中选了年龄最小、年仅两岁的广戚侯子刘婴。他欺骗王政君说,经过占卜,立婴最吉,王政君当然同意。王莽立孺子婴为君。几乎同时,王政君收到一份奏章,说在武功县(今属陕西)境内发现一块异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接着,又有人奏请王政君立婴为孺子,令王莽仿当年周公辅成王的先例"践祚居摄"。看到奏章,王政君猛然间若有所悟,素来谦恭的王莽,难道有篡汉之心?年前他拒而不受在新野(今属河南)增加的封邑,难道是想富有四海,拥有天下?想到此,王政君不由一惊。她对人说:"丹书符命,实诬罔天下,不可相信。"王莽的党羽、太保王舜对她解释道:"事已至此,也没法阻止了。再说王莽并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想通过摄政提高他的身份以威服天下罢了!"王政君无可奈何,勉强下诏答应王莽称摄皇帝,南面朝群臣,听政事,冕服礼仪"皆如天子之制",并改元称"居摄元年"。
自此,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摄知国政。消息传出,宗室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等移檄郡国,举兵讨莽。王政君闻讯,曾说:"到底还是人心不相远。我虽是个妇道人家,也知道王莽一定会不会有日子过。"然而,王莽仍借她的名义堂而皇之地镇压了反对派。
成、哀、平三朝,皆绝国统,帝位虚悬。皇位继承,听由王氏。汉家基业已如大厦将倾,王政君受王莽的蒙蔽,对他亲信有加,全权委托,西汉王朝竟眼睁睁地被断送了。这一切,对于王政君个人来说,是一个悲剧。毕竟,西汉王朝的挽歌是在她手中打上了休止符。
4、新室文母,长寿宫泪
很快,王莽对自己的"假皇帝"名分不满足了,他撕下谦恭的面具,直截了当地向王政君提出:在号令天下和天下奏事时,将"摄皇帝"的"摄"字去掉,仅在王政君和孝平皇后面前称假皇帝。王政君不得不答应下来。
几天以后,王莽索性头戴皇冠,拜过王政君后,便在未央宫前殿即真皇帝位,定国号"新",纪元称"始建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新莽代汉。王政君悔恨不已,她后悔自己轻信王莽,养虎贻患,更恨王莽有负汉室。
正当王政君愤悱郁结、长吁短叹之际,宫人来报,太保王舜求见。王舜施礼落座,王政君已猜到他的来意。原来,王莽即位时,曾几次向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但王政君拒绝交出。传国玉玺乃是当年汉高祖刘邦从秦末代君王子婴手中得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由皇帝亲御,世代相传,称为汉传国玺。王舜此番入宫,正是受王莽指使来求取传国玉玺。王政君一见到王舜,就怒冲冲地破口大骂:"你们承蒙汉家浩荡皇恩,世代享受富贵荣华,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趁托孤寄重之机,谋篡汉家江山社稷,丝毫不念及恩义二字。人到了这个份儿上,连猪狗都不会多看一眼,天下哪有像你们这样的!王莽自以为上承天命,做了新朝皇帝,既然已改变了汉家正朔服制,那么就应该自己另制国玺,传之万世,何必再三苦苦索取我汉家的亡国之玺,难道不怕是不祥之物吗?我,汉家的老寡妇,先帝的未亡人,将不久于人世,后世伪造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现在汉室已破,我只想与这颗玉玺同葬地下,你们休想再打它的主意!"王政君又气又恨,说罢,禁不住老泪纵横,痛哭失声,旁边的侍从见状也都泪眼汪汪。王舜也显得悲伤不已,哽泣好久,才恢复常态对王政君说:"太后,事到如今,臣等也无可奈何。王莽对传国玉玺是志在必得,太后想想看,您能最终坚持到底不给他吗?"劝解之中隐含着胁迫。王政君知道大势已去,便拿出传国玉玺掷到地上,咬着牙对王舜说:"这玉玺就交给你。我已垂垂老矣,没有多少活头,不能亲眼看到你们王氏灭族的那一天!"
王莽得到玉玺,十分高兴,他在未央宫为王政君特设酒筵,纵其手下大肆庆贺。不难想象,此时,王政君心中是何等凄苦!王莽逼宫,正是她手植的苦果!东汉班彪曾说:"王莽得势,正是王政君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中,委重外戚、授之国政之结果。当位号已移于下,她犹心怀恋惜,握着汉家传国玺,不想交给王莽。妇人之仁,悲夫!"
新莽代汉,制度尚古,对汉朝制度全部改弦更张。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政君,依然居住在昔日宫中,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太后。她命令自己宫中所有的人都穿着汉朝旧服色,依然按汉家的规矩来安排生活,此时,她依旧沉浸在对往日岁月的追忆中。
王莽难以容忍王政君汉朝太皇太后的身份,于是亲率诸侯群臣,给王政君改上尊号,称"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意在断绝她与汉家的旧缘。王政君没有表示推脱,默默地答应了。但是,她内心却愈来愈难以承受那无法言喻的伤痛。王莽深知王政君心怀怨恨,为求媚于她,可谓"无不为",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王政君"愈不悦"。
为了让王政君更符合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身份,王莽拆毁了元帝的庙,另建新庙,并特意在元帝庙的旧址上为她修了生祠。因为王政君尚健在,不便称庙,就称为长寿宫。有一天,王莽特地在长寿宫为王政君设下酒宴。王政君见元帝庙已被拆毁,不禁垂泪哽泣:"这里是汉家宗庙,皆有神灵,为什么竟平白无故地毁坏!假若鬼神无知,修庙何用?若是地下有知,我本汉家妃妾,岂能辱先帝庙堂来饮酒高会!"她私下对随从说:"王莽如此侮慢神灵,岂能得天佑助!"宴会不欢而散。
始建国五年(13年)二月,王政君离开了人世,终年84岁。新朝皇帝王莽宣布为她服丧三年,并将她葬于元帝渭陵(今咸阳市渭城区)陵城的司马门内。王莽在这两座相距140丈的陵冢之间,又挖掘了一条沟壑,以示新室文母与汉家元帝的绝缘。也许,这种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安葬方式,正是在西汉和新莽两个朝代为皇太后的王政君不得不接受的最终安排。
虽然王政君被逼把汉朝传国玉玺交到了王莽手上,王莽却并未能国运久长。王政君死后仅仅十年,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落了个身首异处、遭人分尸的下场。那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的传国玉玺,此后屡经易手:绿林军,赤眉军,刘秀建立起的东汉,再到东汉末的孙坚、袁术,魏晋的司马氏,十六国时匈奴族刘聪、刘曜,羯族石勒、石季龙,后来的南朝刘宋、萧齐、梁、陈之君,侯景小丑,隋文帝杨坚、宇文化及、窦建德以及李唐等,可谓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刀光剑影与风云变幻。这其中,有哪一朝哪一人能够"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呢?
(二)傅昭仪和冯昭仪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自从生下刘骜后,就很少被刘奭召幸。因后宫嫔妃众多,无暇一一临幸,元帝便命令画工画下她们的肖像,根据肖像选定是否召见。据说,那位有落雁之貌的美女王昭君就是因为画师没有好好地为她画像,一直坐守冷宫,后来,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
汉元帝的后宫中,除了王皇后之外,还有傅昭仪、冯婕妤两位佳人。
1、傅昭仪
傅昭仪,河内温县人,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傅氏无奈,流入长安,侍奉上官太后,颇为太后赏识,晋为才人,赐给太子刘奭,为太子宠信。太子刘奭即位后为汉元帝,拜傅昭仪为婕妤。傅婕妤凭借天生丽质,深得元帝喜欢,也能善待宫中侍女,宫中侍女人人感恩婕妤,有口皆碑。她曾生下一女一男,女为平都公主;男名刘康。永光三年(前41年),封刘康为定陶恭王。定陶恭王多才多艺,深为元帝宠爱,不久,傅婕妤升为昭仪。元帝对傅昭仪、定陶恭王母子喜爱有加,甚至皇后、太子,远所不及。
傅昭仪是汉元帝最宠爱的妃子,既有才干,也得人缘。傅昭仪曾策动元帝废立太子,可惜没有成功。元帝、成帝陆续去世后,她的孙子刘欣继位为汉哀帝。她本应住在东宫,脱离政事,但却利用北宫到未央宫的一条暗复道,天天去哀帝宫中要求封她为皇太后。哀帝为削弱王太后家族之权,同意了她的请求,并受封傅氏家族,一时间,傅家贵极天下,连王氏家族也被挤到一边。
昭君出塞不久,汉元帝就病入膏肓。这时,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王皇后、太子刘骜却难以得到进见的机会。元帝病情稍微缓和,竟然对王皇后、太子产生了更多的不满。
在王政君遭受冷遇的时候,元帝对傅昭仪却是非常宠幸,因此对傅昭仪所生的儿子定陶王刘康十分钟爱。此子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甚得汉元帝的欢心,父子二人"坐则侧席(紧挨着御座),行则同辇",简直形影不离。从此,王政君母子便被冷落一边。渐渐地,对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刘骜就不那么满意了。尤其是到后来太子常饮酒作乐,不务正业,元帝更觉得他无德无能,不堪大任。因而,常常想废掉刘骜,改立刘康为太子。他多次向尚书询问景帝时改立胶东王为太子的故事,皇帝有废立太子之心,在宫廷之中已经不再是秘密。为此,太子长舅王凤与王皇后、太子皆忧心忡忡,不知如何应对,当时的政治高层疑云密布绝非危言耸听。这使王政君与太子都忧惧不安,茶饭无味。
多亏了元帝的宠臣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才化险为夷。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元帝病重,一人独寝,史丹凭借有元帝的特殊信任而得以陪伴在侧,他看周围没有旁人,趁机跪到元帝卧榻之旁,涕泣满面地说:皇太子之立长达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但是,定陶王得到皇帝爱幸却广为人知,近来外面流言纷纷,传说陛下要改立定陶王,废当今太子。言谈至此,史丹极力强调:“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元帝见他情切意哀,更有感于史丹的涕泣极谏,特别是他所分析的改立太子的昭旨一旦公布,就可能出现朝廷公卿共同抗旨的紧张局面,自己也明白废立太子一事阻力很大,这使得元帝不得不明确表态:不会有改立太子之举。史书上这样记载当时的情景,元帝喟然长叹:"我也是左右为难。太子与定陶王都是朕之爱子,我怎能不替他们考虑?但念皇后(王政君)为人谨慎,遵法循礼,先帝又喜爱太子,朕岂能有违先帝于地下?你不要再多说了。我的病恐怕难以痊愈,到时候,还望你们好好辅佐太子,别让我失望才好。"就这样,太子刘骜的嗣君身份才没有改变。王政君也度过险关,依然做她的皇后,一场政治危机得以消弭。
元寿元年(前2年),傅氏去世,哀帝下令以皇后礼仪将其合葬于渭陵。因陵墓在元帝陵东,故有“渭陵东园”之称。哀帝死后,王莽当政,借口傅昭仪“冢高与元帝山齐”,调集十余万人,历时二十多天夷平了傅氏陵墓。今渭陵东北350米处,有一残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高2米,当是傅昭仪的废陵,俗称“塌塌冢”。
2、冯昭仪
冯婕妤与傅昭仪命运不同。冯婕妤之父是宣帝时率兵击破莎车、累官至左将军、封关内侯的冯奉世。冯奉世,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冯婕妤为冯奉世长女,名媛,由元帝纳入后宫。冯昭仪生子刘兴,立为信都王,后改中山王。冯氏亦拜为婕妤,受宠程度与傅昭仪不相上下。
在冯婕妤受宠时,她还作出了一件令时人称道不已的壮举。永光五年(前39年)冬,元帝与后宫嫔妃,去长杨宫射熊馆打猎,文武百官一律侍从。到了射熊馆,元帝在场外高座,左有傅昭仪,右有冯婕妤,还有后宫美女,不可胜数。汉元帝本来就喜好打猎取乐,这时更是跃跃欲试,不肯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到了午时,元帝余兴未尽,还不肯罢休,他又跑到虎圈前去观赏斗兽。傅昭仪和冯婕妤两位佳人自然跟随前往。这时,虎圈中的各种野兽,互相攻击,异常凶猛。没有想到,有一只野熊忽然跃出虎圈,径直向元帝扑过来。元帝御前本来有木栅栏保护着,只见野熊上身直立,用两只前爪抓住栅栏,想要越过栅栏跳进来。元帝吓得不知所措,其他嫔妃也魂魄飞扬,抱头鼠窜,四散逃跑,唯独冯昭仪既不躲也不逃,挺身而出,当熊而立,此举让元帝赞叹不已,正在这时,恰好有武士赶来,各持武器将野熊打死。冯婕妤脸色如旧,漫步而归。元帝便问道:“猛兽前来,人人躲避,你为何反而向前?”冯婕妤答道:“妾闻猛兽抓人,得人便止。我恐熊至陛下,侵犯陛下,便以身挡熊,免得陛下受惊。”元帝听了,赞叹不已,倍加敬重。傅昭仪听后,自叹不如,羞愧难当。经过这次“佳人救皇帝”的事件后,元帝拜冯婕妤为昭仪,封其子刘兴为中山孝王。
傅、冯两位昭仪,位均势敌,不相上下。冯昭仪日渐得宠,冯奉世父子,并列公卿,显赫一时。元帝死后,冯媛为中山孝王太后,随王就国。
冯昭仪的父亲冯奉世,字子明,祖籍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徙杜陵。其先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汉文帝时,其先冯唐,曾为代相,名噪一时。汉武帝时,冯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补武安长。不久,学《春秋》,读兵法,前将军韩增选为军司空令。宣帝时,以卫侯持节出使大宛。时莎车贵族杀汉官员,破坏汉在西域的统治,他率兵击破莎车,莎车王自杀,威震西域。宣帝封冯奉世伟光禄大夫、水衡都尉。元帝即位后,为执金吾。永光元年(前42年)秋,陇西羌人反,元帝派冯奉世率1.2万人以领兵屯田为名,屯驻临洮(今甘肃岷县),之后率兵击破羌人。次年二月,胜利返回长安,封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500户。永光五年(前39年),冯奉世去世,葬渭陵,因他是外戚,在其坟墓周围营造了园邑,也许冯昭仪之陵也分布在冯氏墓园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