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宏根李甲厚
蓝田县华胥镇位于蓝田县城西北15公里,东经109°11′,北纬34°13′。东临湖镇,西连西安市灞桥区,北毗临潼县仁宗乡,南接孟村乡。全境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15公里,总面积8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685万亩,辖张河湾、宋家、拾旗寨、孟家岩、惠家斜、支家沟、张家斜、候家铺、新街、西张村、杨庄、东元峪、西元峪、阿氏、东邓、上许、旦村、上雷、吉家湾、寇岭、姜湾、王家坪、阳峁山、等23个村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小组、96个自然村,总人口3.428万人,全系汉族。
湖区第四、五、六、七、八、九等乡所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成立了华胥人民公社,驻地油房街。1984年乡社分设,将华胥公社改为华胥乡,1998年改乡为镇,华胥镇一直沿用至今。
华胥镇位于长坪公路和312国道南侧,镇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海拔最低的地方。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其间境四达,升平为人物辐辏之地,危时为群雄角逐之所。整个地形北高南低,被河川、半岭、老岭三种地貌所覆盖,在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全镇农村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豆类,兼有多种经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种经营迅猛发展,林果面积迅速增加,现已建立了万亩大杏基地和樱桃杂果基地。阿氏、上许大杏以汁多味甜,享誉三秦大地,成为蓝田有名的品牌水果。新农村建设中,村村修路,水泥硬化,交通发展,为农村经济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遗址墓葬
华胥镇是史前文化新石器时期三皇故居所在地,境内有华胥氏陵、三皇庙、画卦台、女娲谷、华胥沟、毓圣桥等遗址,还有秦昭襄王陵,荆轲墓等人文遗存,及考古发现的新街遗址等,和清末民初关中大儒牛才子(兆廉)故居,现遗存有土窑四孔。
华窑古遗址
据史料《竹书记年·前篇》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主,为风姓。
《陕西通志》记:伏羲氏母(华胥氏)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又据清光绪《蓝田县志》载:“华胥渚,引《资政录》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伏羲母居地,今华胥沟,华胥瑶(窑)枯树,毓圣桥俱存”,又记,华胥陵引《通志》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现华胥镇遗存有原三皇庙明代古碑一个,正中刻有“古华胥”三个大字,两边分别为伏羲肇娠,黄帝梦游等字样。
画卦台:今华胥沟西北,有一高耸的土丘传为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创译八卦时凭坐的画卦台遗址,沟北面雷庄相传就是古雷泽之所在。
秦昭襄王墓:位于华胥镇老冢湾村南,占地面积十亩,《史记·秦本记》:“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阳”。又据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载,《旧志记》在县三十里,今其地名老冢湾。
荆轲墓:古《长安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位于华胥镇支家沟西北约300米处,墓为覆斗形,高11米,长宽各30米。战国时荆轲为燕太子丹客卿,受命刺杀秦王,事败被肢解而死,秦人怜之而葬于此。
历史人物
关中师表——牛北濂
在蓝田或关中,只要一谈到“牛才子”,在老人中那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陈忠实先生《白鹿原》涉及的朱先生,其创作原型,正是牛先生的“化身”。因为,“朱”字,“牛”人也。
朱北濂,字梦周,号兰川,系蓝田县胥镇新街村人。他出生于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九月廿七日,1937年农历六月廿一日辞世,享年81岁。
今年是牛北濂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去世70周年。作为乡人晚辈,满怀敬缅之情,撰此拙文,以示纪念。
早年勤学
北濂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有耕地二亩半,住土窑数孔,生活依靠母亲周氏耕纺维持。他九岁入塾,读《小学》,唐诗;11岁读《四书集注》,渐及《诗》、《书》、《礼》、《易》诸经。初启蒙老师为清庠生、周邑杨柿园村潘云璋先生,及清秀才、宋家村李茂先生。牛北濂自幼勤学,刻苦强记,天资聪敏,过目不忘,塾师讲解,多有领悟。入学当年,他曾以《野菊》为题赋诗:“乐草木之先乐,黄草木之后黄;不以岁寒而改节,不以无人而不劳。”人叹“神童”。16岁应县考,名列前茅。17岁入关中书院,补府学中子员,文辞精妙,时有“才子”之称。20岁补禀膳生员。22岁应省试,中第28名“举人”,声名益著。后不久,父殁母病,“守制”三年,不赴“京试”,按例应削去功名,陕西巡抚端方,怜爱其才,以“至孝”奏请方免,奏加“内阁中书”衔。北濂对此,致书坚辞,迄未获准。1893年,他年已26岁,复笈三原,拜关中理学“名师”——贺复端为师,继续求学。贺问北濂:“以汝之才,名成功就,何以到此?”他说:“慈母之命但原濂学为好人,它非所望。”贺感其孝,收为门下。由此,他潜心钻研程朱理学,熟读精思,身体力行,以道自住,矢志不移,终生泛教,死而后已。对读书学旨,他常教育学生说:“一个‘精’字,一个‘一’字,用力处在此,究竟处也在此。‘精’字而至于不杂,方到‘精’字地头;‘一’字而至于不高,方到‘一’字地头。”又联曰:“功夫不尚身边做,学问难从天上来。”
北濂勤学,手不释卷;次读诗书,坚持始终。笔者走访中,该村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师陈玉书,曾为我讲述并抄录了一条先生《夜读》诗:“山村落月少人行,时有残灯数点明。一路野风吹不断,朗朗夜畔读书风。”勤学之刻苦程度,显而易见。
爱国忧民
北濂生逢清末,强敌入侵,国难当头,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国势而下,民不安生。他躬行施教,爱国忧民,时常为之焦虑、疾呼。
和家。“和为贵,平为福”,“家和万事兴”等格言,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是北濂先生的一贯教育思想。在日常学习中,我有幸收集到先生不少有关和家的檀联与一首《和家歌》,现恭录如下。其一,联语。“道义在身真富贵,家庭有理自平安”;“法建名立行端表正,上和下睦夫唱妇随”;“无富气无贵气无学问气真为儒士,有书声有机风有儿女声才是人家”;“惟暴皆因经练少,气平定受折磨多”。其二,《和家歌》:“说你的是爱你的,贴你的是害你的。中兄和人兴旺,气的傍人肚儿胀。说浑的才算人,说烂的鬼上门;不管理只说利,句句只要随你意。都不想谁是亲,将来到底靠你人?既不能离五信,不安分,且回心。看外人个个好,见了弟兄便烦恼,想到了便明白,谁是亲人谁是贼。”寥寥数语,先生的德行才华,与和家治家之道含在其中。
忧民。先生毕生虽致力教育,可忧民之心,忧民之情,忧民之行,确贯彻始终。清光绪庚子岁,即1900年,我国北方干旱,民众饥饿。时先生住本邑账务,心急如焚,挥笔疾书。他在勉同志赈灾诗中云:“十万突黎齐待汝,晓寒霜露敢踌躇。”北濂此数首诗发表后,江南义赈会悉之,即捐数千金,以救灾民。1909年,他被选为陕西咨议局议员,一些地方对种植鸦片烟制止不力,危害国民健康。他毅然前往凤翔一带密查,见有烟苗,立即上报,以法追究,方使多年烟害始灭。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陕西响应,时清陕甘总督升允已调兵陇东,意欲兴儒反扑,决心决战长安,镇压革命势力。先生闻讯大惊,即与兴平张鸿山(号果斋)奔赴乾县驻地,劝升允罢兵休战。他意曰:清室大势去矣,中华民国当兴,战而涂炭生灵,于公何益,于事何补?升久知先生才识,一言九鼎,即退兵息战。1924年,驻蓝田军队与当地绅团发生冲突,省督刘依平情急之下,欲发兵屠蓝,先生悉情,急速书信致刘,兵祸遂解。北濂忧民之心,还倾注其诸多诗文中。如,他在观长安留公村烈女池后赋诗曰:“烈女池中烈女沉,乾坤正义鬼神钦。道旁杨柳垂青眼,羞看人间兽与禽。”
爱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先生的思想基石和施教原则。他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首先,贵身教,疾恶如仇。清朝末期,强敌入侵,瓜分中国;先生晚年,日寇入侵,“灭亡”中国。因此,他对外敌恨之入骨。一生不穿“洋布”、“洋袜”,不购买使用外国“洋货”。仅此一点,可见先生之民族气节。其次,重言教,崇尚礼仪。在走访中,笔者偶得先生一同乡门生手抄“北濂先生诗文”,得益匪浅。先生有“五信诗”数首,首句他开宗明意,“为臣为忠臣,为国须费心”。在其“教子语”的七条内容中,第一、二条他就告诫子孙:“要认得自家是个人。”“须要认得自家是个中国人。”进而讲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只是礼义而已。存礼义则人也,则中国人也。居中国丢礼义,则夷狄禽兽而已。”牛先生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再次,笔投枪,誓死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御抵抗,日寇一举占领我国东北,国之灵亡,危在旦夕。先生闻之,愤慨无限,以笔投枪,抗击日寇。先生一口气创作了十二首抗日诗,以“谓讲学人”之“丈夫气”。在此仅具数首:“覆辙三韩眼未休,老翁七十更何求。神妙誓与相终始,屈志倭奴范亦羞。”“真道从容就义难,死能深所赤心安。九原含笑飘然去,不怕风消雪海寒。”“破釜沉舟尽向东,东邻驷铣有遗风。纵无毅力降禽兽,死后犹能做鬼雄。”“覆巢旦夕死相连,一死只争后马先。莫道为奴须幸免,古来卖国几人屋?惨报违阳未忍听,钢条贯口尚非刑。那能更写龟蛇种,共戴长空一道青!”先生之爱国情,报国志,亡国恨,力透笔端,国人钦敬。其四,斥国贼,倡守“合作”。抗战开始,国难当头。北濂先生鄙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满怀激情,郑重写出了《我明告你》的惊世檄文。其主要云:“今日中国,惟你与我,中国今日,死你即我……中国亡之,亡与你我,中国之存,存于你我……同一中国,何分你我……你我不分,中国一人,中国有人,中国其存。”至今,事隔70多年,可我们细读濂思先生这些爱国忧民的诗文,依然对我们进行热爱祖国、维护主权完整、促进“两岸”统一,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刚正不阿
北濂先生刚正不阿,尊儒传道,博学宏才,讲德重义,不畏权势。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升允,赞奏他为“关中巨儒”,函荐朝廷起用,诏命为“经济特科”,升允赆仪提行,先生俱函力辞,致身教育,终未赴任。
1909年本省存古教高太常聘请先生分掌教事,因学派与立场观点各异,遂和其友张鸿山坚辞不就,共同致力从教振兴平“爱尔堂”。
1924年康有为来陕,省督刘震平特请先生奉陪,他借故推辞,避而不会。
1926年刘振平围攻西安,数月不克,便亲自登门,拜访求教破城之策。先生须知其来,提前避于一边,仅拴一犬守门,静观其变。不久,果然刘来护卫同至,守门犬狂吠不息,使其难入。先生闻犬声,即返回寒居,让“贵客”进入土窑。刘说明来意。北濂笑对曰:“我区区土窑,一犬守之,汝尚不能入,长安城今存‘二虎’(杨虎城、李虎臣)把守,君尔能入?”刘只得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民国初年,蓝田新任县长王绍沂恭先生之名,以求拜见,遭到谢绝。乡邑士绅多议先生不近人情,他解释说:“此人在外县任上横征暴敛,谓之‘王拉牛’。如此为人,见之何益?”
笔者还听人讲述了这样一事:临县郭某人曾任陕西省教育厅长,去世后,其子托人请先生代为其父写“行状”,北濂即一口回绝,并厉声说:“你先人落善,难道让我给造善不成!”
矢志传道
北濂先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在我国近代,被誉为“关中大儒”,“关中才子”,“横渠而后,关中一人”。他终生不仕,致身教育,矢志传道,宪章程朱。1901年,讲学芸阁学属。此后,又先后讲学于兴平“爱尔堂”、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斋书院”、“关洛学舍”、白水“彭衡书院”,并任山长、山西“宗濂学居”等。1918年归讲蓝邑芸阁。次年,增修讲堂五间,东西厦房十间,门房五间。自先生执教芸阁,求学之士与日俱增。20年间,门生遍布秦、晋、豫、鲁、冀、皖、陇、鄂、苏、滇及朝鲜等地。真可谓“桃李满天下,门生遍中华”。
1917年3月下旬,先生与道友兴平张果斋(其号,名鸿山)、富一米文卿(亦名卷纯)、同邑门生周建熏等人,推同前往山东谒孔孟庙林。据先生年谱记载:“二十四日动身,二十八日抵华县”,登太采南峰仰天池,赋诗云:“踏破白云千万里,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地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谒至途中,登山望远,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八日谒衍至公,九日谒至庙,十日复谒至庙,十一日至邹县亚圣庙,有祭文存……
北濂先生告诫门生:“道之兴废在天而不在人;学之存亡在人而不在地。”在“教子语”中又指出:“要认得天生我身,不单为享福,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事业呢!”“行道以济时,明道以教人,守道以传后,皆习业也。此是天地间第一等事业,我若不做,恐终无第二人去做。果尔,大负天地生我之本心矣!不可惧哉!”寥寥数语,先生的行道、明道、传道、守道之勇气、信心与其德行学识尽含其内。
北濂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由于生活在封建主义统治的旧中国,因此,其思想、道德、行操、认识,难免受时代影响,持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先生爱国、重教、勤学、忠孝,热忱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美德,仍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
1935年春先生应邀周至二曲讲学,感劳成疾,夏五月患右半身不遂,虽起居艰难,仍手不释卷。其时,他又负责《蓝田县志》的编纂工作,右手不能动笔,身卧病榻上口授,由门生代笔,完成了县志的续修编纂工作。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寇又进犯我国卢沟桥,苑平丧师,平津陷落,华北危急。先生闻之,痛心疾首,寝食不安,日焦夜虑,病情加重,不幸于7月27日(农历六月廿一日)辰晨辞世芸阁学舍。农历十月初三日,安葬于芸阁后岗。先生去世,国人震惊,三秦同哀。时《大公报》以“关中大儒牛圣川先生逝世”为题,组稿致哀;国民中央、省、县及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或捐赠致丧费用,或送挽幛、花圈或赋诗撰联……以各种方式悼念。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致奠仪500元,并由省库筹赠2000元。青岛张范卿先生为志墓,淄川孙灵川先生为墓表,地方送请入“乡贤阁”。时定于每岁九月二十日火祭于芸阁。可惜,这一建筑历久,祭祀上有汉李广、唐李之通、柳公权等,宋吕大忠、大防、大钧、大陷,下至牛北濂共六个朝代达80人的文物古迹,均已毁于“文革”时期。
北濂先生的一生,是勤奋创作的一生。其主要著作有《兰川文稿》12卷,《文稿绩抄》6卷、《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札记》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芸阁礼节缘委》、《秦兰拾遗灵》、《童学辩证》、《兰川诗稿》、《续蓝田县志》等。
华胥镇城镇建设新貌北濂先生,蓝田人民怀念您!
三风景名地及风俗民风
故京:在华胥镇东的312国道南侧,原名故景,传说系明代秦藩王朱怀修建的驿馆和园林,作为四时从西安到水陆庵奉祀京佛的休息进餐之所。为西安进入蓝田的第一驿站。明末兵灾战火,园林风景被毁,故名“故景”,意指过去的风景之地,景京同韵,后世转名为“故京”了。
红河:在华胥镇西北,从岭区流经华胥镇,因不断融入红土后水变红色,故名红河。
新街:属华胥镇管辖,是蓝田与西安市灞桥区的分界处,位于原长坪公路,今312国道北侧,原系村落,1912年,“华洋义赈会”会长朱子桥,康寄超居士,以工代赈,兴修蓝商公路时,公路线经过这里遂形成街道,故名新街,意为新兴的街道。牛兆濂先生故居在此,原名鸣鹤沟。
华胥风士完厚,民风纯朴,人质直而尚义。风气习气皆以耿直纯朴,厚道为荣,且有三皇之旧风,这些正是黄土地孕育出的优良风尚,故四方之人多乐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