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城向南走四五里,来到一所小寺院。有和尚五十余人。从前瞿拿钵剌婆大唐语言是德光论师曾在这里撰写《辩真》等著作,共一百多部。论师年轻而又有杰出的才华,成年后抱负远大,聪慧敏捷,博通物理,识见高强,学问渊博,见识多广。他本来学习大乘,但还没有认识到大乘理论的深奥玄妙之处,就去阅读《毗婆沙论》,因此弃大乘而改学小乘,写了几十部论著,攻击了大乘教的主要纲领,专门执著于小乘。他还写了几十部世俗的书,否定和驳斥先辈们的经典论著。他苦苦思索佛经的涵义,读了几十遍还不能领悟。钻研的时间虽然很长,但疑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时有提婆犀那大唐语言是天军罗汉,往来于睹史多天睹史多天:又译作兜率天。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作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每一界又分若干个天。睹史多天是欲界六天之一。传说弥勒菩萨就住在睹史多天内院里。德光想通过他求见慈氏菩萨,以解决疑难并求指教。天军用神力把德光接上天宫。德光见到慈氏菩萨只是长长作了一揖,并不行礼。天军对他说:“慈氏菩萨将按次继承佛位,你怎么这么自高自大,胆敢不向他致敬?你既然想聆听菩萨的教诲,为什么竟不屈从?”德光加答说:“您老这些话,确实是对我的教育。但我受戒于比丘,是个出家人,慈氏菩萨享受天上福乐,并不是出家的僧侣,要我对他行礼,恐怕不合适吧。”菩萨知道他自我傲慢,内心顽固,不具备听法的条件,德光往返三次,未能解决疑难。德光再次请求天军,打算重新觐见行礼。天军厌恶他态度傲慢,轻蔑地不予理睬。德光既不遂愿,便起怨恨之心,随即躲进深山老林。修行禅定,发挥神通,但自我傲慢,未能去除,没能证得道果。
大寺院及众贤与世亲故事。
德光寺北边三四里,有一所大寺院,有和尚二百余人,都学小乘法教。那里是众贤论师去世的地方。众贤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聪慧机敏,博学多达,幼年时就受到人们高度的赞誉,对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有特别深的研究。当时有位世亲菩萨,一心追求深奥的道理,探索书中包含的言外深意,驳斥了毗婆沙论师所持有的理论,写出了《阿毗达摩俱舍论》这部书,情文并茂,理趣精高。众贤论师阅读了这部著作以后,有志于从事这些理论的研究。于是苦心孤诣,认真钻研,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写出了《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共八十万字。论文真可谓语言深刻,意态悠远,穷尽幽邃,洞察精微。众贤论师对他的门徒说:“以我这超群的才能,凭我这正确的见解,完全可以驳倒世亲菩萨,挫败他的锋芒,不能让这老头子独得占鳌头的名声。”于是三四个才智杰出的门徒,带着他的著作,前去访问世亲。当时世亲菩萨正在磔伽国的奢罗城。从远方传来消息说,众贤论师将到此地。世亲菩萨听说以后,立即整治行装。他的门徒不理解,就上前进谏说:“大师道德超过从前的哲人。在当今世界盛名远扬,远近学者没有不推崇你而自感弗如的。如今听说众贤论师要来,多么害怕呀?果真有屈尊之处,我辈可以厚颜相对。”世亲菩萨说:“我现在要去远处游学,并不是为了躲避众贤这个人。看来在这个国度里,是不再能够弄明白的。众贤是个后生小辈,他诡辩如流,而我年老力衰,不能自持所见。我想用一句话挫败他的邪说,想把他领到中印度,让那些年轻有为的英雄豪杰去明察真伪,详论得失。”不久就让他的伴侣背上书箱同他一道远游。众贤论师在此后一天到达这个寺院。他忽然觉得气力衰竭,于是写信向世亲菩萨谢罪说:“如来涅,门徒分成宗派,各传其所宗之义理。同道皆党,异派遭恨。我孤陋寡闻,愚昧无知,蒙先辈以义理相传,我拜读了您所写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您批驳了毗婆沙师的要义。而我却不自量力,研究多年,写了这一部《俱舍雹论》,想把它扶为正宗。我智小谋大,死期将至。您世亲菩萨宣扬微言大义,探讨至理,如您能不毁弃我的著作,让这遗文得以留存,这就是我最大的幸运了,死了又有什么后悔呢?”于是他一个一个地从门徒中选拔能言善辩的并告诉他们说:“我诚然是个晚辈,轻慢先辈贤达,命运怎样呢?我现在就将逝世!你们拿着这封信和我的著作,向那位菩萨谢罪,替我悔过吧!”话刚说完就奄奄身亡了。门徒们捧着书信来到世亲菩萨那里恭敬地说:“我师众贤已经归天。临终遗言致函,自责谢罪。不使他得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我们不敢这样期望。”世亲菩萨看过众贤的书信和著作以后,沉吟许久,对门徒们说:“众贤论师是个聪慧灵敏的后辈,他的道理虽然论述得不够充分,但言辞还是锋利有余的。我现在想批驳他的论点,易如反掌。不过念及他临终时的恳求,注意到他那知道难题之后的言辞,姑且凭着大义,成全他一生的夙愿,何况这套理论,也能阐明我们这一部派的主张呢!”遂将这部书改名为《顺正理论》。世亲的门徒们进谏说:“众贤没死的时候,您去远处游学,如今您得到他的著作,又为他更改题目,举凡你的门徒,谁还有脸承受呢?”世亲菩萨想解除大家的疑虑,于是说了一首颂:“如同狮子王,避猪而远逝,二者谁胜负,智者自应知。”众贤死后,他的门徒把他的尸体火化,并在离寺院二百多步的庵没罗林里,建起一座塔,将遗骨收在塔内,至今还在。
无垢友故事。
庵没罗林旁有一座塔,存放着毗末罗蜜多罗大唐语言是无垢论师的遗体。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他博览各种经书,综合研究各部异论,游学五印度国,学习经、律、论三藏这些深奥著作。成名立业,准备返回本国。途中经过众贤论师的塔,抚着塔身感叹地说:“只有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正想挫败异部,树立本宗正业,为什么不长寿!我无垢友,一个学识浅薄的学生,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仰慕论师的大义,永远怀念您的恩德。世亲虽然死了,他的学说还在流传,我一定尽我所知,撰写几部论著,让赡部洲所有学者灭绝大乘这个名称,消除世亲这个名字,这才是不朽的,我要尽心完成这个夙愿。”他说完这番话,忽然心慌意乱,五舌重出,热血流涌。自知寿命必终,写遗书悔恨地说:“大乘学说是佛法中最深奥的理论。名和味都已泯绝,道理致密幽深。我轻浮而愚昧地攻击先辈的理论,现在得到了明显的报应,这是罪有应得啊!我恳切地敬告各位学友,我的这个借鉴还在,你们都应各自慎重考虑自己的志向,不要再有怀疑了。”说罢,大地震动,论师一命呜呼。在他死去的地方,地面下陷成坑。同他一起的伴侣焚化了他的尸体,将遗骨收在为他旌建的塔里。当时有位罗汉看见此景,叹息地说:“可惜呀!真苦!这位论师,任性地固执己见,恶意诋毁大乘,结果坠入无间地狱。”
摩裕罗城。
秣底补罗国西北部、恒河东岸,有一座摩裕罗城,此城方圆二十余里。居民稠密,清澈河水交错流过,出产黄铜、水晶、宝器。离城不远,靠近恒河,有大外道神庙,灵异很多。庙里有一个水池,用石头砌成池畔。通过水渠引来恒河水,五印度人称这个水池为恒河门,是生福灭罪的地方。常有来自远方的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池中沐浴。乐于行善的国王们在这里建立了福舍,置办美味,储备医药、惠施鳏、寡,供养遗孤。
从这里向北走三百余里,来到婆罗吸摩补罗国在北印度境内。
婆罗吸摩补罗国(附见东女国)。
婆罗吸摩补罗国,方圆四千余里,四面群山环绕。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居民稠密,家室富饶。土地肥沃,庄稼按时播种,出产黄铜、水晶。气候微寒,风俗刚毅勇猛。学习技艺的少,多数追逐金钱。人的性格粗犷暴烈,邪教和正教杂信。寺院五所,和尚很少。外道神庙十余所,异教徒杂居。
此国北部大雪山中,有个苏伐剌拿瞿罗国大唐语言是全氏出产上品黄金,因此叫做金氏国。东西长,南北窄,即所谓东女国。这里世世代代以女子为王,所以以“女”为国名。丈夫也称王,但不问政事,只管打仗、种田而已。土地适合种植宿麦,畜养了许多羊、马。气候严寒。人的性格暴躁。东部与吐蕃接壤,北部与于阗国相邻,西部紧靠三波诃国。
从秣底补罗国向东南走四百多里,来到瞿毗霜那国在中印度境内。
瞿毗霜那国。
瞿毗霜那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崇山峻岭,险要坚固。居民稠密,花木、树林、池塘,处处相间。气候和土地情况与秣底补罗国相同。风俗淳朴,勤学积福。信仰异教的多,追求眼前的欢乐。有寺院两所,和尚百余人,都学习小乘法教。外道神庙三十多所,异教徒杂居。
大城旁的旧寺院中有一座塔,是无忧王建造的,高二百多尺。如来在世时曾在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宣讲佛法要点,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旁有供奉如来头发和指甲的两座塔,各高一丈余。
从这里向东南走四百多里,来到醯掣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醯掣罗国。
醯掣罗国,方圆三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依险而建,固若金汤。适合种植谷、麦,山林和泉石很多。气候温和宜人,风俗淳朴。熟谙义理,笃于学习,多才博识。寺院十余所,和尚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外道神庙九所,异教徒三百多人,侍奉自在天,都是身上涂灰之侣。
城外龙池旁有塔,无忧王建造的,是从前如来为龙王讲了七天佛法的地方。塔旁还有四座小塔,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
从这里向南走二百六七十里,渡恒河,往西南行,来到毗罗删拿国在中印度境内。
毗罗删拿国。
毗罗删拿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气候和土地情况与醯掣罗国相同。风俗猛烈暴躁,人民懂得学艺。崇信异教,少数人敬奉佛法。寺院二所,和尚三百人,都学习大乘法教。外道神庙五所,异教徒杂居。
大城中旧寺院内有塔,塔基虽已倒塌,尚高百余尺,无忧王建造的。是如来过去在这里宣讲七天《蕴界处经》的地方。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就在它旁边。
从此向东南行二百余里,到劫比他国旧时叫僧迦舍国。在中印度境内。
劫比他国。
劫比他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气候和土地情况与毗罗删拿国相同。风俗淳和,许多人学习技艺。寺院四所,和尚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教。外道神庙十所,异教徒杂居,共同侍奉大自在天。
大寺院三宝阶及其传说。
大都城东二十余里,有一所大寺院。建筑美丽异常,雕刻十分精巧,佛的尊像装饰极端用心。有和尚数百人,学习正量部法教。有数万为寺院服侍的俗人住在寺院旁。
寺院大墙内有三宝阶,南北排列,向东而下,是如来佛从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佛教所谓欲界六天之一,又音译为忉利天,传说天帝释住在这里。降还人间的地方。当年如来佛从胜林起身,上升天宫,居住在善法堂,为他母亲说法。三个月后准备降还人间。天帝释就施展神力,建造了宝阶,中阶用黄金铸成,左阶用水晶,右阶用白银。如来从善法堂起身,率领诸天神,步履中阶而下,大梵天手执白拂,踏着银阶在右边陪侍,天帝释举着宝盖,踩着水晶阶在左边侍奉;众天神凌空散花,齐声赞美如来功德。几百年前,宝阶还在,及至如今,宝阶已全部陷没。许多国家的君王悲伤慨叹没能亲眼见到。于是在故基之上,仿照旧宝阶,用砖石垒起阶梯,用珠宝装饰,宝阶高达七十余尺,上面还建了精舍。精舍里有石佛像,佛像左右的台阶上侍立着天帝释和大梵天的像,形态酷似当年,还保持着往下走的姿势。旁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无忧王建造的。柱子呈红青色,光亮滑润,质地坚硬,纹理细密。柱子上端雕着一只石狮,面向宝阶蹲踞着,柱的周围雕刻上各种奇特的形象,依照各人的罪恶与福德影现在柱中。
宝阶旁不远有塔,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旁边有一座塔,如来从前曾在这里洗浴。塔旁的精舍,是如来打坐入定的地方。精舍旁有一块大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是如来散步的地方。凡是他脚踩的痕迹都有莲花状的花纹。基石左右各有小塔,是帝释、梵王所建造的。
莲花色尼见佛处及传说。
在帝释、梵王的塔前,是莲花色比丘尼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人,即中国一般人称的尼姑。准备朝见如来佛而先变作轮转王的地方。如来从天宫返回赡部州,当时苏部底大唐语言是善观。旧时叫须扶提,或者叫须菩提,译为善吉,皆讹。正在石室中设宴,他暗自思忖道:“现在佛降还人间,人、天神随从,像我如今这样,应该做什么才好呢?我曾听佛讲过,要懂得诸法皆空,要体察佛法的本性,就要以慧眼看到佛的法身。”当时莲花色比丘尼初次拜见佛,因此变为轮转王,七种宝物前后跟从,四种兵左右警卫,来到世尊的住所,就恢复了比丘尼的面目。如来对她说:“你不是第一次见我。善现这个人,观察到诸法皆空,这才是见到了佛的法身。”
圣迹墙内,各种灵异相继出现。在大塔东南有一水池,龙王经常在这里护卫圣迹。既然有了暗中保护,就难以轻易冒犯它,只是天长日久,圣迹自然损坏,并不是人力破坏的。
从此向东南走不到二百里,就到了羯若鞠国大唐语言是曲女城国。在中印度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