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仲明中学毕业后,遇上河南省立师范讲习所招生。规定每县择优选送一名特优学生免费上学,名曰官费学生。办法是由各县通过考试选拔二至四名应届毕业生,到省城开封复试,选其中一名作官费生。孟县经过考试选了汤仲明和张乐道两名优秀生赴开封复试,汤仲明又获得了第一名,每月享受六元官费进入师范讲习所。当汤仲明高高兴兴去报名时,谁知入学时要交四十元大洋(银元)作押金,又把他难住了,他知道家里没有钱,连来开封的路费和伙食费都是东拉西扯、南拼北凑起来的。四十块大洋谈何容易?不能叫父亲再去作难,只好不上学作罢。正准备返回时,被在开封师范讲习所任教的同乡杨培荣(举人)先生知道了,他爱惜人才,慷慨解囊相助,他对汤仲明说:“多少人想学考不上,你考上了不上多可惜,你上吧,押金我替你交。”汤仲明不胜感激,上学后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家里,父亲汤之峰看信后,非常感激杨培荣先生,赶紧典当东西、借贷,将四十元大洋凑齐,亲自送往开封,还给杨培荣先生,并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杨先生对汤之峰养育了一个这样有才华的儿子,也深表敬佩。
汤仲明学习是很认真的,加上他的天资,学习起来很轻松,因此他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博览群书。开封师范比沁阳中学有更大的图书馆,更多的藏书,他又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课堂,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几乎都呆在图书馆里读书和抄书。在书海里,他像淘金一样,挑金子,选好书。有一天他见到一本名《天演论》的书,是英国一位生物学家著的,引起他极大兴趣,这是一本通俗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书。曾在十九世纪的西方风行一时,引起很大震动。一八九六年由我国著名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把它翻译过来,在天津出版。并在《国闻周刊》上连载,在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波澜。汤仲明读后,感到耳目一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书中不平凡的内容,深深地激荡着青年汤仲明的心,使他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加上译文音调铿锵,思想明朗,借题发挥,发人深省的一些“按语”,使他眼前这些展现一片新天地;
一个古老的国家,由先进变为落后,面对着外来的侵略者敞开大门,让他们从天空到地下,从城市到农村,进行疯狂的掠夺。把血迹斑斑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成果,化为他们肮脏的财富。在这些贪婪的侵略者不断吮吸下,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贫困。一切关心民族存亡和人民命运的爱国者,不能不感到万分愤慨和深切的忧虑。因此,在这本书中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言论,也就深深地打动人心。它给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的人们敲起了警钟,发出了警告:如果再按照以往陈旧的方式生活,在目前这个竞争剧烈世界上,是无法再生存下去了。它暗示人们:必须坚决地把那些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抛弃掉。人们必须奋起直追,赶上去把那些新鲜的、切合时宜的,对于人们有用的东西紧紧抓住。即使那些东西是被守旧派所嘲笑和排斥的。这就使之在新的和陈旧的、前进的和落后的事物之间,展开了尖锐的剧烈的斗争。同时它也给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性的巨变给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舞。虽然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上层人物苟且偷安,向外来侵略者投降,表现出他们奴颜婢膝的丑态。但是中国老百姓却要选择一条和封建统治者相反的道路。中国人民要从斗争中开辟出一条生路来。青年爱国者汤仲明怀着这样的心情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
汤仲明也读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书,激起他很大的建国热情。改造旧中国的种种设想在他脑海里翻腾。
汤仲明在开封师范上学时,学校老师中不乏爱国之士,是他们促使了汤仲明终身志向的形成。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欧洲战场上烽火连天,东洋强国日本却想趁机独霸中国。辛亥革命果实已被袁世凯篡夺,民族灾难日复一日严重了,要避免沦为殖民地,就只有自己振奋起来,用科学来救国。有些老师经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并且有时还聘请一些学过西学的教师来上课,这些人带来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知识,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汤仲明还非常喜欢阅读从国外来的各种杂志,他很快被数学所吸引。当数学教师夹着讲义和教学圆规跨进教室时,汤仲明就有一种特别亲切感,听课很用心。老师也发现了汤仲明对数学的钟情。课也讲得特别好,从远古的结绳记事,讲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从欧几里德讲到祖冲之。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汤仲明就是其中最入迷的一个。他还特别记住了德国伟大数学家高斯的一句名言“数学是科学之王”。由于他对数学的钟情,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科学能拯救祖国,这是当时一代人流行的思想,科学救国的思想在汤仲明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一九一五年冬,郭秀英临产,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生下一个小女孩,万幸母女都平安,当时当爸爸的汤仲明在开封上学不在家。爷爷奶奶也很高兴,他们商量给女孩取了个名字叫贞香。女孩长相很像爸爸,连脾性也相似。事隔两年又生了第二个女孩瑞秋。
一九一七年汤仲明在开封省立师范讲习所已学习两年多了。他从报纸上看到,北京一所翻译学校招收留法学生,名额不多,只招六十名,面向全国,报考条件为中学生或师范毕业生。汤仲明条件符合,他动心了。他在上中学时,学校给他们开的外语就是法语,所以他更有信心。他认为这是出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将来为改变祖国科技落后面貌而出力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没有征求校方和家里意见,也未考虑家里经济状况是否允许,就准备去北京应考,考上了再说,考不上再回来。他托人说情取出上学时交的押金作路费,就和另一同学叶县的蓝自强一同前往。先乘火车由开封到郑州,再转乘京(北京)汉(口)铁路客车北上,路上折腾了几天才到北京。经考试,汤仲明的成绩名列第一,蓝自强名列第二,都考得很好。先在北京补习法语,这完全是自费的,加之开封师范讲习所认为他学习没有毕业,半途而废,要追回一年多的官费,这使他两面受夹攻,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事先又未与家里商量,丢了免费变为自费,怎么向父亲交待呢?犹豫再三还是将实情写信告诉了父亲。汤之峰接信后,虽然有几分责怪儿子事先没有与他商量,然而这事正符合他“望子成龙,重振门风”的心愿,他从心底感到高兴,觉得儿子能到京城读书并出国留洋,是件光宗耀祖的喜事,而且前途无量,将来定会有出息。父亲不仅没有责备他,而且赶紧将家中的家俱、衣物再次典当,郭秀英也将自己出嫁时,父母给她的压箱钱拿出来凑上了。经多方筹措借贷,又凑了几十元钱支持他自费上学。至于开封师范要求退还官费一事,学校当局见他已考取留学生,家里又困难,确实无力归还,也就不再追究,不了了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罕见。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此同时,随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兴起,去国外留学的活动日益发展。一九一二年四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对这一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一九一五年六月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支持下,又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劝导学生到国外“勤于工作,俭以求学”,即半工半读。以此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成年壮丁死伤过多,后方严重缺乏劳动力,法国政府于一九一六年派人专程到中国招募华工,至一九一八年两年多时间内,共招华工十四万余人。华工主要从事筑路、搬运、挖战壕、造军器等繁重劳役。他们大多为二十岁至四十岁的青壮年,大部分没有文化,更不懂得法语,需要大量的中法译员。法国政府在北京招收学生,经训练和培养后,运送法国当译员,汤仲明上的就是这类学校,但事先他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一九一八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法的华工将陆续回国,法国不再需要大量的译员,汤仲明等学子出国的事校方借口一拖再拖。
一九一九年五月,“五四”运动爆发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提倡国货,振兴实业”的口号以及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深深地震撼了汤仲明的心。“五四”运动的胜利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建立和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他出国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一九一九年秋,由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组织第六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汤仲明所在的学校当局与之联系,经协商,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由校方出资送往法国,不合格者遣散。考试结果,汤仲明成绩仍列前茅,获准赴法。汤仲明非常高兴,然而又一个问题难住了他。出国时规定每人都要做一套呢料西服,最便宜也得三四十块大洋,另外还需准备杂费四十元。除了船票由学校出资外,汤仲明还得准备三百元左右。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但他决不退却。在无奈之中,他想到了在北京测绘局工作的汤绍斌(字尹逢),汤绍斌曾在河南固始县当过县长,是位深受群众拥戴的父母官,他十分器重人才,当汤仲明向他求助时,他非常乐意地答应资助,汤仲明坚持只要了一百元,解决了制服费和杂费,略有剩余作为路途中的伙食费。至于到法国候工期间的生活费,汤仲明根本就没有,他想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不相信凭自己的一身力气,还能养活不了自己?
汤仲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怀着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强烈愿望和寻求救国之道的坚定信念,终于跨出了国门。
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汤仲明乘“盎特莱运”号法轮由上海启程赴法。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盎特莱运”号邮轮缓缓离开码头,由黄浦江驶出海口。海风吹拂着海面,波浪拍击着船板,一群血气方刚的中国青年,凭栏眺望着海阔天空,个个情绪激动,热血沸腾。汤仲明站在甲板上,凝望着逐渐远离的祖国,思绪万千,那里有他辛劳的父母,有他美丽温柔的妻子,还有年幼的女儿,那里更有啼饥号寒的百姓,那是极贫极弱的祖国啊!汤仲明从心里呼唤:“祖国啊!为挽救你的危亡,我一定要尽快学成归来……”
这次赴法的船行路线是:从上海起程,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科伦坡、亚丁、塞得港,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上岸,历时一月有余。
汤仲明在船上认识了四川的郭天枢,他是四川渠县人。郭天枢和他年龄差不多,也是学理工的,二人都怀着科技救国的强烈愿望赴法学习,因此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
船从香港起航时,船舱里新来了一位年轻姑娘。这姑娘穿戴很入时,说话大家都听不太懂,连比带画的说明,大家才知道她姓陈,祖籍广东潮洲,侨居西贡,这次是回潮洲探亲返家。陈小姐性格开朗,听说这些年轻人是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时,对他们非常尊敬和热情,一路上有说有笑,还把从家乡带来的特产潮洲蜜橘拿出来让大家品尝。由于陈小姐的缘故,船舱里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船到西贡停泊二天装卸邮件货物,加水、装煤、补充蔬菜食品等。陈小姐下船时,邀请汤仲明、郭天枢等人到家作客。在城里一条不很大的街上,一家中档的中国饭馆就是陈小姐的家。陈小姐的父母在异乡见到来自祖国的青年学生,就像见到了亲人,特别地高兴,让大师傅做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们。席间,陈老板语重心长地说:“由于我们的国家成为了半殖民地,海外的华侨一直很受欺侮,税比别人重,公役比别人多,被人瞧不起。华侨多么希望有强盛的祖国作后盾啊!希望你们留学回国,把中国建设富强起来,为我们华侨撑腰壮气。”大家听后都十分感动。汤仲明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到国外学习的,我们决不辜负祖国的父老乡亲和海外侨胞的希望……”
第二天,陈小姐又陪伴着他们在西贡参观游览,到动物园观看了大象、鳄鱼、长颈鹿等在国内未见过的动物。当天晚上,陈小姐又提着几篓水果到船上为他们送行。
陈小姐和她父母的深情让汤仲明一行感到了侨胞那热切的期望,他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西贡起航往新加坡途中,遇到了大风浪。水手们只好把船舱的窗门都关闭住,由于接近赤道,天气火热又不通风,船在风浪中颠簸十分厉害,一会船头翘起象上高山,一会又直往下冲好象钻进海底。船上的人都开始晕船,而且呕吐得越来越厉害。汤仲明也挡不住晕船,好在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常在家里干农活,身体比较结实,因此他还能不时地照顾体质比他差的同学。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风浪终于趋于平静。
船从新加坡驶往科伦坡、亚丁的途中,虽然也遇到过风暴,但风浪都不太大,同时因为大家经过颠簸的锻炼,也逐渐适应了。特别是过苏伊士运河时,船行平稳,船速也不快,大家都走上甲板观赏苏伊士运河两岸的风光。
苏伊士运河是著名的国际航道,建于一八五九年——一八九六年,河段总长一百七十三公里,河面宽一百六十至二百米,运河通航后,从欧洲各国到印度洋之间缩短了几千至一万公里的航程,避免了绕道非洲好望角的险途。汤仲明望着运河两岸陡峭的石壁,感慨地对郭天枢说:“苏伊士运河工程也象咱们的万里长城一样宏伟!”“工程与咱们的万里长城比不算大,总长不足二百多公里,但修建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郭天枢回答说,“中国、埃及,是两个古老的国家,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两个民族都在受难,连运河的管理权都被英、法等列强侵占。”郭天枢对此十分感慨。“苏伊士运河、金字塔和万里长城一样,万古长存,永远属于这两个民族的,谁也拿不走!”汤仲明十分自信地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赞叹着苏伊士运河这项伟大的工程。
一九一九年十月一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盎特莱运”号终于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马赛,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在法国的东南部,濒地中海,有几十万人口,工商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也是世界最大的客运港之一。港湾桅杆林立,来往世界各地的船只汇集在这里,各色人种的面貌,天南地北的语言,构成一种奇特地景象。
当船缓缓靠近码头时,许多小船围了上来。小船上的人向到达的人致意,有钱的人便向海里随便投掷法郎或银币,小船上的人便争着钻入水中捞钱,捞起后钻出水面,有人再抛就再钻入水中,直到没人抛钱后,小船又转向另一艘新到的船。这些人实际上是讨钱的叫花子,是水上的乞丐。汤仲明看到这些,一丝苦涩涌上心头。码头上抢着替客人搬运行李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华人,汤仲明心想:这些同胞背井离乡,万里迢迢在这里下苦力,真不知道是怎样流落到这里的,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艰苦。刚踏上异乡时的新鲜感被酸楚的心情所替代。汤仲明行李十分简单,左手提了一只柳条编织的箱子,右手拎着一个网兜,随着人群和同学们走下了“盎特莱运”号邮船,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