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O九年春天,汤仲明考取了孟县高等小学。
汤仲明过去年纪小,从未单独到过县城。这次来到县城读书,使他格外高兴,对县城的一切都十分新奇。
距今近百年的孟县城,是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综合城镇。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街道尽头是四城门。东门上书“迫秀”、西门上书“凝翠”、南门上书“河阳”、北门上书“拱极”,城楼四个皆在瓮城上。虽有较完整的城垣和寺庙建筑,但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全城仅有个别两层木板楼外,其余几乎都是平房。街道是土路,天晴满街灰,下雨满街泥。工商业都由私人开设,工业仅有一家打蛋厂和几家作坊。商店大大小小有上百家,粮食坊、铁货店、药铺、面饭馆、布店、估衣、京货、杂货、粮行、盐店等。其它还有许多临时摊贩。汤仲明边走边看,这些对他来说,已经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
他来到县城中心的穿心钟楼,这是明万历年间知县万时俊倡建的。高七丈余,砖砌四洞门,巅额朝南“仰嵩”、朝北“拱辰”、面东“潮阳”、面西“凝晖”。上置层楼两重,钟挂顶端,定时鸣响。登楼眺望,北仰太行之巅,南观大河之流,甚为壮观。汤仲明第一次登楼观光。登高望远,他觉得世界真大,胸襟也随之开阔,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自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以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开始接受外来影响。一九O一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兴新学”的诏令,一九O三年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一九O六年又强调“忠君、著孔、尚功、尚武、尚实”等主张,中国教育进入了改良时期。
孟县高等小学的前身为河阳书院,于一六八四年知县徐登瀛创建。一九O五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汤仲明在这里,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外,还学习算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汤仲明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上新学得心应手,感觉学习很有兴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中汤庄离学校有五六里路程,家远的学生可以住宿,一个月伙食费银元两元五角,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微不足道,而汤仲明家里太穷,无力支付伙食费,只好每天回家吃饭。大清早上学时带点稀粥或糠饼作为中午饭,有时带窝窝头喝冷水充饥,每天来回走十多里路,他从不迟到早退。汤仲明体谅家里的困难,学习更加努力。
一天中午放学后,汤仲明信步在县城的大街上走一走。他路过一个烧饼店,看到刚出炉的烧饼排列在案桌上,那烧饼黄黄的、油油的,正面是一层薄薄的芝麻盖,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汤仲明是绝对没有钱买烧饼的,他正想转身走开,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汤仲明和店主商量好,赊了十个烧饼跑到大街的另一端叫卖,卖完九个烧饼把钱还给店主,自己就吃一个。用这个方法,聪明的他享受到了自己以前从未吃过的美食。在县城读书的二年中,他常常用这个办法为自己充饥,有时也把赚来的烧饼带回家给家里人吃。
二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汤仲明高小毕业该上中学了。当时孟县还没有中学,上中学要到五六十里外的怀庆府(今沁阳市)上学。路途太远,花费太大,父亲汤之峰再三考虑,感到实在无力再让汤仲明上学了。
汤仲明在学校品学兼优,又热心帮助同学,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好评。特别是一位教算术的李老师,认为汤仲明有算术天才,对他非常器重。李老师专程来到中汤庄找到汤之峰说:“再难也要想办法让他上学,这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成绩好,一考准能考上,多少有钱人家的孩子想上中学还考不上呢!”汤之峰听了李老师的话,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自己的儿子有出息,着急的是这学费,伙食费从哪来呢?
正当汤之峰一家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听说沁阳中学为了吸收优秀学生,明令考试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免交学费。这个消息让汤家如逢甘露,立即准备让汤仲明参加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他被沁阳中学免费(每学期十二块银元)录取了。新的希望又展现在他的面前。
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前身为覃怀书院,一九O二年改为覃怀中学堂,一九O八年更名为怀庆官立中学堂,一九O九年又更名为怀庆府中学堂,一九一三年定名为河南省立沁阳中学,以后又改为河南省立十三中学校。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曾培养出不少的人才。汤仲明在这里接触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打开了他的眼界。
沁阳中学的图书馆深深地吸引了汤仲明,这里有较多的藏书,不仅有古籍,也有不少新潮书刊。汤仲明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他在书海里畅游,寻求知识,吸取养料,聚集力量。他像登上了一座座的高山,看得更广阔更深远了。他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祖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中国——这个曾经雄视千古,四海称臣的东方大帝国到了近代却一蹶不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世界列强对中国发动数百次的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一百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当日之中国极贫极弱,受尽欺凌,加上黄河的不断泛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同时他也从新潮书刊里了解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在他为自己的祖国激愤的同时,油然萌生救国救民的决心。他不再是只为改变自家门风而发奋学习的孩子了,他要振兴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使他热血沸腾。
汤仲明的这段学习生活也是异常艰苦的。家里没有钱为他交伙食费,他就每个星期天回家背一次干粮,带点自家腌的咸菜作伙食。每到开饭的时候,他就将变得很硬的馍用石头砸碎,用水泡着吃。遇上有时家里连黑面做的馍也没有的时候,他只好暂时停学,过段时间再上学把功课补起来。但他从未耽误功课,不能上学的时候,他就在家自学。他每学期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或第二名,因此每学期都享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
一九一四年汤仲明中学毕业了,毕业文凭上要贴七角钱的印花税,家里连这点钱也没有,东凑西借,停了好长时间才买了印花税将文凭取了回来。这时的汤仲明已是十七岁的热血青年,他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要振兴国家。今后的路子不管有多难,他也要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