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千年古城二曲镇

  李瑞祺

  二曲镇位于秦岭北麓,渭水南崖,地处周至县城。东距西安市76公里,南距佛坪县130公里,西距宝鸡市113公里,北去5公里濒临渭河,与武功县隔河相望。108国道和310省道在境内城区交叉通过。全镇面积32平方公里,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辖13个行政村和五个社区。机关、学校、工厂、商店云集其中。是中共周至县委、周至县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曲镇沃野平畴,河渠纵横,雨量充沛,日照期长,物产丰富,在陕西各县中“金周至”素负盛名。是著名粮仓,清代乾隆年间曾在这里的常平仓屯粮数十万石,救济过周围各县的灾民。

  小镇街景

  在市场经济活跃,个体户经商风起云涌下,一批具规模、上档次、讲品位的超级市场在二曲镇相继建成。同时二曲镇的城市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区一大批高大新颖的建筑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丽堂皇。金融财贸、邮电通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影视娱乐等设施齐全,商业网点密如蛛网。街巷坊肆畅通开阔。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曲镇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整厘县。唐《元和郡县志》载:山曲曰整,水曲曰屋,故以县名,明末清初。县城西郊蔡原堡诞生一位海内大儒李颙(yòng)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之一,与当时河南的孙奇逢,浙江的黄宗羲并称“海内三大名儒”。著名学者金祖望评价李颙:上接关学六百年之统,寒饿清苦之中,守道俞严,而耿光四出,无所凭藉,拔地倚天,尤为莫及……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算之学无所不究,因周至字意山曲水曲,故学者称其为二曲先生。

  1984年6月,政区名称变革中,为体现周至县名本义,亦为纪念二曲先生,所以,将周至县城所在地更名为二曲镇。

  早在洪荒蒙昧远古的石器时代,二曲镇一带就有了华夏先民生产生活的踪迹(镇丰、八一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汉代的两千多年间,周至先民在该地骆国(尧、舜、禹、夏代)、郝国(商代)、申国(西周时期)之领地内,从事着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渔猎、畜牧和农耕生产,创造了远古时代的初始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本地即为秦所辖。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为抵御西来寇掠的羌戎部族,遂在扶风郡(辖周至)、汉阳(天水)至陇道(陇西至兰州)一线建立坞壁(城堡兵营)300所,长城戍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今天的二曲镇所在地。

  自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周至县城由今终南镇迁于长城戍(今之二曲镇)已历1432年。

  三国时,蜀魏之间在长城戍进行了征战。《蜀志·姜维传》载:延熙二十年(257)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俗乘虚向秦川。复率军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戍)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戍)。维前往芒水(黑河出山口),以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晋书·卷二·文帝(司马昭)》载:蜀将姜维之寇陇右也,征西将军郭淮自长安拒之。进帝(司马昭)位安西将军,持节,屯关中,为诸军节度。淮攻维别将句安于麴,久而不决。帝乃进据长城(戍),南趣骆谷以疑之。维惧,退保南郑,安军绝援,率众来降。东晋永和五年(349)九月,梁州(汉中)刺史司马勋率兵出骆谷,破后赵长城戍,攻长安。十月,因兵少而退。隋大业十三年(617),唐公李渊在晋阳(太原)起兵反隋,三女(李昭)平阳公主率起义于司竹园的何潘仁等7万农民军号称“娘子军”,攻战周至县城。唐武德二年(619),吕宝生率义军7000人,攻破周至,后被骠骑将军赵钦击败。唐广德元年(763)十月,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与西来寇掠之吐蕃军战于周至,唐军一再败绩。唐广明元年(880)至中和三年(883),黄巢义军多次与唐军激战于周至,唐僖宗经骆谷逃往四川。唐景福二年(893)至天复元年(901),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反,屯驻周至,进攻宫军。后挟持唐昭宗驻周至,与朱全忠激战,朱部攻克周至县城,杀戮投降守军。宋绍兴十年(1140),金将古延攻占周至。元至正二十二年(1363)正月,李思齐围攻兴平,遂占周至。明崇祯七年(1634),义军混世魔王等四支部队从户县到周至与官军激战,败走城南。崇祯九年(1636),闯王高迎祥义军屡进周至,数度与官军孙传庭、洪承畴激战,城村焚毁破败异常严重。清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余部贺珍率兵西来进攻县城,县令逃跑,公举的守城头领杨居士战死。同治二年(863)十月初七,李蓝起义军由洋县攻佛坪,出辛口峪进入周至围攻县城。围城中义军潜至北门外白龙庙,挖掘隧道装填火药轰塌女墙入城。知县庆麟自缢,把总张得禄被杀。清钦差大臣多隆阿急领数万清兵同攻县城,战斗异常激烈。多隆阿在东门外筑台指挥,被义军箭射左眼身亡。义军突围退入南山。宣统三年(1911),西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县辛家寨人,哥老会首领辛宗元率百余会员攻开县城。至民国初各路军阀夕来朝去,走马灯似地进出周至,城头频换大王旗。老百姓更是陷入水深火热的煎熬中。民国三年(1914),白郎义军自河南入攻城;民国六年(1917)至七年(1918),北洋军阀陈树藩与陕西靖国军在周至激战,县城攻守争夺成为焦点;民国七至十三年(1918-1924),在周的各军阀连年混战,人民供其粮草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散兵游民上山为匪,百姓饱受祸患。从民国十五年(1926)始,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或农民自发的反抗军阀剥削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师进入周至县城,周至获得了解放。

  县城二曲镇,自古物华天宝人才荟萃。唐代周至县尉白居易、李商隐在此吟有绝唱。一曲《长恨歌》,使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玉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流韵千古。县令裴均创建终南山和太白山祠。大诗人、大文豪李白、杜甫、王维、柳宗元、元稹等到县城观览赋文留下妙句连篇。古建筑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是:

  瑞光寺塔(八云塔):建于唐景龙二年(708),位于二曲镇镇丰村。平面正方形,11层,密檐式砖塔。高35.6米,边长9米,底层稍高,二层以上递减;底层北面为券拱门,余三面为假券门,二层以上每层一面有券拱门,南北交错,逐层递减。底层每面隐作补间斗拱二朵,四角另隐作转角斗拱各一朵,2-5层每间补间,转角处砖砌栏柱,上加施栌斗。2001年被公布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原有木制楼梯,楼梯于民国七年(1918)毁于战火。

  城隍庙:位于二曲镇老城中街北侧县医院内,面积约25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土木结构,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剪边琉璃瓦,檐部施勾头滴水,抬梁式梁架,前后檐有斗拱,部分拱昂雕成花草、动物纹样。前檐斗拱为二跳假重昂,明间正中施龙头斜拱,后檐斗拱为出一跳单昂式。另有残碑两通,其一为清《重修城隍庙记》碑,半残。

  庆祝宫:又名万寿宫,位于二曲镇镇东村(今县图书馆内),面积454平方米,乾隆十四年(1749)始建,以后有修葺。现存大厅(阅览室),南向,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东西两山墙有砖雕假檐,施灰板瓦,檐施勾头滴水,五架梁,明间有四扇菱花隔扇门。1985年和2002年分别对屋面瓦件和西山墙翻修过,保存完好。

  北宋时,二曲镇北辛寺头人赵瞻(1019-1090)为北宋政治家。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自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第,任孟州司户参军,历万泉、夏县、永昌知县,皆有政声。后迁任尚书屯田员外郎,直至兵部侍郎再升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署理军国大事。他忠厚正直,不喜阿附,关心朝事,直言上谏。卒年72岁,太皇太后赞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车驾亲临,辍朝二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懿简。赵瞻勤学博才,留有著作《春秋论》、《史记·牾论》、《唐春秋》、《奏议》、《文集》、《西山别录》等六种116卷。死后葬于二曲镇小寨子村西南。

  张附翱:字于鹏,县城蔡原里人。张附翱自幼聪明颖异,勤奋好学,早有诗名。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于乡,授任山东青州推宫,治狱明允,奉公守法,翦锄强暴,刚直不阿。深得远近百姓的爱戴和好评。但朝政黑暗,他的耿直认真与世俗相左而遭忌,慨然辞官归里,隐居家乡。张附翱喜欢填词,精于曲律,尤其喜欢戏曲。他延揽曲艺人才和优秀戏曲演员,农闲演练农忙劳作,慕名而来近百人,结成演出班,置办戏箱。在迎神赛社、村会庆典中上演戏曲,演员功底扎实,台风严谨,深得人们喜爱。不久张家班名震关中。张附翱与县城著名红角王兰卿倾心相爱,夫唱妇随,献身秦腔艺术事业。张家班历时400余年,是周至戏剧的发端,是秦腔史上的奇迹。

  王三聘(1501-1577)字梦莘,号两曲。原居周至县城内南街,后在施家庵有别墅,后裔移居。两曲自幼天资刚毅明爽,明嘉靖十四年(1534)中进士。三年后被授任为大理评事,不久擢河南佥事兼理屯驿。时南阳诸屯半侵于豪,他严加整顿厘剔假冒。驿苦供应困绌,他规划开支,廉洁节俭,受到远近尊重。母去世他守服三年,改任四川佥事。适逢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风起,王招抚义军中的流民,发展生产,使社会得以安定,却遭平庸腐儒同僚的忌才中伤。于是愤然辞官归里。回到周至,他兴义学,教授乡族子弟;购义田,周济宗族中之鳏寡孤独者;亲身察相地势,组织疏通河道,治平阳化河改道水患,尽心为桑梓筹谋善事。两曲居家30年,著述有《五经集录》、《小学集注》、《性理字训》、《三字经训解》、《字学大全》、《子史节录》。自费创编《周至县志》及《终南仙境志》、《古今事物考》等。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字中孚,号二曲,是二曲镇二曲堡人。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入私塾,仅读两年启蒙而辍止。其父从军阵亡,母子相依为命。二曲全靠借书自学,从不懈怠。他涉及广泛,“凡经史子集、百家释道,无不周览,西洋教典,外域异书,亦皆究其幻妄。”30岁时,卓然成为清初著名学者,以理学名士闻名关中,并荣称海内大儒。他钻研宋明理学,主张“明体适用”,强调理论与实用的统一。他主张“悔过自新”,讲求人一旦迷途知返,悔过自新,仍可成圣成贤。他鉴于世风日下,主张“明学术,正人心”,加强教化,救正人心,治理乱世。他终生倾全部心力于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移风易俗”、“拨乱反正”乃至“扭转乾坤”,其功全在讲学。他先后在同州、华阴、高陵,常州之无锡、江阴、靖江、宜兴讲学,应邀主讲关中书院。他之讲学“关中士子翕然尊师之”,至江南授业,当地人惊叹为“江左百年来未有之盛”。二曲一生清贫廉直,顾惜名节,誓不仕清,决心“宁孤立无助,不可苟同流俗,宁饥寒是甘,不可向人求怜”,身体力行,为人师范。他数次力辞为官,连康熙皇帝也难以相强,亲书“操志高洁”匾额及诗幅赐之以示褒奖。二曲一生埋名治学,不入官府,不履城市。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苦心孤诣选辑廉吏经验政绩,编成《司牧宝鉴》,作为从政者借鉴仿效。他希望朝廷整饬吏治,时刻不忘“吾辈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二曲先生传世著作有《四书反身录》、《垩宝杂感》篇,印成《二曲集》46卷。李颙死后葬于二曲堡南,墓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原有夯筑围墙,墓碑两通,已毁。

  王禹堂(?-1863)字幼沛,号笠渔,二曲镇北潭堡人。道光九年(1829)举进士补刑部主事,记名御史。他才思敏捷,文笔骏逸不群,与南省驰名之元汤鹏相颉颃,故一时京师有“南汤北王”之称。王禹堂忠君爱民,办事认真,性情豪放,不拘常规,深得道光皇帝的信赖和嘉奖,却遭到部员的嫉妒陷害和中伤,遂请假辞官回故里。他居家20余年,关心群众,热心公益,设馆授徒,著书立说,为地方曾创办多起实事。其著作有《周至土风草》、《答客草》、《答友草》、《百花诗草》、《四书说》、《樽酒路谈》等。清同治二年(1863),蓝大顺攻破县城,王禹堂拒降被杀。死后葬于二典镇二曲堡南100米处,墓地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原封土、石人、石马、石碑等,今已无存。现有清代神道碑一通。

  唐俸:字虎臣,号禄庵,二曲镇人。清嘉庆六年(1810),唐俸投陕甘总督杨某部下,在战场上,他冲杀在前,毫无惧色,多次立功,被提拔为陕西秦州营游击。新疆张格尔叛乱时,唐俸设计擒获张格尔,升任新疆新设巴尔楚克换防总兵。他督修巴尔楚克城,并管理屯田事宜,计划处置,井井有条。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在圆明园朝见道光皇帝,帝赐“勇果巴图鲁”称号,诰封建威将军,调任直隶提督。去世后谥为“勤壮”。

  明代知县王节、李春芳、清代知县骆钟麟、章泰、邹儒、杨仪等,或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或修缮城池,保境安民;或设立学堂,教化人民;或著书修志,或移风易俗,均为著名县令。闫炽辅,户县西卓村人,自清乾隆五年(1740)在县城西街开设广育堂药铺,经营药材,均依法炮制,尤以特制之砂药为最著名,患者服用多有奇效。历经260多年的生产经营,畅销九州,曾获得万国博览会大奖。

  小镇街景二曲镇作为周至县城,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作为长安京畿的屏障,以拱卫京师,亦为扼守傥骆道北口的重镇。二曲镇城区过去有文庙、武庙、城隍庙、东西南北四祭坛、瑞光寺、东岳庙、老君庵、三官庙、菩萨庙、七星庙、太白庙、玉皇庙、阎王庙、马王庙、火神庙、龙王庙、地母庙,街巷村堡处处有寺庙。加之传统的民间节日,一年中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不停息。还有城里城外、村寨屯堡各自立的齐客会。这些庙会,从正月十五开始,闹社火,跑竹马,耍龙灯时锣鼓喧天的雄伟气势,笙笛齐奏的欢乐气氛,唢呐入云的高远气韵,还有那秦腔大戏和皮影戏高亢悲壮,苍凉、悠远的弦板腔,韵味清越、婉转悦耳的眉户调,自乐班高山流云,雅俗共赏的道情戏等等,构成了更具特色和魅力的新二曲。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