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从汉武功过看历史悖论现象

一、何谓历史悖论

“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命题。

即要肯定一种真的判断,就会推出一种假的判断,反之,要肯定一种假的判断,就会推出一种真的判断。

其公式是:“如果承认B,可推出非B,反之,如果承认非B,可推出B。”称命题B为一个悖论。

1902年,英国学者罗素(Bertrand Russell)发现了集合论中的一个悖论,在教学界引起了震惊,这就是所谓的“罗素悖论”。

后来他用一个生动的“理发师悖论”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悖论:

一个乡村理发师,自夸无人可比。

他宣称自己当然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但却给所有自己不刮脸的人刮脸。

有一天他发生了疑问,他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刮脸?

要是他自己给自己刮脸,那么按照他的声明的前一半,他就不应该给自己刮脸;但是要是他自己不给自己刮脸的话,则照他自夸的那样,又必须给自己刮脸。

于是这个理发师陷入了逻辑矛盾之中。

上述这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命题,在科学中普遍存在,只不过其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提法罢了。

如前所述,数学中叫“悖论”,在逻辑学中也叫“悖论”,而在物理学中则叫“佯谬”等等。

实际上,这就是哲学上的“矛盾”。

历史研究中,也常常遇到一些矛盾现象。

如中原王朝向周边民族地区的拓展,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原王朝的文明程度要远远高于周边民族地区,中原王朝向周边地区的拓展,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开发与进步,因此这种拓展具有积极作用。

如果再从周边民族地区的立场来看,中原王朝的介入,对当地就是一种侵略,造成了当地政权的灭亡,也必然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而这种抵抗无疑具有正义爱国的性质。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尖锐的逻辑矛盾:一方面是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行为,一方面对此行为的抵抗却是反侵略的正义的爱国主义斗争。

二者并存于同一事物之中。

诸如此类的史学逻辑矛盾命题,就是我们所讲的历史悖论。

历史悖论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1993年出版的《秦文化论丛》第二辑中的《秦文化的南播》这篇论文。

该文在分析了秦文化南播对江南地区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又对楚人反秦斗争的爱国主义性质作了肯定。

面对这种逻辑上的矛盾,作者引入了“悖论”概念,并以“历史悖论”来命名。

在此,本书继续沿用这一概念,希望对于科学评价汉武帝的功过是非有所帮助。

二、汉武悖论现象透视

“凡是有便于杰出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的时候和地方,总会有杰出人物出现的”。

在汉帝国建立之后,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汉武帝,不愧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作为当时社会力量的代表,正是当时社会关系的产物。

当我们分析其功过是非时,很容易看到,在他身上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巨大矛盾:即大功与大过同在,或曰大功与大过集于一身。

前文所阐述的历史悖论现象,在汉武帝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我们不妨将此称为“汉武悖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汉武悖论现象,在许多杰出人物身上也都存在着,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就拿与汉武帝同样堪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来看,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创建帝国制度,历史功绩之大,前无古人,被誉为“千古一帝”(李贽语),“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语);然而他同时却又是一位稀世暴君,在他统治下,特别是统一以后,“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这里,同样是大功与大过同在,大功与大过集于一身。

我们在秦始皇身上,同样看到了汉武悖论现象。

难怪古人多将汉武与秦皇相比,二人确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实,汉武悖论现象不唯古人独有,而且也存在于今人身上,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在中国漫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曾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人物,但唯有这位湖南农民的儿子独领风骚,领导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连伟大如孙中山也未能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其功绩之大,用“空前”两字定位并不过分。

但是,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这位领袖令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对此,绝非轻轻说一声“交了学费”,便可以向历史作交代的。

特别是他发动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使祖国大陆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以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显然,在他身上,也是大功与大过同在,大功与大过共存。

面对上述古今皆有的汉武悖论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产生这类悖论现象的原因何在?

这里,至少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一,任何杰出人物总有其局限性,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不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也只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某一方面的任务,而不可能是其全部——这就是“局限性”。

如果超过了限度,必然适得其反。

许多杰出人物之失,皆因超限度所致。

试想,倘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初,始皇便溘然逝去,而没有以后许多“超限度”的瞎折腾,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当何其伟大也!

其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世人的很多举措,在实施的当时,可能是正确的、进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会变成错误与过失。

这类祸福倚伏的实例甚多,兹不一一列举。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武悖论现象的形成,与此关系最大。

众所周知,数学史上当罗素悖论提出后,令数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人们对严谨的集合论产生了怀疑。不过,后来数理逻辑学者通过努力,终于用公理方法解决了集合论的悖论;再后,人们还运用发展观点来解释集合论模型的建立过程,从而也消除了集合论的悖论。由此不免使人联想到,对于汉武悖论是否也能“解决”“消除”?

诚然,人文社科方面的问题完全不同于数学或其他自然科学问题,特别是对于已成为既定史实的汉武悖论,压根儿就不可能像解决、消除集合论悖论那样予以化解。

这里所说的“解决”“消除”,不过是防止再度发生的意思。

具体言之,即树立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建立一种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其核心应是废除终身制,实行任期制),以避免今后再出现新的汉武悖论现象。

我们希望未来的杰出人物,能够将其功绩建立至最大值,而将其过失缩小到最小值,从而防止那种集大功与大过于一身的历史重演。

我们相信,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日世界,在全人类向着和平、进步发展的大趋势下,在各国开始迈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科学,坚持理性思维,上述的愿望,经过不懈努力,必定能够变为现实。

以上就是我们透视汉武悖论,所得到的一点历史启示。

是否妥当,敬祈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最后,让我们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书——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