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学识博大精深,贯通佛教各学派的学说,作为一个外国高僧,能在佛学发源的印度,取得极高的学术声誉。这与他勤奋努力、虚心好学、不拘一家之言,兼收并蓄,向一切学有专长的人请教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玄奘他西行取经归国后,十九年间,在佛经翻译事业上,取得了前无古人,且后人也没人再超过他的惊人成就,这与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他在大慈恩寺主持佛经译场时,由于地处京都最繁盛的游览区,日常王室、贵族、豪门等世俗交往接待,对他干扰很大。但他每天都定有工作进程,若白天有事耽误,晚上一定要加班完成。他整日忙于译务,但在每日黄昏后,还要为僧徒讲新译的经论,解答各地学僧的疑义,并处理阖寺的事务,另外还要经常和参与译经的诸硕学高僧讨论辩正佛学的真义,以及各种岐异的学说。所以他每天都是“三更暂眠,五更复起”。“无弃寸阴”的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玄奘译撰全集共74部1335卷玄奘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起,有十年之久,都在慈恩寺主持译经译场。至唐显庆三年(658年)奉勅徙至延康坊内的西明寺。他为了彻底摆脱世俗事务的干扰,他向唐朝廷请求,把佛经译场徙往长安以北约百余里之遥的宜君县玉华寺内,专事翻译。这里林壑幽静,远离市尘,是全神贯注于译经事业的好地方。他在这里四年余,就翻出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直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病故的前几天还着手翻译另一部帙册浩繁的《大宝积经》,写了几行,气力实在不支,才最后辍笔的。玄奘是一位真正对工作做到“死而后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