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进士大出风头的雁塔题名,始于中宗时,此后而风靡,盛行隋唐一代。唐末诗人徐寅游览慈恩寺时,见塔院小屋四壁上,尽是卿相题名,因而咏称:“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宗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可见塔院小屋,是题名集中之处。
明万历十年雁塔题名碑唐末兵火,慈恩寺废毁殆尽,惟大雁塔俨然屹立但也备受摧残。僧人莲芳等,在整修大雁塔时,将塔的内外,粉刷一新,但是唐人题字,不可复见。北宋元丰年间,塔遭火焚之后,乡人王正叔从断裂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人题字旧迹,遂摹得题名数十。到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柳珹刮去塔壁上的泥皮,摹得的唐人题名更多。乃按次标目,分为十卷,摹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塔下。可惜这些刻石,经过宋金兵火,已佚失无存。其拓本传世也极少。现仅有宋拓本残卷二,有清翁方纲题跋。其中题记年月自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至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前后约七十七年。其内容多记年月姓名,也偶有记事题诗者。题记的书体,正、隶、行三体均有。从而才得以见到唐代进士慈恩题名的具体情况。
唐代进士的雁塔题名,随着唐王朝的覆亡,国都的东移,而成历史的陈迹。但曲江宴集,雁塔题名,这些及第新贵们,夸耀功名富贵的故事,却是封建文人所艳羡称颂的。到明代中期,陕西地方会试中式的举人,追慕唐人的风雅,仿效题名的故事,也在慈恩寺刻石留名。今日在慈恩寺内,所见之累累丰碑,大多是明代以来的题名碑。在这些题名碑中,纪年最早的是明武宗正德丁卯(1507年)以下有嘉靖、隆庆、万历、天啟以及崇祯各朝题名碑。可见自明正德年间,迄止明亡,陕西地方会试中式举人,在雁塔题名立石,沿之成风。到了清代,其风不替。在现存的一百九十八通题名碑中,清代的居其大半。
文举人追慕唐风,而武举人也不甘寂寞,遂在荐福寺的小雁塔下,也题名刻石,以图名昭于后世。现在小雁塔下,也存有清代武举题名碑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