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的前生今世

来源: JustWorld 2024-05-18 07:33:2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389 bytes)

哈尔滨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的前生今世

2024年5月17日,普京访问了哈尔滨,向苏军烈士纪念碑献花,向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帡幪教堂)贈送聖像等。

引起广泛关注,哈尔滨在中国近代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897年,沙俄在中国东北修中东铁路,选取哈尔滨为关键节点,1903年完工。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日本取得中东铁路长春以南路段。

1933年,日本控制了中东铁路全部。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控制了哈尔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苏共掌权,大批东欧人流亡哈尔滨。苏共借助中东铁路通过哈尔滨将共产主义传入中国,并亲自组建了中共。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否定斯大林,中苏关系交恶,文化大革命达到了顶点,早期俄式建筑被毁或被遗弃。

如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拆除圣·尼古拉教堂,它是哈尔滨的标志建筑,整个城市以它为中心设计的。

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 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当年12月竣工。

https://www.imharbin.com/post/45521

寻秘哈尔滨(078)圣母帡幪教堂-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在东大直街与鞍山街交口处,挺立着三座教堂,曾分属于乌克兰东正教、德国基督教路德会和波兰天主教。三座教堂隔街相望呈三角分布,印证着哈尔滨的万国文化。其中最夺人耳目的当属东大直街268号,这座教堂有着巨大的半圆形穹顶,高耸的钟楼、厚实的墙体、错落的十字架、紧闭的大门…其强烈的风格让每一位观者过目不忘。那坚实的身影曾多次出现在我大学时代的画作里。而身处闹市的它,却包裹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神秘到连名字都生僻——圣母帡幪[píng méng]教堂。

帡幪[píng méng],是古代帐幕之类覆盖用的东西,延伸为遮蔽守护的意思。东正教圣徒曾在祈祷中看到圣母玛利亚在空中为人类祈祷,并用自己光耀的披肩如同帐篷一样蒙在祈祷者上方。所以圣母帡幪教堂又被称为圣母守护教堂,或圣母庇荫教堂,旧译为巴克洛夫教堂。还有人称它为乌克兰教堂,因其前身是在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内的一座木结构教堂。1922年由中东铁路局出资迁来此处守护亡灵。当年教堂由乌克兰人管理,在哈的大部分乌克兰人在此祈祷,也在其周边墓地安葬死者。

圣母帡幪教堂周围的墓地比这座教堂的历史要早一些。那是1902年从懒汉屯(现木兰街、一匡街、八元街苗圃街围合区域)的俄国军人坟地迁至此处的,也是中东铁路局的墓园(俗称老毛子坟)。墓园内原本没有教堂,只有一座小的尖顶石结构祈祷所,造型方正别致,当年用于葬礼的祈祷。葬在这里的多为建造中东铁路的丧生者以及沙俄铁路守备队的阵亡将士。中东铁路第一次勘探队工程师斯渥尼金、铁路局要员希尔科夫公爵的家属及其他文职人员也葬于此处。

老照片中可见的一个高大尖顶的石结构建筑是北清事变战死者纪念碑。由于城市扩容,这里很快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1927年9月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下达命令,禁止在此处继续下葬。其后,亡故的东正教徒大都葬在东大直街尽头的圣母守护教堂墓地里了。

1930年12月一座雄伟的砖石结构教堂在木结构教堂基础上重建起来,就是现在这座圣母帡幪[píng méng]教堂。教堂的设计者是俄罗斯籍犹太裔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吉达诺夫)。1903年,26岁的日丹诺夫从“圣尼古拉一世民用工程学院”毕业后就被派往哈尔滨,1914年担任了哈尔滨开发建设处第一副处长,承担着全市规划开发的领导工作。1921年他担任了哈尔滨市政府建设委员会的董事长和总工程师。日丹诺夫的建筑设计充满着古典浪漫的情怀,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是哈尔滨城建史上非常重要的设计师。

关于日丹诺夫的圣母帡幪教堂设计稿,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教堂采用的是日丹诺夫的大学毕业设计图纸。另一说是1903年日丹诺夫为圣母安息教堂所做的设计稿,虽未被采用却一直保存在中东铁路局的档案室,筹建圣母帡幪教堂时才终于派上用场。无论哪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这份设计稿几乎就是日丹诺夫在哈尔滨建筑生涯的第一份蓝图。不仅如此,日丹诺夫还亲自担任了圣母帡幪教堂工程的监理。

建成后的圣母帡幪教堂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地基由花岗石砌成,砖石结构堪称宏伟厚重。它没有采用俄罗斯教堂建筑常用的洋葱头穹顶和帐篷顶,却具有浓郁的希腊拜占庭风格。它静谧优雅、线条流畅、拱顶错落,中央半圆形的巨大穹顶下是12扇精美的弧形采光窗,窗棂巧妙地构成了十字架的图案。大穹顶周围另有4个半圆小穹顶围护映衬,这样的设计手法据说是效仿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教堂正门上方为钟楼,钟楼内十字木梁上悬挂的大钟是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钟楼顶也是一个半圆的小穹顶,每个小穹顶上的金色十字架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像一首极富节奏感的乐章。据说穹拱的内部原由36块陶质反响材料镶嵌而成,这样教堂中庭发出的声音就可以清晰地折射到全教堂的每一个角落。

1940年12月19日,日丹诺夫病逝于哈尔滨。这位严厉而温和的建筑师被破例允许安葬在他所设计的这座圣母帲幪教堂的墓地里,在他夫人的墓旁。日丹诺夫毕生的建筑作品都留在了哈尔滨,为这座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城市涂抹了绚烂的色彩。他的建筑生涯从这座教堂的图纸开始,直到他长眠在这座教堂脚下。能安眠在自己的作品下,对建筑师来说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褒奖呢。

照片里的墓碑就是教堂的设计者日丹诺夫

安眠的宁静最终还是被打破了。1958年,全市的外侨坟墓统一迁到东郊皇山。圣母帡幪教堂附近的坟墓,除一部分被迁走外,其余不同意迁移的坟墓和无主坟都被平掉了。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日益减少,东正教活动也停止了。交由哈尔滨市文化局管理。教堂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并相继被新华书店、马戏团等占用。

1982年国家拨款修缮了圣母帡幪教堂,这里成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所在地。1983年从首都博物馆运来原北京东正教会保存的经典和圣像,经典不足的部分从国外寄邮,并重绘油画圣像。1984年10月圣母帡幪节,圣母帡幪教堂正式恢复东正教宗教活动,当时是全国唯一恢复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圣母帡幪教堂也被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和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原教堂掌院朱世朴司祭去世,教堂神职人员长期空缺。东正教的宗教活动一度无法正常举行。直到2015年,遇石在圣彼得堡神学院被按立为司祭,成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圣母帡幪堂堂长,也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合法的东正教司祭。2013年5月,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基里尔访华,在圣母帡幪教堂举行了事奉礼仪。

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基里尔在圣母帡幪教堂举行了事奉礼仪,图片来自中国东正教会新浪微博

圣母帡幪教堂内的复活节仪式  图片来自中国东正教会新浪微博

教堂周边经过2000年和2013年的大改造,已经辟建出了开放式的广场。而今广场成了一位难求的停车场。2016-2018年,圣母帡幪教堂进行了大规模的内外修缮,现已重新开放。小巧的旧墓地石结构祈祷所,至今仍保留在教堂西侧。

教堂门前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车流如河;教堂的斜对面是门庭若市的医院,时常响起救护车的尖叫;教堂比邻的基督教堂里充盈着圣诗班响亮的歌声;教堂的脚下是呼啸的地铁,加快着城市的步伐……只有消失了钟声的圣母帡幪教堂是沉静而神秘的。东正教徒会在主日前来进行宗教活动,他们大多是以前俄侨的后代,也有在哈尔滨学习工作的俄国人。我曾见到一位年轻的俄国女子带着她五、六岁的女儿在教堂门前远远地站着。低垂的头上遮着漂亮的头巾,手指在额头和胸前虔诚地画着十字架,然后走上台阶叩开紧闭的大门。

这一幕在很多很多年以前的哈尔滨是常见的,而今都成了稀奇。而岁月带走的又何止那些有着虔诚信仰的人。我时常细细地端详一张50年代东大直街的老照片,一窥这座城市曾经独特的气质。雪后初霁,阳光下白雪覆盖着街道,玉树琼枝,圣母帲幪教堂一大一小的两个圆顶和德国路德会教堂哥特式的尖顶在幽静的庭院中挺立着,辉映成趣。这更是一幅流动着声响的照片,街边孩子们的笑语、脚步踩在新雪上的咯吱声、摩电车叮叮当当的驶过、教堂经久不停的钟声震落了树上的雪,扑簌簌的掉落……当照片变为彩色时,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只有老教堂毫无遮挡的站在喧嚣中,告诉大家这是同一座城市,这是不同的时代。2018年的冬至,哈尔滨的雪姗姗来迟。

公交路线:

公交:6路;10路;13路;14路;18路;31路;33路;44路;46路;55路;74路;89路;92路;104路;105路;386路;夜2路到秋林公司站下车,步行186米。

公交:7路;8路;63路;109路到秋林公司站下车,步行570米。

地铁1号线到医大一院站下车,4号出口,步行50米。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44735.html

哈尔滨的真实历史被人为的掩盖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