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政协
司竹,故名,意思就是朝廷专门管理种植竹子的机构,司竹乡又称司竹园,故址在周至县城东7.5公里,今司竹乡政府所在地北司竹村一带。古代这里竹林面积很大,先后曾设置有司竹监、丞、都尉等官府机构,由此得名“司竹府”沿用至今。现在的司竹乡人口1.46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猕猴桃为司竹人民的支柱产业,全乡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体系,全乡共种植猕猴桃15000亩,建成冷库280多个,开办猕猴桃信息服务部150多家,司竹乡已成全县猕猴桃的信息中心和集散地,桃乡的美名早已名扬全国。
古镇一角
据《穆天子传》记载:“南山竹林,乃周穆王西征,曾于玄池演奏广乐三日,是日:乐池乃植之竹,因在芒水(黑河)旁,故植竹又曰芒竹。”《史记》:“渭川千亩竹。”《汉水注》:“芒水之曲多竹林。”都是指司竹的园林。根据史料记载司竹园自古为皇家园林,早在周、秦时期朝廷就在周至黑河两岸植有大片竹林,并设专门管理竹子的机构负责竹子的砍伐孚用,司竹园内的竹子面积之大,周围长达百余里。因之周至东部不少村堡的名字都与竹子关联,如南司竹、北司竹、竹园头、竹护村等。
司竹境内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苍翠欲滴,景色秀丽,环境幽雅,实为别致的风景旅游区。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学士赋诗作画,有的还在这里长期隐居。宋代苏东坡浏览了司竹园后,曾在这里写有“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远山弊麦早,临水竹篁修”的诗句。朝廷为方便游乐,专门在司竹建有离宫、亭榭、寺院。现在北司竹村周围尚有竹林宫、竹林寺等遗迹。
古代的司竹园,竹林成片,曲径蜿蜒,幽深莫测,屯兵作战,易守难攻,是军事上的天然屏障。不少有名的军事家就是以司竹园做后盾,打过不少漂亮的战役。其中唐代平阳公主司竹园起义就是最著名的一次。
平阳公主是唐代开国黄帝李渊的第三个女儿,自幼生长在京城,后嫁柴绍为妻。柴绍为隋太子(炀帝长子)侍卫宫,骁勇善战。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召婿柴绍前往。绍临行语其妻李氏道:“岳父大人要在河东起兵,以图大事,我必经前往参加战斗,此事万分紧急,又万分机密,与你同去则不可,留你一人又怕及祸,我实在放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平阳公主从容答道:“你尽管放心去吧,我一妇人易于潜匿,当自为计。”柴绍去后,平阳公主归户县别墅“散家资、聚众徒”,得知从弟李神通亦从长安逃回户县山中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装备起兵事宜。平阳公主立即联络神通合兵攻下户县,又与司竹园各路群雄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胜利等联络合兵7万之众,以司竹园为大本营指挥各路军队起兵反隋,一举攻占周至、武功、兴平等县,接着亲率精兵万余到渭北与李世民会师,人称“娘子军”,一时声名大振。会师后,李世民不禁惊喜交加,随后率兵过渭河至司竹园,居住竹林宫内。
在司竹,从唐朝流传至今的三月初一火神娘娘庙会也是为平阳公主所立。相传,平阳公主定居竹林宫后,常去竹林寺里游玩赏景,寺中和尚见公主貌美,邪念顿生,尾随公主至竹林深处,强拉硬扯不肯放手,将公主拖至寺中藏匿起来。宫人寻遍竹林寺庙,终无人影。上报朝廷后,高祖大怒,传旨火烧竹林寺,数十里竹林断断续续烧了半年之久,一切皆化为灰烬。公主焚身竹林之后,司竹民众念及公主乐善好施,夺富济贫的品格,便供奉公主的灵位,敬奉为火神娘娘。大火之后,皇上诏示司竹官员,祭祀公主亡灵,并以火烧竹林寺之日三月初一为祭日。此后火神娘娘庙遂立,会期为三天。每年唱大戏三天四晚,并约定成俗,自二月三十晚至三月初一,大戏连唱,一天一夜不落台。庙会期间,各地善男信女聚集庙堂,焚香化表,彻夜诵经,说书劝善,自娱自乐,自发为火神娘娘守夜。正会之日,四里八乡群众以村为单位组成敬神队伍,敲锣打鼓、抬着各式纸扎工艺、雕花大腊向火神庙走来。以北司竹村作为东道主,组织锣鼓远接远迎,然后绕戏台主会场一周,送至庙前,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各村所送大腊,或人物花鸟,或楼台亭阁,工艺精巧,富丽堂皇。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天上地下,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夺天工。社火、芯子是古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长竿火筒铁炮开道彩旗仪仗、百面锣鼓、几十匹对马一路排列前进,威武雄壮,古朴深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司竹经济的发展,火神庙会已成为司竹地区的物资交流大会的宣传窗口。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周至、兴平、武功、户县等地商贾云集司竹,每年到会人数已逾10万人次,市场交易额达百万之多。
在司竹最富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村堡就是董永的故乡阿岔村。董永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据《周至县志》记载:“董永,司竹乡阿岔村人,性至孝,永父卒,从富人家货钱以葬。后遇仙女求婚为妻,识钱主家织缣三百疋偿之。董永墓在阿岔村,旁有神女庙。”董永自幼家境贫寒,母早逝,父多病。董永性情至孝,终日辛勤劳作,起早贪黑,忍饥受饿,供养老父。父病期间,他日夜守护照料,多方求医问药,并祷告上天,愿以减己寿以增父寿。父病终,永捶首顿足,痛不欲生,终无力殡葬,决意卖身为奴,以理丧父。
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九州流传,最为神奇的还是那段美丽动听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相传,玉帝小女七仙女对董永的高尚人品爱而怜之,就私自下凡,于槐荫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到傅员外家织锦偿债。永妻为主人家织锦十日而毕。夫妻二人拟还家共建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忍痛与永别于缔婚之老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据说原来的老槐树就在村北边不远的地方,傅员外家在渭河北边某处。阿岔村六组有约一半姓董的人家就是董永的后裔。董永墓和神女庙现已无迹可寻,但董永的孝名一直流传在民间。
司竹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在周至县城东南8公里处有一座寺院——龙泉寺。龙泉寺是景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寺庙大秦寺的下院,明代的三位师父均钦赐度牒。据碑石记载,古刹始建于唐,有两顷之阔,原有大殿三重,钟鼓二楼,历来久盛不衰,香火不断,信徒众多,寺内松柏参天,寺前龙泉涌流……
如今的大殿,仍是三间,庙门朝北,依次排列,每排地阔七间,建房五间。主殿的门联为:晨钟暮鼓警醒走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歧途迷路人。西侧均建有庑殿、僧舍、饭堂。西侧僧舍门前,有一株小桶般粗细、年龄在500年左右的木瓜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龙泉古寺有一通文字秀美的明碑,嵌在大殿上,落款为大明成化七年(471)岁次辛卯孟之云霄上吉日,碑文为“……景泰五年(1454)岁次甲戌,适有丘木山大秦寺识达明心了悟生死师经三尽禅师法孙性了,性德,性善三人遇蒙皇上洪恩,钦赐度牒。三人相与语曰:大秦寺,此乃师祖之所造也,我等无功而寓之,本欲希福而返致其堕。由是辞师下山,游于司竹局。地方有龙泉古刹道场一所。北有源泉灵湫河波涛,南有秦岭之脉接其后,黑河绕其左,淇水经其右,中乃多秀多福地也。于是……同心莫化……度其广狭、先建大殿三座……上堂僧仅有八十余众……”
龙泉古寺,因泉而名,泉在寺前10米处,青石砌成,成正方形,边长2米有余。泉北10米处,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水溪,龙泉便是它的源头。清水溪也称井泉渠,流经南北淇水、油坊头、阿岔村后注入黑河。龙泉四周翠竹成片,新笋刺天。溪水两旁绿树花荫、鸟语花香、寺西之村,因寺而名,故称龙泉村。
司竹古为皇家园林之地,今为猕猴桃之果乡,成为全国闻名的猕猴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